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畅;田广永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开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有4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老年男性患者经过临床2周清洗期后,给予口服厄贝沙坦150mg,每天1次,共服用6周,治疗期间患者不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控制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前后各查1次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钾、血清钠及谷丙转氨酶.结果:服药2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6周降压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9%,其中显效为62.16%.用药前后心率检测的比较无明显变化,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及血清钾、血清钠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临床上不良反应少.结论: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老年男性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明显临床效果、安全性好.
作者:董发昌;谢瑞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复发.方法:不追求小切口,正确判断疝环的边界,确保植入物放置覆盖整个腹股沟区,并与周围的坚韧组织适当重叠,确切缝合.结果:本组286例病人随访6个月~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避免术后复发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应完善手术方式.
作者:穆殿超;王大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与总结H型食管气管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效果;探讨食管气管瘘的适宜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6例先天性食管气管瘘,经动态食管造影及气管镜等检查证实.3例经颈部切口入路行瘘管修补术,3例经右胸入路修补术.均切除食管气管瘘瘘管,两端分别予间断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仅1例经颈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声音嘶哑,3个月后好转,随访3~5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结论:H型食管气管瘘可用食管造影及气管镜检查来确诊;手术治疗H型食管气管瘘的效果良好.
作者:钱成;徐正浪;王群;谭黎杰;徐松涛;蒋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在根治H.pylor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符合罗马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且胃镜病理和14C呼气试验H.pylori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8例,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痢特灵,对照组86例予以安慰剂奥美拉唑.参考Glasgow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积分标准,1年后作疗效评价.结果:1年后,治疗组88例中有23例消化不良症状消失,占26.13%;而对照组86例中有9例消化功能不良症状消失,占10.46%,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88例中有55例症状缓解,占62.50%,对照组86例中有34例症状缓解,占39.5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H.pylori感染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抗生素根治H.pylori感染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奥美拉唑.
作者:史立华;张其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细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的表达与代谢特性.方法:34只6周龄雄性180 g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链脲左菌素合并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组(T2DM;18只)、高脂饮食组(FD;8只)和正常对照组(NC;8只).T2DM组再设亚组: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组(RDM,6只),11β-HSD1抑制剂生胃酮组(CDM,6只)和观察组(DM,6只).各组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PGTT),同时测定血糖、血脂(TG,TCh)、胰岛素和皮质酮.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腹腔网膜脂肪标本,液氮保存.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分析11β-HSD1mRNA和蛋白表达;用近似梯型面积公式计算葡萄糖及其刺激下的胰岛素浓度曲线下面积(AUC-G,AUC-I)及与胰岛素的比值(AUC-I/G),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1)FD组体重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加,P<0.05.糖尿病老鼠成模前后体重明显降低,2种药物处理后对体重无大影响.DM组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BG、TG、TCh和皮质酮(F)均高于FD组和NC组,并高表达11β-HSD1,P<0.05.(2)CDM组和RDM组的血皮质酮(F)、FINS和TG明显低于用药前和DM组,且CDM组TG、TCh降低明显高于RDM组,均P<0.05.(3)IPGTT显示CDM组和RDM组的胰岛素分泌峰值较基础值增加高于DM组;2种药物对11β-HSD1表达无影响.(4)DM、FD和NC组11β-HSD1表达与F、FINS、TG、TCh和(AUC-I/G)明显相关.结论:(1)高脂和小剂量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2)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爱萍;张木勋;张建华;余毅恺;肖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0.1%糠酸莫米松洗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湿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以0.1%糠酸莫米松乳膏做对照.受试者每天外用药物1次,先用洗剂,干燥后再用乳膏,疗程4周.在治疗始、治疗后1、2、4周对各观察指标进行评估记录.结果:共有133例神经性皮炎、141例湿疹患者参加本次研究,其中试验组137例,对照组、138例.治疗后1~4周,两组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指标计分及总计分均有明显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神经性皮炎患者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9.09%和98.48%,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 21%和98.48%;湿疹患者中,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9.30%和98.59%,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8.57%和100%,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2.9%,均为局部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0.1%糠酸莫米松洗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湿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好,应用方便.
