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

孙旭海;王秀中;张春才;闫勇;范锡海;杨德勇

关键词:小腿三头肌, 组织瓣, 转移, 治愈, 胫骨骨髓炎, 严重创伤, 皮肤溃疡, 内侧面, 治疗, 应用, 感染, 窦道, 报告
摘要:胫骨前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严重创伤或感染引起胫前皮肤溃疡和窦道并发骨髓炎,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近年来应用小腿三头肌组织瓣转移Ⅰ期治愈胫骨骨髓炎19例.报告如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火器伤骨折固定方法对其感染和细菌学特点的影响

    目的:探讨火器伤骨折的细菌学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法对火器伤骨折感染的影响.方法:建立犬股骨火器伤骨折模型,采用石膏、钢板和外固定器等骨折固定方法,观察其细菌学特点(分类和定量),分析其感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外固定器治疗组伤道细菌量较少,感染率较低.石膏固定组感染的病原菌常与伤道初期污染菌有关.外固定器和钢板固定组常见医源性感染.结论:外固定器技术能可靠固定骨折,又避免了对骨折局部的不良干扰,利于火器伤骨折感染的防治.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张伟佳;孙大铭;王华东;韦兴;李文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南非医学见闻

    作者:廉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IGFl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形态学观察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体外生长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对照组培养液为含10%小牛血清DMEM,实验组在培养液DMEM中加入IGFl使其终浓度为100μg*L-1,作用细胞1周, 得出细胞生长曲线,并分别测得两组DNA含量.同时观察IGFl作用后,软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IGFl能明显促进培养软骨细胞增殖.实验组DN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电镜下,细胞主要表现为增殖性改变,说明细胞代谢活跃.结论:IGFl可刺激软骨细胞增殖,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代谢活跃状态.

    作者:刘刚;马平;胡蕴玉;韩一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骨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

    骨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常见,全面、直观地显示骨折、骨碎片的移位及关节脱位,有助于临床医生的术前诊断,从而选择佳的治疗方案.本文收集了42例复杂骨关节损伤的病例,行常规X线平片(平片),CT横断面(CT),CT三维图像重建(CT3D)检查,结合手术资料,比较三者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宋柏杉;赵正旭;唐坚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基本手术方式,自体神经来自腓肠神经、正中神经皮支等,增加了手术创伤,造成该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且供体有限,常无法满足较大神经缺损或较广泛神经损伤修复的需要.硅胶管等各种合成材料和自体骨骼肌、静脉等生物源性材料,可引导神经再生,但其结构与神经基底膜不同,轴突再生欠佳,修复神经缺损的距离有限,临床应用价值不大.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因免疫排斥反应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经济代价高昂且易造成身体伤害,有时也会发生排斥反应而致手术失败.为寻求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作者:衷鸿宾;卢世璧;侯树勋;赵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研究

    目的:对国人在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进行研究.方法:对53例正常人受试者检测步态间期和行走、站立时的足底足跟、第1~5跖骨头和趾七个区的应力分布进行测量.结果:步态间期为0.667(s),行走时上述7区的应力分别为(183.3±47,161±36,257.2±51,199.2±48,131.8±25,120.4±19,204±62)kPa;静态足底7区应力(kPa)分布和所占总应力的百分率各为161kPa(46.68%),118.1kPa(34.24%),14kPa(4.06%),9kPa(2.61%),5kPa(1.45%),18kPa(5.22%)和19.8kPa(5.74%)kPa.还对重心运行曲线在足底应力图上进行分析.结论:此系列数据是分析诊断国人足病和下肢疾患和客观指标,对诊断、治疗和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毛宾尧;贾学文;郑菲蓉;应忠追;胡裕桐;任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骶棘肌代臀肌手术远期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儿麻后遗症病人,男12例,女15例,手术年龄12~13岁4例,14~16岁5例,17~18岁8例,19岁以上1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有一侧臀中肌麻痹,肌肉明显萎缩.

    作者:王智良;马永东;赵强;别克;杨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作者:周国顺;谢文龙;陈成冬;黄胜;沈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缺损修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骨缺损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是目前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新材料和方法.国内外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应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赵和平;宋敏;李振宇;宋贵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培养软骨对胫骨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培养软骨植入胫骨干骺端缺损后的组织学改变,以及对胫骨生长的影响.方法:自3周龄兔关节面分离软骨细胞,经离心管培养2周形成软骨.于16只12周龄新西兰兔右侧胫骨近端生长板下方1.5mm处造成边缘性缺损,移植培养软骨.左侧胫骨未作手术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6、12周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6周时胫骨近端生长板变窄,其下方6mm处形成薄层软骨或不规则软骨块,缺乏生长板柱状细胞排列结构.大量新骨形成和植入区皮质骨增厚.12周时生长板基本闭合,干骺端结构正常,无软骨.双下肢X线摄片显示双侧胫骨生长无差异(P>0.05).结论:培养软骨植入干骺端可以维持组织性质,但不具有生长板结构和生长能力.

