张宏其;廖前德;周江南;龙文荣
目的:探讨儿童浮膝损伤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浮膝损伤病例,对其中11例患儿至少一处骨折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从16个月至6年,平均26个月,治疗效果按Karlstrom标准评分.结果:12例患儿全部得到随访,全部骨折一次性愈合,没有发生骨不愈合.治疗效果:优7例,良3例,中2例,无差病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对于6岁以上的浮膝损伤患儿,至少一处骨折予手术固定可达到消除治疗上的矛盾、便于整体护理、减少住院日及早期负重、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的效果.
作者:倪文飞;洪如康;王振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护理.术后进行防褥疮,防尿路及肺部感染,防便秘的护理和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戴支具活动等康复护理.结果:30例患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防止并发症及康复锻炼的护理对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脊柱结核患者的顺利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兰;任建华;罗小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院自1999年7月~2001年12月,对颈椎病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70例病人,采用科学用枕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苏翠娟;孙光武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大76岁,小33岁,平均年龄58.7岁,病程长2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经X线照片确诊,其中有颈椎骨质增生38例,颈部韧带钙化10例,颈椎间盘突出3例,9例颈椎X线片无异常,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颈痛、呕吐及上肢麻痛等症状.
作者:王旭;申云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自1993~2001年,采用组合手术治疗足内翻畸性96例,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宁拴虎;孙廷选;党友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介入治疗对骨坏死再血管化和再骨化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48只,利用Shwartzman反应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造成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动脉组、静脉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2、3和4周,观察股骨头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果:动脉比静脉治疗能更快、更有效提高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论:股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比静脉治疗更快速有效.其机理在于疏通已经阻塞的血管,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
作者:吴云刚;肖鲁伟;童培建;吕存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探讨肩胛骨颈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7年3月~2001年6月手术治疗的9例肩胛骨颈部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骨折病人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2例,浮动肩损伤1例.结果:随访平均15.2个月,优5例,良3例,可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88.8%.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颈部骨折,尤其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浮动肩损伤,有利于早期康复,防止关节僵硬.
作者:杨志;赵劲民;韦庆军;苏伟;花奇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报告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指导康复锻炼过程.方法:保持正确的体位,教会有效的褥疮预防方法及排便方式.及时指导康复锻炼.结果:本组8例16髋.出院时2例可下地弃拐行走;4例可扶双拐行走;2例可自行坐起,双髋屈曲110°.结论:及时指导康复训练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作者:唐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院自2000年7月引进德国鲁道夫公司的后路椎间盘镜系统(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至今共治疗108例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疗效满意.
作者:宋一平;刘宏滨;张传开;童迅;雷会宁;张庆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经手术切除的手指血管球瘤,6例位于甲床,1例位于指腹侧方,平均年龄34.2岁.疼痛是主要症状,触压、遇冷可加重.甲下蓝斑6例,X线片指甲骨压迹1例.MRI检查1例.手术采取拔甲后显微镜下瘤体摘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平均随访41个月,无指甲营养不良、残余痛及复发病例.结论:诊断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均可做出.MRI可明确瘤体的大小、精确的位置并为外科手术提供帮助.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耿晓鹏;尹培荣;宁旭;马庆文;王用凯;张成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骨欣肽(古欣肽)在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140例),治疗组应用骨欣肽(古欣肽),通过2组对比观察骨欣肽的临床疗效.结果: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达到87.5%、73.7%、91.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效果优良(优良率分别为87.5%、71.4%),并分析其原因为所应用的臀中肌骨瓣与生物活性玻璃(固骼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结论:骨欣肽(古欣肽)可加速骨折愈合,调节骨代谢,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骨科理想药物.
作者:陈允震;侯勇;汤继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及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结果:5例胸椎结核全瘫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疗效满意,截瘫恢复满意.结论:脊柱结核一旦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CT.MRI明确病因后行手术治疗.
作者:郑智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明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屈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作者:海涌;马华松;邹德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自1981年5月始,采用手法整复,下肢牵引加中药治疗骨盆创伤106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延君;朱新宁;王新东;韩继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院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已多年,从1998~2000年12月对36例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欢;姚胜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下肢长管状骨肥大型骨不连的原因及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的优点.方法:对26例下肢长管状骨肥大型骨不连扩髓后应用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植入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结果:所有病例4~6个月内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能有效控制有害的剪应力,同时对骨折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是治疗下肢肥大型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雄飞;谢伟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性,42岁,主因左足跟及足外侧疼痛、麻木半月来诊.缘于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跟外侧及足背外侧隐痛、麻木,以早晨起床时为重,下地活动后可略减轻.查体:脊柱生理弧度正常存在,腰部无压痛点,活动度好.左足跟外侧及足背和小趾外侧缘皮肤痛觉明显减退.左小腿中下1/3处跟腱外侧缘处有一局限性压痛点,并向左足跟及足外侧缘放射,疼痛的范围及性质与患者平时自觉疼痛的范围及性质一致.左踝及左足X线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左腓肠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醋酸曲安奈德2ml加2%利多卡因2ml压痛点局封,1次后患者疼痛、麻木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冀振亮;谢红梅;陈清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合并伤:休克2例,头面部伤1例.开放骨折15部位,闭合骨折9部位.其中双侧胫腓骨开放骨折5例,闭合骨折2例,既有开放骨折又有闭合骨折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1/3骨折5处,中1/3骨折11处,下1/3骨折8处,其中粉碎骨折11处.
作者:孙友良;刘兆安;张晓东;朱世华;王成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例股骨上段巨大、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分析,手术方法采用病灶刮切术加自体骨充填植骨术.结果:随访4年无复发.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难于早期正确诊断;建议行MRI检查,并尽早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完成诊治.
作者:魏新建;王晓飞;王晓鸽;邓友章;谢家华;何洪阳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