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

徐欣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浅静脉曲张, 患病率, 大隐静脉曲张, 欧美国家, 成年女性, 成年男性, 常见病, 治疗, 症状, 外科, 人群, 患者, 调查, 病人
摘要:下肢浅静脉曲张为外科常见病.10%~15%的成年男性和20%~25%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的大隐静脉曲张.许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在我国,张培华等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8.16%,45岁以上为16.14%.推算现有病人约8000万至1亿例.如1/20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就有400~500万例.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胃镜治疗胃息肉体会

    我们自1997年10月~2004年8月采用OLYMPUS GIF-V240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及其附件共治疗胃息肉88例,效果肯定.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饶正伟;姚芳;冯远碧;冯刚;王克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关节镜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2004年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C臂机治疗35例涉及关节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2岁.根据AOMMüller分型,trpeB型21例,trpeC型14例.均在关节镜监视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0~28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其中有3例平台仍有1~2mm塌陷,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10°~90°,并发骨性关节炎3例.根据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1%.结论: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涉及关节面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术后骨性关节炎及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少2次手术的可能.

    作者:陈海峰;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特异性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MLC-2v启动子驱动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特异性.方法:用MLC-2v启动子基因片段替代质粒pIRES2-EGFP的CMV启动子,而保留其增强子序列,并将目的基因hVEGF165分别克隆到两种启动子驱动的质粒,构建MLC-2v/pIRES2-EGFP-hVEGF165和pIRES2-EGFP-hVEGF1652种质粒,瞬时转染心肌、内皮、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结果:转染pIRES2-EGFP-hVEGF165,4种细胞均表达、目的基因及产物;而转染MLC-2v/pIRES2-EGFP-hVEGF165,仅心肌细胞表达GFP和目的基因产物.结论:MLC-2v启动子驱动的质粒可心肌特异表达目的基因及蛋白.

    作者:于勤;郑晓群;方唯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翼状胬肉进行显微镜下切除并进行角膜缘结膜片移植,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棉片敷创面5min,设立对照组32例不用丝裂霉素,对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应用角膜缘结膜片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缘结膜片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的复发.

    作者:段永畅;田广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评价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UTI)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在确诊后立即行动脉介入,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置导管于胰腺病变供血动脉,持续灌注乌司他丁;对照组23例经静脉全身应用乌司他丁,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人第3 d、第6 d血淀酶(BA)、尿淀粉酶(UA)、血糖(BS)、尿素氮(BUN)、白细胞(WBC)均低于对照组(分别P<0.05,P<0.01)而血钙(Ca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体症(腹部压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较静脉用药有更好疗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志强;陈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粘附分子E-选择素基因外显子3128编码处碱基A/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严重性的关系,及其对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了解通过该基因型筛选CHD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方法:入选14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2例为稳定型心绞痛,并入选1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E-选择素基因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CHD组和对照组及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E-选择素A128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CC+AC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5.843倍(OR=5.843,95%CI:3.066~11.133).CC+AC基因型的血清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AA基因型(49.9±9.6)ng/ml与(35.3±7.4)ng/ml,P<0.01).结论: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可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姜红;杜明;饶丹;曾秋棠;郭和平;王敏;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3例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提高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分析华山医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13例确诊为ALH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及其转归.结果:本病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红色至褐色的丘疹或结节,无淋巴结受累,通常局限在头面部和颈部.本病容易被误诊,但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增生、内皮细胞突入管腔以及混合性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对单发损害疗效好,而多发损害则治疗困难且容易复发.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诊断ALHE是必需的.手术切除的疗效好,但可以复发.

    作者:陈连军;杨勤萍;戴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6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治疗的16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中抢救成功14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对DIC早诊断,早治疗,祛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彭晓鹰;胡峥;侍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及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晓光;梁正;马涛;张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聚明胶肽用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肾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聚明胶肽应用于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中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90例可能需输血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成3组:对照组(D组)不进行血液稀释,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聚明胶肽组(J组)实施ANH,设计理想HCT为30%,经桡动脉放血,术中据具体情况予以输入自体放出血或异体血等,围术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血量、输血量,监测放血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aPTT、PT、ACT值等,术前、术后1d、7 d查肾功能(BuN、Cr)、血B2-微球蛋白,收集尿液监测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尿B2-微球蛋白及进行尿沉淀检查,记录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组均输异体血450±23ml,L组有4例输异体血200ml,J组未输异体血;L组放血后5min、15min MAP、CVP较放血前明显下降,HR则明显上升,具显著差异(P<0.05),J组放血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实施ANH病人放血前、后的凝血功能均正常,ACT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 d D组、L组、J组分别有3例、1例、4例BuN、Cr、血B2-微球蛋白较术前异常升高,术后7 d恢复到术前水平,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及尿B2-微球蛋白各组各时段无显著差异,尿沉淀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聚明胶肽作为扩容剂应用于ANH中对肾脏功能影响小,可明显减少术中输血,临床应用具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吴利东;朱晓红;周颖;周志东;应俊;徐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65例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5%,其中87.6%发生在产后2 h;阴道分娩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14%.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是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因素占首位.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加强产前宣教及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开展镇痛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药物疗法结合非药物的治疗体会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限制钠盐摄取、合理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及松弛疗法等.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02~2004年我们对住院疗养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总结了高血压病综合治疗的一些经验.

