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缺损修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赵和平;宋敏;李振宇;宋贵杰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缺损修复, 诱导成骨能力, 治疗骨缺损, 骨折不愈合, 材料和方法, 骨科治疗, 应用, 国内
摘要:骨缺损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是目前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新材料和方法.国内外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应用,现综述如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观察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犬粗大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各3犬,分别桥接坐骨神经5.0c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其运动功能及神经再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功能恢复;移植段内新生神经纤维、新生血管及许旺细胞;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等方面非常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修复粗大和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作者:衷鸿宾;卢世璧;侯树勋;赵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作者:周国顺;谢文龙;陈成冬;黄胜;沈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C-D手术加矫形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截瘫

    采用C-D短棒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器,加截瘫站立及行走矫形器,对24例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患者进行阶段性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梁广俊;宗成联;李俊峰;战永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骶棘肌代臀肌手术远期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儿麻后遗症病人,男12例,女15例,手术年龄12~13岁4例,14~16岁5例,17~18岁8例,19岁以上1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有一侧臀中肌麻痹,肌肉明显萎缩.

    作者:王智良;马永东;赵强;别克;杨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理演变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指髋臼或股骨头的形状、大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发育异常,常见类型是髋臼发育不良及头臼包容异常.其病因尚不清楚,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有较多分歧.本文就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理特征、病理演变规律及治疗后病变转归等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王红强;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手术治疗(附391例分析)

    目的:探讨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来矫正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方法:本组报告391例,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采用6种不同手术方式.结果:术后随访99个月,优良率达95%.结论: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郦根海;王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细胞因子对退变椎间盘成份的影响

    构成椎间盘的蛋白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其涵水能力下降,椎间盘高度和负重能力发生改变,影响了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椎间盘退变也与椎间盘组织中酶系活性改变和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这种成份变化的机制迄今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椎间盘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性质改变有关,有多种细胞因子及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现就细胞因子对退变椎间盘成份影响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魏波;宋丽君;李康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作者:李康华;雷光华;胡懿合;林涨源;林飞跃;龚家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妙纳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妙纳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于服药前和服药后观察膀胱贮尿功能的变化,并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检测比较.结果:妙纳治疗后,每次排尿量和排尿间隔时间均较用药前明显增加(P<0.01),膀胱容量、膀胱壁顺应性等指标较用药前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妙纳治疗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时可改善膀胱的贮尿功能,可作为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的又一选择.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王立邦;丁涛;王刊石;沈小松;包聚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左侧15例,右侧5例;骨折类型:股骨中段骨折15例;股骨中上段骨折3例;伴其他部位损伤2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机动车撞伤13例;非机动车撞伤2例.入院后即予胫骨结节下牵引,3~5d后施行手术.

    作者:赵旭东;郭飞;王仁;朱世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骺骺板结构及功能与临床相关问题的探讨

    骨骺骺板是小儿骨骺发育的器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如电镜、酶、组织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对其形态、结构、代谢与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别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骨骺骺板研究的理论水平,从而不断加深了对小儿骨骼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的认识,也为治疗学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骨骺骺板的损伤,将导致肢体的严重畸形和肢体的不等长,为此不仅要了解不同部位解剖特点,又要在治疗中科学地保护,防止损伤.本文将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相关骨骺骺板的基础研究,探讨某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病理特点,以指导临床,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吉士俊;马瑞雪;张立军;赵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股骨自锁髓内钉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股骨髓内钉、植入器械及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方法:1996年我们设计成功一种新型股骨自锁髓内钉,2000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86例,平均随访26个月.结果:全组髓内钉植入顺利,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锁钉困难、锁钉失败、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股骨自锁髓内钉设计符合生物力学,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更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黄儒收;张辉;崔刚成;赵辉;贾怀海;孟庆涛;侯凌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肘外侧入路治疗小儿肘内翻畸形26例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6~15岁,平均8.9岁.骨折后时间5个月~1年4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16例,肱骨髁间骨折7例,肱骨内髁骨折3例.经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15例,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1例.

    作者:张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显微外科新进展

    自六十年代初至今,显微外科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显微外科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显微外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结合2001年济南国际显微外科会议、东京第12届中日整形外科会议、全国显微外科研讨会、全国手外科研讨会、第二届全国肢体残疾康复学术会议、全国武警系统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第8届全军骨科学术会议的内容,将显微外科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股骨下1/3段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分析股骨下1/3段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并评价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19例股骨下1/3段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结果:19例中内固定物折断10例,弯曲、松动9例;内固定物失效发生在术后5个月之内及部分负重者居多;12例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11例在固定术同期行膝关节粘连松解.结论:股骨下1/3段骨折内固定失败是由于解剖因素、骨折复位不足、内固定物选用不当和过度康复训练等多因素所致;带锁髓内钉是再固定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祖启明;项良碧;刘宪民;刘贵堂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中药浸泡治疗手外伤术后水肿38例

    自1995年以来,作者采用中药浸泡治疗手外伤术后久肿不退3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汪宁华;郑庆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

    胫骨前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严重创伤或感染引起胫前皮肤溃疡和窦道并发骨髓炎,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近年来应用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19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旭海;王秀中;张春才;闫勇;范锡海;杨德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基本手术方式,自体神经来自腓肠神经、正中神经皮支等,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且供体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损伤修复的需要.硅胶管等各种合成材料和自体骨骼肌、静脉等生物源性材料,可引导神经再生,但其结构与神经基底膜不同,轴突再生欠佳,修复神经缺损的距离有限,临床应用价值不大.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因免疫排斥反应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经济代价高昂且易造成身体伤害,有时也会发生排斥反应而致手术失败.为寻求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作者:衷鸿宾;卢世璧;侯树勋;赵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软骨移植与软骨下骨钻孔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比较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软骨移植、软骨下骨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特性和效果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拉丁方设计,将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三个因素三个水平进行随机区组,对左右后肢按设计好的创面大小制造全层软骨缺损.软骨移植组将不同家兔关节软骨交换嵌入移植.钻孔组依创面大小制造孔直径、间距、深度相同的骨孔,深达松质骨.对照组缺损不作任何修复.术后4 、8 、12周处死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电镜观察,对观察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实验组在第12周时均能以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而对照组为纤维肉芽组织,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光镜观察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能以软骨的方式修复缺损,软骨移植组无明显免疫排斥迹象,软骨细胞有活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形态学分析表明,随时间延长,光密度与修复高度渐增,其中软骨移植组优于其他各组(P<0.01).(4)随时间延长修复效果逐渐改善.小创面修复效果与中等创面间无明显差异.(5)电镜观察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有软骨细胞生成,细胞器发达.对照组符合纤维肉芽组织特征.结论:(1)软骨移植、钻孔均能以类透明软骨的结局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2)软骨移植近期效果优于钻孔,无明显免疫排斥发生.(3)随时间延长,创面修复效果逐渐改善.(4)两种修复方法均能覆盖中小面积缺损,创面大小并非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海宁;李汉秀;唐胜建;张洁;冷萍;辛杰;姜鑫;张培良;郭永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单纯性踝关节脱位1例报告

    单纯性踝关节脱位,临床较为少见.本科1987年2月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延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