    作者:王建;杨志明;解慧琪;秦廷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软骨移植与软骨下骨钻孔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比较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软骨移植、软骨下骨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特性和效果差异.方法:采用重复拉丁方设计,将3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三个因素三个水平进行随机区组,对左右后肢按设计好的创面大小制造全层软骨缺损.软骨移植组将不同家兔关节软骨交换嵌入移植.钻孔组依创面大小制造孔直径、间距、深度相同的骨孔,深达松质骨.对照组缺损不作任何修复.术后4 、8 、12周处死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电镜观察,对观察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实验组在第12周时均能以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而对照组为纤维肉芽组织,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光镜观察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能以软骨的方式修复缺损,软骨移植组无明显免疫排斥迹象,软骨细胞有活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形态学分析表明,随时间延长,光密度与修复高度渐增,其中软骨移植组优于其他各组(P<0.01).(4)随时间延长修复效果逐渐改善.小创面修复效果与中等创面间无明显差异.(5)电镜观察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有软骨细胞生成,细胞器发达.对照组符合纤维肉芽组织特征.结论:(1)软骨移植、钻孔均能以类透明软骨的结局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2)软骨移植近期效果优于钻孔,无明显免疫排斥发生.(3)随时间延长,创面修复效果逐渐改善.(4)两种修复方法均能覆盖中小面积缺损,创面大小并非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海宁;李汉秀;唐胜建;张洁;冷萍;辛杰;姜鑫;张培良;郭永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延期手术(附29例报告)

    1998年1月~1999年6月作者对29例已失去早期手术时机的病人采用后路AF等内固定、椎管侧前方减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余海波;杨海韵;刘效仿;关宏刚;刘汝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复杂多段粉碎骨折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复杂多段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复杂骨折21例.结果:随访9~28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并发症少.患肢关节功能优良.结论:股骨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复杂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作者:丁少华;张启明;乐建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理演变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指髋臼或股骨头的形状、大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发育异常,常见类型是髋臼发育不良及头臼包容异常.其病因尚不清楚,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有较多分歧.本文就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理特征、病理演变规律及治疗后病变转归等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王红强;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手术治疗(附391例分析)

    目的:探讨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来矫正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方法:本组报告391例,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采用6种不同手术方式.结果:术后随访99个月,优良率达95%.结论:根据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前提.

    作者:郦根海;王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18例

    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优缺点.方法: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管状骨骨折18例,其中,股骨干骨折6例,胫骨骨折12例;经皮取出内固定钢板8例,股骨干骨折1例,胫骨骨折6例.结果:术后骨折对位对线优良率达91%,经过7~15个月随访,92%的病例疗效满意,平均72d骨折坚强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下肢长管状骨骨折较其他的内固定方式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汪学松;孙泉;张冠宏;孙桂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再次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肢体延长和畸形矫正术中的并发症

    目的:运用外固定架治疗肢体不等长或畸形,矫正具有潜在的并发症.现报道一组因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该延长肢体出现并发症而需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的病例.方法:1991年2月~1999年7月,共有261例(297肢体)用Orthofix或Ilizarov外固定进行肢体延长或畸形矫正.其中儿童228肢体,成人69肢体.结果:儿童再次运用外固定架治疗的有22例次(9.65%),成人有4例次(5.8%).总的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率达8.75%.再次运用外固定架的原因为延长区再生骨的骨折和成角畸形.有4例患者后接受截肢术.结论:对因先天性疾患致肢体严重残疾的患儿,再次运用外固定架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东;Alison TJ Edwards;Christopher F.Bradish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TGF-β对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TGF-β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已建立的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模型,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钙素、胶原和钙含量测定来分析不同浓度的TGF-β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低浓度TGF-β(0.01~0.1ng/ml)促进成骨样细胞增殖,使S期细胞增加,但高浓度TGF-β(1~10ng/ml)抑制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在TGF-β 0.01~1ng/ml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TGF-β各治疗组的骨钙素、胶原和钙含量明显增加,并随TGF-β浓度增加而增加,到TGF-β 10ng/ml时,增加不再明显.结论:TGF-β对成骨细胞的增殖表现为双相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时抑制,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有效剂量为0.01~1ng/ml.

    作者:卢卫忠;唐康来;贺小兵;杨柳;吴梅英;何静;许建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中药浸泡治疗手外伤术后水肿38例

    自1995年以来,作者采用中药浸泡治疗手外伤术后久肿不退3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汪宁华;郑庆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双凹形植骨在颈椎多节段前开槽式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制一种适合颈椎前开槽式多节段减压术后的植骨形式.方法:通过334例颈椎疾病前路多节段减压术后双凹形植骨的回顾性观察,对其中107例疗效进行10年以上随访.结果:334例中无1例植骨块移位或不愈合,术后10年以上36例X线检查普遍表现颈椎曲度的改变.结论:双凹形植骨较为适合颈椎前开槽多节段减压术后植骨融合术.其优点是植骨块牢固、不易移位,接触面积大、易愈合.

    作者:张佐伦;袁泽农;刘立成;王大川;颜廷宾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