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延长治疗肢体短缩畸形进展

覃世才;李兴云;肖荣驰

关键词:骨延长术, 术治疗, 肢体功能, 短缩畸形, 下肢, 手的功能, 屈曲畸形, 患者, 骨盆倾斜, 发育异常, 先天性, 膝关节, 代偿性, 侧肢体, 足部, 掌骨, 外伤, 缩短, 手指, 缺损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如因感染、外伤以及先天性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肢体短缩畸形较为常见.掌骨和手指的缺损直接影响手的功能;下肢的一侧肢体的短缩,会使患者骨盆倾斜,步态不稳,髋、膝关节的屈曲畸形,足部的畸形,久之,脊柱产生代偿性侧弯,会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骨延长术是目前治疗肢体短缩畸形,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作者就骨延长术治疗肢体缩短畸形的进展谈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疾病诊治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本世纪中叶,脊柱外科疾病诊治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均采用保守治疗,脊柱脊髓创伤、下腰退变、畸形、椎间盘突出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均未获得很好解决.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研究、边缘学科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在脊柱创伤、矫形、下腰痛等诸多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许多新进展,使脊柱疾病的诊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总结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邹德威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支具治疗(四)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9期934页)4 小儿矫形支具4.1 调节固定式小儿足部矫形支具结构原理:可调节固定式万向节将踝小腿托与前足托连接,在小腿、踝部、前足分别有扣带固定.

    作者:孙磊;姬文平;战永安;叶连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头状骨带蒂移位与血管蒂骨瓣植入治疗月骨无菌坏死

    目的:报道带骨间前动脉背侧支血管蒂的头状骨移位术与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瓣植入术联合应用治疗月骨晚期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对46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头状骨带蒂移位后以血管蒂骨瓣植入填塞头状骨空隙.结果: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1.5个月,45例腕痛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握力平均达健侧的80%,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健侧的75%.结论:2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对Ⅲ、Ⅳ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作者:崔胜杰;张金荣;冀雪霞;王向辉;刘玉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突出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中是否有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以便进一步了解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通过抗MMP3的单克隆抗体,对78例椎间盘突出症和14例非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标本进行染色.结果:椎间盘突出症中的MMP3比非椎间盘突出的多,差异非常显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脱出型及游离型的MMP3比凸出型的多,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脱出型与游离型的MMP3差异没有显著意义.结论:MMP3与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有关,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的差异是临床不同突出类型的生化基础.

    作者:杨圣;史可中;安荣泽;廖文波;郑晓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Chiari畸形合并夏科氏关节1例

    患者,男,40岁.因右肩部肿、疼,活动不适3月,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行右肩平片检查,初步诊断:右肩关节脱位,未治疗.来我院,门诊询问病史无牵拉及外伤,复拍片:见右肱骨头及关节盂破坏,骨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图1),放射科考虑为骨肿瘤,收住院治疗.

    作者:王孝忠;李传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谷康泰灵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措施.方法:43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人用谷康泰灵肌肉注射2疗程.结果:随访6月~2年,本组病人改善率为75.47%(40/53).结论:谷康泰灵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有确切疗效.

    作者:廖瑛;李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颈椎融合器的临床研究(14例临床初步报告)

    目的:研究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螺柱状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单节段前路环锯减压,试验组14例行颈椎融合器植入,原位自体碎骨片充填.对照组4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结果:术后3月X线平片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增加(1.2±0.7)mm,而对照组降低(1.5±0.8)mm;结论: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颈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作者:胡玉华;石志才;李家顺;贾连顺;侯铁胜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附43例)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致瘫痪的疗效.方法:自1984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43例瘫痪病人,其中42例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关节陈旧性难复性脱位,均采用经口咽行寰椎前弓、齿状突切除减压寰枢侧关节融合术,其中5例同期加行后路融合术.另1例C2.3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口咽环锯法切除椎间盘治疗.结果:经平均5年1个月(4个月~14年)随访,33例恢复正常,无病理征;8例明显改善,生活自理;2例因融合固定不良,再发移位出现症状,再次予以经后路融合治疗.结论:采用经口咽途径治疗,具有显露容易,直接解除致压物的特点,并可同时融合稳定枕颈部,为枕颈部病变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作者:杨双石;刘景发;吴增晖;徐国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后遗马蹄内翻足远期效果综合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后遗马蹄内翻足的远期疗效.方法:用临床标准和足底压力测定对术后16年3个月的24名病人24足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临床效果优良19足,可5足;X线片显示:三关节融合率、踝关节退行性变发生率100%.畸形复发为肢短造成的马蹄足复发.患足疼痛发生在踝关节及足底胼胝区,胼胝区压力明显大于对侧足相应区域(P<0.01).临床疗效优良者,其动、静态足底压力较均匀.临床疗效可者足底压力异常.结论:用临床标准和足底压力测定综合评定足部手术效果更为客观、准确.

