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治疗中晚期肝癌

顾松红;颜志平;周平;顾培华

关键词:左锁骨下动脉, 药盒, 肝癌
摘要:目的:探讨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药盒治疗肝癌的操作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5例晚期原发性肝癌、4例多发转移性肝癌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留置管头端深置靶动脉内,药盒埋植在穿刺点外下方皮下,作肿瘤靶动脉内长期灌注治疗.结果:19例导管药盒系统均1次植入成功,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死亡2例、导管脱出1例、导管阻塞1例,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和临床指标均有较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式药盒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且创伤小;药盒的植入给以后肿瘤靶动脉内长期灌往治疗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新途径.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治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每周饮酒精量小于40g)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以往认为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在部分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1].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作者:倪燕君;刘厚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静脉丁丙诺啡术后镇痛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安全性,比较丁丙诺啡和芬太尼用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患者120例随机分入D组(丁丙诺非组)和F组(芬太尼组),胸部、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60例,术s后通过PCIA泵实现患者自控镇痛,术后2、4、8、12、24、48h分别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PCA实际使用剂量、总使用剂量,PCA次数,导尿维持时间,排气时间和腹胀、皮肤骚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VAS评分和Ramesay评分考察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采用丁丙诺菲PCIA的患者术后48h内生命体征平稳,PCA次数少于芬太尼组患者(P<0.05),VAS评分也低于芬太尼组患者(P<0.01),Ramesay评分提示患者能够安静合作,丁丙诺啡组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患者.结论:静脉丁丙诺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能够安全有效的用于临床各种部位的手术患者,其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低于使用芬太尼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

    作者:阮振华;李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纤维蛋白胶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胶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手术中将纤维蛋白胶喷至漏气、渗血、血管残端和支气管残端等处.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平均漏气天数为0.14d,平均第1天引流量为273.5ml,平均第2天引流量为164.4ml,平均拔管时间为2.09d,术后胸管引流通畅未发现因蛋白胶脱落所致的胸管堵塞;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局部感染;远期随访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纤维蛋白胶在胸外科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乾坤;丁嘉安;高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64例Y型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讨论切开复位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0年2月~2003年5月行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4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结果作分析讨论.结果:64例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术后患足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良率为89.06%.结论: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应用切开复位Y型钢板内固定是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奕;董英海;冯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97~2003年临床0~Ⅱa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87例行保乳手术的疗效.采用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或象限切除,腋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残留腺体作阶梯状对缝,以保证乳晕部的隆起,结果:保乳手术后乳房外形总满意率为93.6%,无伤口感染,无皮瓣坏死、皮下积液.随访结果局部复发率1.15%,无远处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保乳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形体改变小,疗效满意,病人心理状态良好,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陈君雪;张宏伟;张诚龙;王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肥胖患者局部治疗的定位法

    目的:探讨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肥胖患者局部治疗的定位法.方法:采用腰椎X线正位片标定相关点,测量并根据比例标尺换算成实际长度,在48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肥胖患者体表确定穿刺点注射消炎镇痛液并行针刀疗法.结果:一次穿刺到位42例,占87.5%;二次到位5例,占10.4%;疗效优良率93.8%.结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肥胖患者局部治疗定位是关键,使用该定位法定位准确,尤其是适用于不具备C型臂X线机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黄孟华;林孙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瘦素与TNF-α在妊高征中的作用及相关性研究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ob)编码的调节能量代谢的物质,主要由脂肪细胞合成,现已证实胎盘也合成瘦素,可调节滋养细胞的分泌功能及胎盘血管的生成,与生殖及PIH等疾病密切相关.现将瘦素及TNF-α的生物学特性、与正常妊娠的关系及它们在PIH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宋海波;尚丽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适应证的新评分法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选适合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生命体征平稳的异位妊娠患者,在行CDFI检查后接受甲氨喋呤(MTX)50mg/m2单次肌肉注射配合口服米非司酮150mg,随访直至临床结局.分析成功与失败病例CDFI的特点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并制作CDFI评分.结果:CDFI能直接反映胚胎生命力,CD-FI图像和血清hCG水平不同者,保守治疗成功率有很大差异.结论:CDFI评分可应用于适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病例的筛选.对评分>9者因失败率高,不推荐药物保守治疗.

    作者:卞亚新;周亚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和P-选择素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TNF-α和P-选择素的作用.方法:测定113例ACS患者和5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NF-α和P-选择素浓度.11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5周后测定血清TNF-α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ACS组TNF-α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P-选择素与TNF-α呈直线相关性.阿托伐他汀组治疗5周后TNF-α和P-选择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ACS患者血清TNF-α和P-选择素的作用.

    作者:周炳凤;戴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临床上少见易误诊、易进展迅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本文报告1例并对该病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邱东鹰;谢瑞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2003年12月43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例行近端结肠造口,Ⅱ期切除治愈;5例行Hartmann术治愈;36例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其中13例行吻合口肠段外置术,发生吻合口瘘1例(2.8%),1例因合并病术后放弃治疗,出院时打开吻合口前壁作永久造口用;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少.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处理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作者:王晓东;高泉根;章小平;李伟;张少雄;丁海山;姚泽民;郑家芝;施秋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龄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高龄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4年6月19例住院治疗的70岁以上胰腺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远端胰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高龄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10例(53%),贫血11例(58%),电解质紊乱5例(26%),凝血功能异常9例(47%),伴有合并症15例(79%);平均住院天数32.4±8.5d;平均住院费用3.17±0.8万元;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32%),合并症相关并发症13例(68%);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围手术期中重视营养支持,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和恰当的处理,高龄胰腺癌根治术是安全的.

