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荣国;顾章平;李浩宇;许瑞江;王浩;卢强
由于各种原因如因感染、外伤以及先天性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肢体短缩畸形较为常见.掌骨和手指的缺损直接影响手的功能;下肢的一侧肢体的短缩,会使患者骨盆倾斜,步态不稳,髋、膝关节的屈曲畸形,足部的畸形,久之,脊柱产生代偿性侧弯,会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骨延长术是目前治疗肢体短缩畸形,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作者就骨延长术治疗肢体缩短畸形的进展谈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覃世才;李兴云;肖荣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椎板切除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寻找一种实用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用10只健康家犬,每只做4处椎板缺损,相隔两个椎体做一处.用翻转筋膜加带蒂脂肪、翻转筋膜加明胶海绵、自体游离脂肪和空白对照组随机植入椎板缺损处;以自体游离脂肪为标准对照,以未做特殊处理的椎板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双盲法观察2、3、4、8、12周的瘢痕生长和硬膜外粘连情况.观察手段用大体观察,光镜观察,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结果:使用腰深筋膜翻转覆盖椎板缺损加上带蒂脂肪的充填止血和神经根保护作用,可阻止瘢痕组织长入,减少硬膜及神经根的粘连,与其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翻转筋膜覆盖椎板缺损加带蒂脂肪充填止血和保护作用,能防止硬脊膜的粘连.
作者:秦国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保留腰椎上关节突侧隐窝狭窄扩大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将受累节段上关节突内侧皮质隆起与增生骨赘切除,扩大狭窄的隐窝.结果:84例病人随访14~96个月,平均60个月,74例术后疗效良好,占88%;10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占11%.结论:有限的椎板切除及保持小关节突的完整,大程度保留了腰椎后柱结构,避免了腰椎运动节段性不稳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陈永华;王延雄;陈九如;裔式坤;戴杰;萧力;卢国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血友病的诊断意识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10年来5例血友病假肿瘤的治疗经过,4/5平均随访2年以上.结果:5例术前均误诊.3/5因术中见病变区为血肿和血凝块而疑及本病;2/5术后持续渗血,1例造成失血性休克后确诊.5例均是Ⅷ因子缺乏,其中TypeⅠ (肌间型)4例;TypeⅡ(骨膜下型)1例.随访期间均有反复的鼻、皮下、尿路出血;假肿瘤复发2例,经保守治愈.结论:血友病假肿瘤罕见,误诊及复发率高,愈后差,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孙康;张羽飞;孙立众;刘漠震;胡晓宇;侯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毗邻结构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0具成人脊柱标本上对椎弓根与神经根、硬脊膜及椎管内静脉丛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椎弓根内侧与硬膜相贴、下侧与神经根相邻.椎弓根皮质厚度下>上>内>外侧骨皮质.结论:椎弓根外侧骨皮质薄,可能是导致椎弓根皮质破裂的原因.穿破内或下侧骨皮质易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
作者:杜心如;张一模;赵玲秀;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非创伤性股骨头骨坏死的诊断是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制订的.为了阐明股骨头骨坏死,1986年日本骨坏死研究会制订了股骨头骨坏死的诊断标准,1990年增MRI并重新进行了修订.
作者:刘忠堂;池永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0例长骨骨折患者比较.结果: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内皮素可能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关.
作者:刘忠堂;王坤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本世纪中叶,脊柱外科疾病诊治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均采用保守治疗,脊柱脊髓创伤、下腰退变、畸形、椎间盘突出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均未获得很好解决.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研究、边缘学科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在脊柱创伤、矫形、下腰痛等诸多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许多新进展,使脊柱疾病的诊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总结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邹德威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5例腕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2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作者:崔胜杰;张金荣;冀雪霞;王向辉;刘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发生在趾骨末节甲床下的骨软骨瘤即甲下骨疣是一种少见的骨软骨瘤(图1),由于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注意,往往是有合并症出现才到医院就诊.本院1992年至今共收治6例踇趾甲下骨疣合并甲床周围软组织感染患者,经抗炎后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国强;郭庆升;张世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44岁.以左肩臂部外侧巨大包块,进行性增大3年于1998年5月入院.患者于1987年曾因左肱骨上段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并病理性骨折,接受了瘤段截除加同种异体骨半关节移植术.