作者:胡东艳;李明;潘琳;王强;吴国勤;傅雯雯;顾军;金雪娟;张博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期间对肝脏的作用,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预冲液中加入UTI 1.5万U/kg,B组不加UTI.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及心脏插管完毕后3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 h、6 h及术后24 h,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共5次.放免法检测血中TNF-α、IL-6、IL-8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中TNF-α、IL-8、IL-6、ALT、TB在插管30 min后逐渐升高,A组术中及术后各时段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且两组同时段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包海军;高百顺;李天成;宋兵;柳德斌;张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及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晓光;梁正;马涛;张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4~2004年我院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324例,其中经手术证实为胰十二指肠损伤18例,占5.5%,他院转入1例,共19例,死亡2例,病死率10%,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利华;徐希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BI)、对照组(C)、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BI+A),每组8只.BI组、C组均术后6周内予蒸馏水3ml/kg-1·d-1灌胃,BI+A组予阿托伐他汀10ml/kg-1·d-1灌胃.术后6周用生化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并计算机图像分析内、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球囊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见内膜增生、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升高、MDA、PIP、ox-LDL水平升高(P<0.05),SOD水平降低(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球囊损伤组比较,内膜增生被抑制、血清MDA、PIP、ox-LDL水平下降(P<0.05),SOD升高(P<0.05).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可激活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终导致内膜增生,阿托伐他汀对其有抑制作用
作者:崔燕;邱丽;谢春毅;张家美;劳晓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肾功能衰竭者12例,其中氮质血症期7例,尿毒症期5例.经过治疗,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40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病死率11.1%.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东;王春生;洪涛;丁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3月~2005年6月113例Ⅰ类锁骨骨折病人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骨圆针内固定、记忆合金环形抱骨板和AO重建钛钢板4种方法治疗.术后随访3周~24个月.结果:临床疗效按连学全等拟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手术治疗共54例,50例优良,优良率92.6%.非手术治疗59例,51例优良,优良率86.4%.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相同.3种手术治疗方法中,AO重建钢板可根据锁骨形态塑形,内固定牢靠,并发症相对较少,是1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利春叶;廖全全;杨钦泰;曹代成;喻林波;李晓文;叶飞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限制钠盐摄取、合理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及松弛疗法等.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02~2004年我们对住院疗养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总结了高血压病综合治疗的一些经验.
作者:欧阳波;蒋艳红;欧阳少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宏;孙晓光;夏加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26例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102例,转移性肝癌24例.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检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并记录患者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术后每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畅情况.结果:126例患者置入145个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3±2.1 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2kPa.狭窄段直径由0.3±0.11cm扩张至1.5±0.4 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7.2%.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清欣;颜志平;王建华;程洁敏;龚高全;钱晟;陈颐;罗剑钧;刘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常用的区域阻滞之一,其操作简便,作用显著,尤其和全身麻醉联合使用,在小儿中下腹及下肢手术围术期镇痛中,显示了更可靠更优越的特性.随着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出现,骶管阻滞已不仅用于术中镇痛.利用一些药物延长单次注射阻滞时间,通过对骶管置管的准确定位达到围术期镇痛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小儿骶管阻滞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王丽红;张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获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全部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9个月,根据韩平良等的疗效标准,优2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能有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谭进;倪江东;李贺君;谢宏明;毛新展;宋德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下颌牙列缺损伴部分牙中、重度磨耗的设计及修复治疗,探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重建口颌系统的正常秩序,适当恢复颌高度,重建咬合平衡等方面的使用效果.方法:对46例上述类型患者做(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随访观察1,6,12个月.结果:临床效果满意,均达到预期修复目的.结论:老年人部分牙列缺损伴有中、重度磨耗的患者,(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亚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下肢浅静脉曲张为外科常见病.10%~15%的成年男性和20%~25%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的大隐静脉曲张.许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在我国,张培华等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8.16%,45岁以上为16.14%.推算现有病人约8000万至1亿例.如1/20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就有400~500万例.
作者:徐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许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减缓DR发展,对新生血管和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abetic macular edema,CSME)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视力丧失的危险降低50%,但是DR视力丧失发生率仍然很高.近年对DR发生机制的研究有较多进展,包括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糖代谢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R是一种炎症病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新的药物来防治DR.
作者:曹向阳;黎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