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力扬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3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15例)和钢丝张力带组(15例).随访时间1年,按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2组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关节功能均正常,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骨折愈合后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感,而钢丝张力带组皮肤刺激感明显存在.结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内固定能达到同样固定效果,皮肤刺激小,二期手术有只需小切口、无需取张力带的优点.
作者:谢扬;黄永豪;杨扬震;林树明;黄育青;林本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介入治疗对骨坏死再血管化和再骨化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48只,利用Shwartzman反应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造成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动脉组、静脉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1、2、3和4周,观察股骨头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果:动脉比静脉治疗能更快、更有效提高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结论:股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比静脉治疗更快速有效.其机理在于疏通已经阻塞的血管,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
作者:吴云刚;肖鲁伟;童培建;吕存贤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例股骨上段巨大、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分析,手术方法采用病灶刮切术加自体骨充填植骨术.结果:随访4年无复发.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难于早期正确诊断;建议行MRI检查,并尽早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完成诊治.
作者:魏新建;王晓飞;王晓鸽;邓友章;谢家华;何洪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自1993~2001年,采用组合手术治疗足内翻畸性96例,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宁拴虎;孙廷选;党友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及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结果:5例胸椎结核全瘫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疗效满意,截瘫恢复满意.结论:脊柱结核一旦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CT.MRI明确病因后行手术治疗.
作者:郑智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大76岁,小33岁,平均年龄58.7岁,病程长2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经X线照片确诊,其中有颈椎骨质增生38例,颈部韧带钙化10例,颈椎间盘突出3例,9例颈椎X线片无异常,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颈痛、呕吐及上肢麻痛等症状.
作者:王旭;申云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制和开发能够Ⅰ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节段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块型重组合异种骨(MRBX)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研制出兼具高效成骨作用和强力抗感染能力的块型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MARBX);并采用细菌污染的犬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通过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及细菌学检查,对比研究MARBX和MRBX I期植骨内固定修复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MARBX I期植骨,可有效预防感染,并基本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而MRBX I期植骨,则导致骨髓炎,不能修复骨缺损.结论:MARBX由于既具有高效成骨活性,又有非常强的抗菌能力,能Ⅰ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袁志;胡蕴玉;罗卓荆;雷伟;孙怡群;王彦清;吕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合并伤:休克2例,头面部伤1例.开放骨折15部位,闭合骨折9部位.其中双侧胫腓骨开放骨折5例,闭合骨折2例,既有开放骨折又有闭合骨折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1/3骨折5处,中1/3骨折11处,下1/3骨折8处,其中粉碎骨折11处.
作者:孙友良;刘兆安;张晓东;朱世华;王成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明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屈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作者:海涌;马华松;邹德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报道本科改进Tǒnnis术式治疗16例青少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7~18岁,平均12岁;左侧9例,右侧7例.16例跛行,患肢大粗隆凸出,活动多后乏力,其中9例还有轻度疼痛.15例单侧发病,患肢较健侧短1~3cm,Trendelenburg氏征阳性.X线片检查:术前CE角10°~20°,平均14°;髋臼指数30°~45°,平均38°;沈通氏线不连接15例.治疗方法: 对Tǒnnis术式进行改进:①术前牵引或结合髂腰肌松解.②设计2个切口,用自制器材,紧靠髋臼基底截断坐骨、耻骨上支和髂骨.③髋臼旋转覆盖股骨头后,取三角形骨块插入,用多枚克氏针固定.④术后伤口负压引流2d,患肢皮牵引2周.8周后扶拐下地活动.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患肢不再乏力,疼痛消失.10例步态明显改进.髋关节活动度除1例较差外,其余与术前相似.两下肢基本等长.X线片检查结果:CE角为15°~35°,平均28°,较术前平均改进14°;髋臼指数10°~35°,平均20°,较术前平均改进18°.11例沈通氏线由中断变为连接.Trendelenburg氏征10例为阴性.结论:改进Tǒnnis三联截骨术是治疗青少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汉林;刘玉昌;于振武;李雅欣;李治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石膏外固定、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内固定和外固定器治疗184例(190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骨折一期愈合者168例,计172肢(90.5%).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7个月.结论:力争早期清创、良好复位和坚强固定.稳定骨折(AOⅠ度)可用石膏外固定;不稳定骨折(AOⅡ度和部分Ⅰ度、Ⅲ度)应用小腿内侧入路钢板或带锁髓内针内固定;骨折处有严重软组织损伤(AOⅢ度)者,可应用外固定器治疗.
作者:成述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采用一次性联合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经验.方法:1992~2000年128例155髋手术中包括行内收肌、髂腰肌切断,髋关节切开复位,股骨旋转短缩截骨及髋臼pemberton成形术4步一次完成的联合手术[1].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3~6周.结果:术后随访1~8年,平均3.2年,优良率91%.结论:作者认为术前长时间住院牵引有利也有弊,联合手术可弥补牵引的不足甚至取代牵引,具有适应证宽、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谭光华;杨俊涛;谭文甫;黄洪善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半骨盆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的疗效.方法:患者,男,17岁,术前诊断为右侧骨盆骨巨细胞瘤,作病灶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结果:术后摄片,假体位置满意,患肢与对侧等长,轴线好,伤口于术后2个月作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治愈,无其它并发症.据Aboulafia AJ的评定标准,达到优的效果.结论:半骨盆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是可行的.
作者:张宏其;廖前德;周江南;龙文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院自1999年7月~2001年12月,对颈椎病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70例病人,采用科学用枕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苏翠娟;孙光武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索胶原酶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方法:对6个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资料和治疗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于施术后发生剧烈腰腿痛,吗啡类镇痛效果不明显,疼痛持续半个月,同时逐渐出现神经根性损害;神经营养药物及松解术治疗效果不好.结论:胶原酶溶盘术所致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根性化学伤,恢复困难.为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溶盘术指征要严格为非破的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永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因其病情复杂、病程漫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瘢痕及缺损、骨折、骨缺损,手术失败率、感染复发率高,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成为国内外矫形外科医师们多年探索解决的一个难题.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较多新的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作者:高秋明;刘兴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对58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995~2001年在我院进行腰椎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对其中58例FBSS的原因系统分析.结果:总结出9种FBSS的原因.结论:在进行腰椎手术中,如能尽量避免以上9种引起FBSS的原因,将极大提高手术者的诊疗水平.
作者:徐建民;李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性,42岁,主因左足跟及足外侧疼痛、麻木半月来诊.缘于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跟外侧及足背外侧隐痛、麻木,以早晨起床时为重,下地活动后可略减轻.查体:脊柱生理弧度正常存在,腰部无压痛点,活动度好.左足跟外侧及足背和小趾外侧缘皮肤痛觉明显减退.左小腿中下1/3处跟腱外侧缘处有一局限性压痛点,并向左足跟及足外侧缘放射,疼痛的范围及性质与患者平时自觉疼痛的范围及性质一致.左踝及左足X线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左腓肠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醋酸曲安奈德2ml加2%利多卡因2ml压痛点局封,1次后患者疼痛、麻木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冀振亮;谢红梅;陈清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采用交腿皮瓣移植治疗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由于术后双下肢需行特殊体位固定卧床,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术后护理尤其重要,护理不当将会降低皮瓣成活率,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任建华;李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下肢长管状骨肥大型骨不连的原因及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的优点.方法:对26例下肢长管状骨肥大型骨不连扩髓后应用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植入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结果:所有病例4~6个月内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能有效控制有害的剪应力,同时对骨折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是治疗下肢肥大型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雄飞;谢伟坚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