    作者:欧阳波;蒋艳红;欧阳少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在肺挫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肺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8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UTI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8h1次,连用6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第7天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结果:UTI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水平无差异.治疗后UTI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UTI治疗组中A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阻断肺挫伤向ARDS进展.

    作者:陈劲涛;陶宝华;张允平;郁晓明;封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的处理体会

    目的:介绍一种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伴有乳房形态异常的手术方法,阐述手术要点等.方法:采用乳晕、腋窝、及双环手术切口入路,剥离腔隙,彻底清胶后置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手术切开清除水凝胶的同时置入乳房假体的方法,治疗已穿刺抽吸2次以上、乳房多发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者39例.术后无感染发生,均Ⅰ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对顽固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患者采用切开法清除水凝胶之后同时置入乳房假体,是一种彻底有效的方法,可避免2次手术之苦.

    作者:刘建胜;亓发芝;丛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携带可调控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携带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方法:将GIP-hIns基因自pCDNA3-GIP-hIns质粒中酶切下来,克隆至切除CMV启动子的pCA13-△CMV质粒中,形成转移质粒pCA13-GIP-hIns,然后与质粒pBHGE3共转染至293细胞株,在其中同源重组形成腺病毒颗粒.采用PCR方法对重组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病毒滴度.体外转染STC-1细胞,并采用RT-PCR检测感染腺病毒的细胞内有无hIns mRNA的转录.结果:由pCA13-GIP-hIns和pBHGE3共转染至293细胞后,可得到阳性重组体Ad.GIP-hIns,经PCR检测表明已含有GIP-hIns基因.纯化所得腺病毒滴度约为1×1011pfu/ml.RT-PCR证实在感染重组体腺病毒Ad.GIP-hIns的细胞中有相应mRNA的转录.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胰岛素基因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美东;张轶群;沈坤堂;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膀胱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和癌前病变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光度术测量和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增殖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细胞核DNA含量和异多倍体出现率较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高1~3倍多.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测定可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谢明;王建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肠移植进展

    小肠移植始于20世纪初期.1905年Carrel[1]首先报道了小肠移植技术,1959年Lillehei等[2]完成了首例犬小肠移植手术,1964年Deterling[3]首次为人类婴儿进行小肠移植.但由于小肠是体内大的淋巴库且肠腔内富含各种微生物,移植免疫反应远比其他脏器剧烈和复杂,排斥反应的同时常合并严重的肠源性感染,而且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相当困难,所以1980年以前全世界仅施行小肠移植8例,患者全部死于败血症、排斥反应和其他技术问题,长仅存活76d[4]小肠移植的研究因此一度停滞,20世纪70年代以后,肠外营养成为小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花荣;曹晖;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种喉镜手术治疗声带息肉或小结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3种喉镜手术方法切除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的疗效,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330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纤维内窥镜、显微支撑喉镜和间接喉镜3种手术方法治疗,统计结果,比较其疗效;以筛选更好的手术方法.结果:纤维内窥镜组有效率96.45%;显微支撑喉镜组有效率97.26%;间接喉镜组有效率87.18%,纤维内窥镜组和显微支撑喉镜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纤维内窥镜组和间接喉镜组比较,有显著差异;3种手术疗效不同,临床应用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应证.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对于局限性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纤维内窥镜手术可以作为首选,值得推广;对基底宽广的较大息肉患者,应选择显微支撑喉镜手术方法为好;间接喉镜手术简便,有特定的手术应用范围,不应完全放弃.

    作者:许伟民;顾志明;刘运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许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减缓DR发展,对新生血管和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abetic macular edema,CSME)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视力丧失的危险降低50%,但是DR视力丧失发生率仍然很高.近年对DR发生机制的研究有较多进展,包括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糖代谢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R是一种炎症病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新的药物来防治DR.

    作者:曹向阳;黎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10例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的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跟踪随访,对纵折后牙的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总结,并对其疗效做出评价.方法:收集近4年来完成的110例纵折牙粘结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术后1年和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跟踪随访,对患牙进行牙体、牙周、松动度、咀嚼功能和X线摄片等方面检查,从而对其中长期疗效做出评价.结果:纵折后牙以40~59岁患者多,以上颌第1磨牙为多见,占30.91%,其中死髓牙为75.46%,粘结再植术3年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78.95%的患牙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无松动、根尖及根分叉骨质正常.结论:折裂牙的粘结再植术保存了相当部分患牙,对恢复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保持患者的良好的生活质量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目前对后牙纵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斌;俞立英;常青;蔡意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