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外科新进展

周祥吉;范启申

关键词:显微外科学, 学术会议, 肢体残疾, 整形外科, 科研, 进展综述, 工作者, 学科, 系统, 武警, 历程, 康复, 经历, 济南, 骨科, 东京
摘要:自六十年代初至今,显微外科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显微外科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显微外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结合2001年济南国际显微外科会议、东京第12届中日整形外科会议、全国显微外科研讨会、全国手外科研讨会、第二届全国肢体残疾康复学术会议、全国武警系统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第8届全军骨科学术会议的内容,将显微外科新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骨折(二)

    3诊断3.1骨盆骨折骶骨骨折并非以往所想的那样少见,特别是其不仅可为孤立的损伤,而且常常合并有骨盆其他部分骨折,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必须对其保持应有的警惕。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南非医学见闻

    作者:廉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显微外科新进展

    自六十年代初至今,显微外科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显微外科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显微外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结合2001年济南国际显微外科会议、东京第12届中日整形外科会议、全国显微外科研讨会、全国手外科研讨会、第二届全国肢体残疾康复学术会议、全国武警系统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第8届全军骨科学术会议的内容,将显微外科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作者:李康华;雷光华;胡懿合;林涨源;林飞跃;龚家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左侧15例,右侧5例;骨折类型:股骨中段骨折15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伴其他部位损伤2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机动车撞伤13例;非机动车撞伤2例.入院后即予胫骨结节下牵引,3~5d后施行手术.

    作者:赵旭东;郭飞;王仁;朱世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研究

    目的:对国人在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进行研究.方法:对53例正常人受试者检测步态间期和行走、站立时的足底足跟、第1~5跖骨头和趾七个区的应力分布进行测量.结果:步态间期为0.667(s),行走时上述7区的应力分别为(183.3±47,161±36,257.2±51,199.2±48,131.8±25,120.4±19,204±62)kPa;静态足底7区应力(kPa)分布和所占总应力的百分率各为161kPa(46.68%),118.1kPa(34.24%),14kPa(4.06%),9kPa(2.61%),5kPa(1.45%),18kPa(5.22%)和19.8kPa(5.74%)kPa.还对重心运行曲线在足底应力图上进行分析.结论:此系列数据是分析诊断国人足病和下肢疾患和客观指标,对诊断、治疗和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毛宾尧;贾学文;郑菲蓉;应忠追;胡裕桐;任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18例

    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优缺点.方法: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管状骨骨折18例,其中,股骨干骨折6例,胫骨骨折12例;经皮取出内固定钢板8例,股骨干骨折1例,胫骨骨折6例.结果:术后骨折对位对线优良率达91%,经过7~15个月随访,92%的病例疗效满意,平均72d骨折坚强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较其他的内固定方式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汪学松;孙泉;张冠宏;孙桂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的逆行筋膜皮瓣转移修复虎口皮肤缺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15~46岁.机器伤6例,电灼伤3例.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偏掌侧5例、偏背侧4例;9例均急诊手术.皮瓣切取范围约4cm×7cm×10cm.

    作者:陈玉兵;王丽丽;房辉赞;杨红梅;卓祥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

    胫骨前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严重创伤或感染引起胫前皮肤溃疡和窦道并发骨髓炎,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近年来应用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19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旭海;王秀中;张春才;闫勇;范锡海;杨德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作者:周国顺;谢文龙;陈成冬;黄胜;沈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火器伤骨折固定方法对其感染和细菌学特点的影响

    目的:探讨火器伤骨折的细菌学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法对火器伤骨折感染的影响.方法:建立犬股骨火器伤骨折模型,采用石膏、钢板和外固定器等骨折固定方法,观察其细菌学特点(分类和定量),分析其感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外固定器治疗组伤道细菌量较少,感染率较低.石膏固定组感染的病原菌常与伤道初期污染菌有关.外固定器和钢板固定组常见医源性感染.结论:外固定器技术能可靠固定骨折,又避免了对骨折局部的不良干扰,利于火器伤骨折感染的防治.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张伟佳;孙大铭;王华东;韦兴;李文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手术治疗(附391例分析)

    目的:探讨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来矫正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方法:本组报告391例,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采用6种不同手术方式.结果:术后随访99个月,优良率达95%.结论: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郦根海;王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妙纳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妙纳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于服药前和服药后观察膀胱贮尿功能的变化,并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检测比较.结果:妙纳治疗后,每次排尿量和排尿间隔时间均较用药前明显增加(P<0.01),膀胱容量、膀胱壁顺应性等指标较用药前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妙纳治疗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时可改善膀胱的贮尿功能,可作为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的又一选择.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王立邦;丁涛;王刊石;沈小松;包聚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观察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犬粗大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各3犬,分别桥接坐骨神经5.0c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其运动功能及神经再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功能恢复;移植段内新生神经纤维、新生血管及许旺细胞;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等方面非常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修复粗大和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作者:衷鸿宾;卢世璧;侯树勋;赵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延期手术(附29例报告)

    1998年1月~1999年6月作者对29例已失去早期手术时机的病人采用后路AF等内固定、椎管侧前方减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余海波;杨海韵;刘效仿;关宏刚;刘汝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缺损修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骨缺损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是目前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新材料和方法.国内外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应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赵和平;宋敏;李振宇;宋贵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骨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

    骨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常见,全面、直观地显示骨折、骨碎片的移位及关节脱位,有助于临床医生的术前诊断,从而选择佳的治疗方案.本文收集了42例复杂骨关节损伤的病例,行常规X线平片(平片),CT横断面(CT),CT三维图像重建(CT3D)检查,结合手术资料,比较三者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宋柏杉;赵正旭;唐坚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加长Gamma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加长Gamma钉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及原理.方法:1998年起使用加长Gamma钉做为内固定物,采用有限切开技术,治疗25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定期随访,以骨折愈合情况、颈干角、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是否存在肢体短缩、外旋畸形等为观察指标.结果:25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经8~18个月随访,综合上述观察指标,满意率达92%,无一例死亡、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折断等现象.结论:对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特别是逆粗隆型骨折及延及粗隆下的骨折加长Gamma钉具有固定牢固、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的优点.

    作者:陈光;朱勇;许会敏;贾子超;李振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变速肢体延长与肌肉损伤

    目的:探索变速肢体延长与肌肉损伤的关系.方法:用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肢体急性短缩后再延长的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肌肉病理及肌肉生物力学实验观察不同延长方案对肌肉的影响.结果:肌肉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力学两个方面的实验结果均显示在肢体延长的不同阶段根据肌肉的张力状态的不同相应调整延长速率可以明显减轻肌肉损伤.结论:变速延长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肢体急性短缩后再延长过程中的肌肉损伤问题,实验显示变速延长方法优于传统的匀速延长方法.

    作者:张新;王宇;吴其常;王春禹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121例

    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121例,其中严重粉碎骨折14例,开放骨折11例.结果:术中股骨颈骨折2例,随访平均11.4个月,断钉1例,退钉1例,优良率96.7%.结论:正确操作及术后指导可以避免并发症.

    作者:赵汉平;孙磊;李佩佳;罗永忠;刘明;李叶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