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张修礼;陈桂荣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粥样硬化性狭窄在颅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发生率,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对脑动脉狭窄的检测,多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双功能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很少有金标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资料.国内报道动脉狭窄病变部位及比例与国外数据比较有较大差异.本文总结了我院146例病人的DSA及Duplex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探讨DSA与Duplex在诊断颅外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赵晖;陶庆玲;龚承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胆道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和困难,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放射技术的发展,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我们自1996年3月~2002年3月共收治胆道大出血4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诊断治疗同步完成,效果满意.
作者:雷兴旺;张延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处理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结果:一期切除吻合45例(其中18例使用吻合器),一期切除近端造口2例,单纯造口5例.术后吻合口瘘2例,死亡1例.结论: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胡国庆;孙保军;王学志;高淳;邵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时,QRS间期与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李运清;霍雅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厚度,以评价其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方法:应用Orbscan生物测量系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60眼)进行测量,分别计算中央、距中心1.5mm、2.5mm、3.5mm、4.5mm处平均角膜厚度,以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各部位角膜厚度均有增加,平均角膜厚度增加3.02%~4.7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厚度增加,提示内皮细胞功能低下.
作者:蒋坚;施彩虹;倪卫杰;沈泽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微创治疗.方法:前列腺增生症202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技术.结果:194例一次治疗成功,治愈率96.03%.术中发生穿孔6例.术后并发出血4例,水中毒2例,膀胱颈狭窄6例,无尿失禁.元一例死亡.结论:经尿道汽化切除前列腺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好方法,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
作者:彭光平;王善良;綦德柱;刘增义;王培耕;胡克清;栾杰;徐炜志;宋兆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病人使用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研究它对各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的清除作用,通过调控炎症反应阻断SIRS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展,降低MODS的发生,提高SIRS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抢救15例急性重症肾衰伴SIRS患者(Ⅰ组)及23例肾功能衰竭前的SIRS患者(Ⅱ组).结果:两组患者TNF-α、IL-Iβ、IL-6均明显升高,经治疗后均降低,但Ⅱ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Ⅰ组15例全部发生MODS,10例死亡;Ⅱ组23例其中6例发生MODS,4例死亡,两组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RRT能有效地清除各种炎症介质,在肾功能衰竭前的SIRS患者应用CRRT能有效地阻断SIRS向MODS的发展,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作者:容永璋;孙玉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踝阵挛试验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患者,在唤醒试验减浅麻醉时进行踝阵挛试验,并与唤醒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49例患者中,45例双侧引出踝阵挛,1例单侧引出,3例双侧均未引出踝阵挛.而所有受试者唤醒试验的结果均为阳性,术后亦无脊髓损伤.因此在本观察中,踝阵挛试验无真阳性和假阴性结果,4例假阳性结果(8.16%).踝阵挛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唤醒试验(P<0.001).结论:踝阵挛试验对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测具有应用价值,且出现较早、简单易行,应作为常规监测,甚至可取代唤醒试验.
作者:徐庆;谢文吉;高木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术式及疗效.结果:124例中120例(96.8%)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0年5个月,平均为7年10个月.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式的87例与采用其它术式的37例比较,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及优良率分别为19.8%和38.9%(P<0.05),7.7%和22.7%(P<0.01),92.0%和67.6%(P<0.01).结论: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疗效.
作者:刘俊;殷杰;范崇九;张德进;罗六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过敏性血管炎也称变应性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坏死性血管炎、变应性脉管炎、皮肤坏死性细小静脉炎,它是由于药物或感染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细小血管(细小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但也可累及其他脏器的小血管而造成多系统病变,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过程.现将我院1993年3月~2003年4月21例有病理诊断的过敏性血管炎住院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顾昳丽;徐麦玲;邹和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概述胰头癌是难治的消化道恶性疾患.迄今,手术仍然是治疗胰头癌唯一有效的方法.胰腺是毗邻大血管多的腹部器官,胰腺癌很容易侵蚀大血管尤其是门静脉,血管受侵犯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PD)彻底性的主要障碍,并被认为肿瘤切除是不可能或者是无指征(Nihilist).许多经典教科书及手术图谱也告诫我们在作Wipple手术时若胰头后部不能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或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肝动脉分开者,表明肿瘤已长出腺体之外,不能被切除,应终止PD手术.