    作者:张伟;黄耀添;王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的病理学研究

    特发性脊柱侧弯(IS)是一类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虽然它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但从生物力学及神经生理学观点出发,IS(特发性脊柱侧弯)是躯干姿式反射弧异常所致的畸形,作为此反射弧的效应器--椎旁肌肌力的不平衡起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疾病进展呈现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洋;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病历摘要(六)[续]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00年第7卷第10期第1034页)讨论骨科主任:病人在术中意外死亡,我们深表沉痛.但我们应当找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借以引出教训,使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好一些,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作者:毛宾尧;肖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椎弓根毗邻结构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椎弓根毗邻结构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0具成人脊柱标本上对椎弓根与神经根、硬脊膜及椎管内静脉丛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椎弓根内侧与硬膜相贴、下侧与神经根相邻.椎弓根皮质厚度下>上>内>外侧骨皮质.结论:椎弓根外侧骨皮质薄,可能是导致椎弓根皮质破裂的原因.穿破内或下侧骨皮质易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

    作者:杜心如;张一模;赵玲秀;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儿童股骨颈骺板完全性早闭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颈骺板早闭的发病因素.方法:在描述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对罹患本病的5例儿童进行了ESR、C-反应蛋白测定;X线片、CT、同位素和病理检查.结果:平均年龄为10.7岁.主要表现有跛行,患髋疼痛和屈曲、内旋活动受限,肢体平均短缩1.9cm;X线片显示股骨颈骺板线消失,股骨头小,股骨颈短;CT发现股骨头密度不匀;99mTC骨扫描可见股骨头放射性均匀分布,但骺板处无浓聚;2例病理结果为滑膜透明变性.结论:本病可能是Legg-Perthes病的特殊类型.

    作者:赫荣国;顾章平;李浩宇;许瑞江;王浩;卢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腰椎上关节突保留行侧隐窝狭窄扩大术

    目的:探讨保留腰椎上关节突侧隐窝狭窄扩大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将受累节段上关节突内侧皮质隆起与增生骨赘切除,扩大狭窄的隐窝.结果:84例病人随访14~96个月,平均60个月,74例术后疗效良好,占88%;10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占11%.结论:有限的椎板切除及保持小关节突的完整,大程度保留了腰椎后柱结构,避免了腰椎运动节段性不稳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陈永华;王延雄;陈九如;裔式坤;戴杰;萧力;卢国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四边孔综合征误诊误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四边孔综合征之病因、病机,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误治.方法: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①详尽病史采集.②认真、全面查体.③肌电图.④手术探查.⑤术后随访.结果:手术证实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嵌压并且与肱三头肌长头和小圆肌粘连,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四边孔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术后三角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继锋;李秀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15例报告

    目的:探讨一种以重建桡腕关节的手段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的理想方法.方法:从1986年~1996年采用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5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切取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于桡侧,重建桡腕关节.结果:经平均32个月随访,前臂桡偏畸形矫正满意,腕关节功能改善,移植骨增粗增长.结论: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可保持腕关节稳定和一定活动度,是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新卫;张俊;王志伟;冯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骨延长治疗肢体短缩畸形进展

    由于各种原因如因感染、外伤以及先天性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肢体短缩畸形较为常见.掌骨和手指的缺损直接影响手的功能;下肢的一侧肢体的短缩,会使患者骨盆倾斜,步态不稳,髋、膝关节的屈曲畸形,足部的畸形,久之,脊柱产生代偿性侧弯,会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骨延长术是目前治疗肢体短缩畸形,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作者就骨延长术治疗肢体缩短畸形的进展谈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覃世才;李兴云;肖荣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异体硬脊膜及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粘连

    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和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是导致医源性椎管狭窄的重要原因.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异体硬脊膜移植及透明质酸钠充填预防椎管内粘连,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张兴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髋手术治疗现状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其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终常引起严重残疾.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保留髋关节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诊断时疾病的分期和死骨的范围将决定着佳处理方法的选择.当然其他因素如病因、症状、年龄、身体状况、单侧还是双侧受累也是重要因素[1].

    作者:徐小良;王坤正;陈君长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粗隆下旋转截骨的方法为36例Perthes病的患者(37髋)作了治疗,患者平均年龄8.5岁(3~14岁).受到随访的有24例(25髋),平均随访5.6年(2~10年).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分别做出评估.结果:临床分组优良率占80%,X线分组优良率占80%.其中9岁以前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效果满意,简便易行.

    作者:李景云;金明新;狄勋元;阮狄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