作者:李金松;邵光湘;孙德舜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主要介绍金葡液间盘旁注射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2ml(400u)金葡液通过横突上缘注射于突出之间盘旁.结果:通过65例随诊观察,优良率占89.23%.结论:此法简便易行,便于门诊治疗.
作者:门洪学;于波;门艳艳;何志晶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4个家族系1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例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曹飞;刘忠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其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终常引起严重残疾.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保留髋关节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诊断时疾病的分期和死骨的范围将决定着佳处理方法的选择.当然其他因素如病因、症状、年龄、身体状况、单侧还是双侧受累也是重要因素[1].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陈君长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一氧化氮对骨肉瘤细胞株(HOS)体外生长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SNP(Sodium Nitroprusside,硝普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OS细胞株,经细胞作用产生外源性一氧化氮,通过Griess比色法、MTT比色法,观察HOS细胞株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及对细胞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随着SNP浓度的增加,HOS细胞一氧化氮的产生量逐渐增加而细胞存活数量逐渐减少,以SNP 200μmol/l浓度为一个分界点,200μmol/L以下时变化不明显,200μmol/L以上时变化明显,经统计学分析,200μmol/L以上各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株生长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新宇;秦斌;史占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9期934页)4 小儿矫形支具4.1 调节固定式小儿足部矫形支具结构原理:可调节固定式万向节将踝小腿托与前足托连接,在小腿、踝部、前足分别有扣带固定.
作者:孙磊;姬文平;战永安;叶连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用周围神经侧侧吻合术治疗肢体痉挛性脑瘫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16例肢体痉挛性脑瘫患者采用正常神经干与病变神经干的侧侧吻合术,即将支配痉挛肌群的主要神经干与相对正常的邻近神经干的近端显露出5~6cm后相互靠拢,切开两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和束膜1~2cm,直至神经纤维裸露后相互紧密对合再吻合其束外膜.结果:经10~39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肢体痉挛、畸形均有明显的缓解,其中6例患儿已无明显的痉挛发作,恢复了患肢的主要功能,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继续改善.未发现供体神经功能明显障碍.结论:周围神经侧侧吻合术是治疗肢体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痉挛肌群可获得部分正常的神经支配从而改变大脑皮层定位.
作者:张少成;禹宝庆;石志才;修先伦;赵永江;黄平;姚一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粗隆下旋转截骨的方法为36例Perthes病的患者(37髋)作了治疗,患者平均年龄8.5岁(3~14岁).受到随访的有24例(25髋),平均随访5.6年(2~10年).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分别做出评估.结果:临床分组优良率占80%,X线分组优良率占80%.其中9岁以前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效果满意,简便易行.
作者:李景云;金明新;狄勋元;阮狄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颈骺板早闭的发病因素.方法:在描述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对罹患本病的5例儿童进行了ESR、C-反应蛋白测定;X线片、CT、同位素和病理检查.结果:平均年龄为10.7岁.主要表现有跛行,患髋疼痛和屈曲、内旋活动受限,肢体平均短缩1.9cm;X线片显示股骨颈骺板线消失,股骨头小,股骨颈短;CT发现股骨头密度不匀;99mTC骨扫描可见股骨头放射性均匀分布,但骺板处无浓聚;2例病理结果为滑膜透明变性.结论:本病可能是Legg-Perthes病的特殊类型.
作者:赫荣国;顾章平;李浩宇;许瑞江;王浩;卢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月骨无菌性坏死,也叫月骨软化症或金伯克氏病,在腕关节疾病中较为常见.作者自1993年以来,对17例不同分期的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白玉如;雷巧丽;梁振雷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