几十年的外科临床实践始终遵循这一原则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作者: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大量的研究发现:当脏器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而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干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但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作者:马军;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如何更有效地降低由此带来的病死率、病残率日益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药物、介入、手术治疗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衰症状,却无法促使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心脏移植也有极大的局限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造血干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使人们试图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增殖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为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国内外研究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作者:马根山;冯毅;陈宝安;高冲;高玲;严金川;丁建东;沈成兴;罗丹;戴启明;陈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镇痛分娩对产妇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期望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先露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镇痛分娩组(A)和非镇痛分娩组(N),分别在产前、宫口3cm、胎儿娩出、产后24h、产后48h采静脉血,检测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RY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R)、肿瘤细胞红细胞花环率(TRR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率(RF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率(RFIR).去除剖宫产分娩及产钳助产分娩,成功阴道分娩A组及N组各18例.结果:产前及宫口3cm时各检测值无明显变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胎儿娩出时两组RYRR、TRRR、RFER明显下降(P<0.05,P<0.01),RICRR、RFIR明显增加(P<0.05,P<0.01),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24h,A组各指标已基本恢复至基础值,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P<0.01);产后48h两组各指标恢复至产前水平.结论:镇痛分娩能显著改善分娩疼痛应激对产妇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丽文;吴芸;庄婵娟;曹时珍;陈亚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用RT-PCR的方法半定量测定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TM及ICAM-1基因的mRNA表达量,以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参与的机制.方法:选择18只成年SD大鼠,注射STZ成糖尿病模型,其中4只注射胰岛素作为治疗对照组(TC组),其余为糖尿病组(DM组).另选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每4周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4周后取肾皮质匀浆后采用RT-PCR检测其中TM和ICAM-1的mRNA表达,并利用半定量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DM组肾皮质内TM和ICAM-1mRNA的含量与N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与TC组无差异;DM组TM和ICAM-1的含量与尿白蛋白定量存在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大鼠的肾皮质内TM和ICAM-1的mRNA表达相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且与尿白蛋白排泄存在相关性.提示TM和ICAM-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盛宏光;周颖;郭郁郁;龚家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p16INK4a和p19ARF2种抑癌基因在可切除的人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形式,从而对其在这两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差异的本质有一个初步认识.方法: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切除标本各30例的石蜡标本,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ABC法同时测定肿瘤组织的p16、p19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的p16表达率13.3%(4/30)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的40%(12/30,P<0.02);而p19在两者的表达率差异不明显.p16与p19表达无相关性.p16的表达率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呈负相关;有大血管浸润的胰腺癌p19阳性率(20%)低于无血管浸润者(72.2%,P=0.01).P19在局部淋巴结阳性的胰腺癌表达率低于淋巴结阴性者,但无显著差异.而p16和p19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分级、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结论:p16的下调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也是胰腺癌生物学行为明显不同于结直肠癌的主要原因;我们还首次发现,p19下调与胰腺癌的大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19异常可能是胰腺癌播散的1种标示.未发现这2种抑癌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明显关系.
作者:陈雨强;林谋彬;蔡端;马保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微小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超声胃镜检查后分别予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切除组织送组织病理检查,后对比分析相关资料.结果:24例行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超声声像以低回声、不均匀回声多见,境界较清楚.1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浅层,共21例予高频电切除治疗;3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深层,予外科手术治疗.24例病理检查示平滑肌瘤23例(瘤位于黏膜肌层12例,固有肌层11例).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准确率95.8%(23/24).结论:超声胃镜不仅能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作出准确诊断,而且由于其对肿瘤的起源、范围等探查准确,可为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借鉴.
作者:李文波;张修礼;陈桂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式的改进及取栓的时机.方法:53例经股静脉取栓.17例经腘静脉顺行取栓.12例经髂静脉顺行取栓.48例进腹探查髂静脉,发现髂静脉狭窄或闭塞43例,均行人工血管移植.22例加做股动-静脉瘘.结果:40例于术后3d内下肢肿胀缓解,8例于术后5~8d缓解,5例无缓解.随访40例,平均30个月,6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同时手术处理;并顺着血流方向取出髂、股、脑静脉内的血栓;手术时机应根据血栓形成的时间、术前造影的结果及溶栓、抗凝情况综合考虑.
作者:郭劲松;李晓强;段鹏飞;唐军建;余朝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提高对胃肝样腺癌的认识.方法:将本院2例和国内报告的97例胃肝样腺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临床特点:男性中老年多见.②多发于胃窦.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部闷痛、腹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59.8%.③诊断:钡餐及胃镜可诊断胃癌,由于胃镜下所取组织少,术前确诊胃肝样腺癌较困难,仅占胃癌的9.3%,术后病理诊断是关键.④病理组织学上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肝癌样区AF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占88.7%,AAT阳性表达占91.7%,ACT阳性表达占93.8%.⑤治疗与预后:以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胃非肝样腺癌差.结论:胃肝样腺癌与胃非肝样腺癌均为胃上皮肿瘤,血清AFP阳性及免疫组化AFP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胃肝样腺癌.而有肝癌样分化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也是诊断胃肝样腺癌必不可少的依据.该病易转移至肝脏,预后差.
作者:许东辉;江显毅;张思宇;方庆全;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