    作者:王单松;楼文晖;许雪峰;匡天涛;倪晓凌;吴文川;靳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丰富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手段.方法:26例病人均在能透视的普通手术台进行,膝关节屈曲30~40°于髌韧带内侧缘做5cm的切口,经股骨髁间窝逆行穿入带锁钉.闭合复位17例,开放复位9例.结果:经平均3年的随访,所有病人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骨折是可行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等特点,早期对膝关节功能无影响,有无远期影响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张善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红细胞去除术联合羟基脲和α-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红细胞去除术联合羟基脲和α-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的疗效.方法:对确诊PV的12例患者用细胞分离机行红细胞单采去除术后立即予羟基脲或羟基脲和α-干扰素治疗,观察临床表现、血常规和血粘滞度等疗效指标.结果:红细胞去除术后较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P<0.01),全血粘度明显降低(P<0.01);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出现白细胞下降例次比单一羟基脲治疗少(P<0.05).结论:红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PV疗效确切迅速,安全可靠,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李发菊;王建英;张晓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以肺部表现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班狼疮(SLE)首发肺部表现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2004年4月4例SLE首发肺部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病人,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29~52岁,从肺部首发症状到出现其它系统症状时间为1周~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制订的SLE诊断标准.X线检查示两下肺间质纤维化1例,双侧胸腔积液伴心包积液1例,间质性肺炎1例,狼疮性肺炎1例.肾活检病理为Ⅱ型狼疮性肾炎2例,Ⅲ型1例,Ⅳ型1例.经甲基泼尼松龙及环磷酰胺等治疗,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入院时下降50%以上,复查X线胸片示1例间质纤维化无变化,另3例病灶均有吸收.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病例尤其是间质炎症或纤维化为主者,必须仔细除外SLE,不能简单地以抗感染治疗处理,需密切随访;必须强调急性狼疮性肺炎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吉俊;丁小强;滕杰;邹建洲;钟一红;袁敏;陈利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龄结、直肠癌10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2月102例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病人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入院前误诊率高(48.1%),并存病多(5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7%,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2%.结论:手术切除是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好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手术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关系并比较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方法:开放、对照研究.根据PCR-RFLP方法确定的CYP2C19基因型.将志愿36名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CYP2C19强代谢型组(n=24)及弱代谢型组(n=12),男女比例分别为18:6及8:4;平均年龄分别为24±1.0岁及20±1.87岁;平均体重分别为61±6.75kg及59±4.06kg;身高分别为172±5.32cm及169±5.19cm.采用随机、交叉服药的方式分别给予雷贝拉唑片20mg或埃索美拉唑片20mg单剂量口服,动态监测24h胃内pH;两次服药之间为3周药物清洗期.结果: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强代谢型组与弱代谢型组间抑酸起效时间、胃内pH>4的总时间及时间百分比(%)、胃内pH中位数、pH均值以及夜间酸突破的胃内pH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极小;两者抑酸效应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牛春燕;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阴阳模全胸膜腔照射治疗晚期肺癌伴恶性胸水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用阴阳模式6Mv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治疗恶性肿瘤胸膜转移伴恶性胸水,观察患者对该方法的耐受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胸水控制及肿瘤消退的疗效,统计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本科自2001年5月~2004年4月共使用阴阳模照射治疗肺癌伴恶性胸水42例,患者胸水均被引流,胸水细胞学检查均找到恶性细胞.6MvX线野包括全胸膜腔、原发灶、纵膈转移淋巴结,中央铅块屏蔽,用电子束照射.计算中平面胸膜受量100%等剂量线为2Gy常规照射15次,可见肿瘤局部加量20Gy/10Fx.中平面约2/3肺组织受量<50%.患者在照射前后接受3~6个疗程化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胸水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胸水即时疗效表现为完全控制15例,部分控制27例,6、12、18个月的胸水控制率分别为86%、71%、51%,患者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80%、57%.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治疗前后心、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照射后血象较前下降,急性食管炎(Ⅰ~Ⅱ级)17例,后期胸膜明显增厚伴纤维化5例.未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结论:阴阳模式6Mv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全胸膜腔能有效地抑制胸膜上恶性肿瘤,有较好的胸水控制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提高恶性胸水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何健;张振宇;曾昭冲;白春学;郑如恒;王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表阿霉素PLGA缓释涂膜支架在猪门静脉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表阿霉素涂膜金属内支架在正常家猪门静脉中的应用,评价带药支架在门静脉系统的急性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异物反应和血管内膜增生程度.方法:10头正常家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皮穿肝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直径,实验组置入带药金属内支架,对照组为金属裸支架,重复测量门静脉直径.2组配对分别于术后4d、1周、2周、4周、6周处死动物,处死前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直径.门静脉标本行病理检查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4d未发生急性血栓,对照组4d发生血管壁部分急性血栓;实验组4周、6周门静脉直径分别为支架置放即刻的88.9%和87.5%,对照组4周和6周为自身的60%和50%.术后1~6周实验组均可见血管壁出血并呈逐渐加重,炎症细胞浸润,异物巨细胞出现,血管壁小血管增生,中膜增生不明显;对照组术后2~6周主要表现中膜增生改变为主,血管壁亦有出血改变,血管壁小血管增生较实验组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轻,弹力纤维增生明显,管腔变窄.实验组1~6周电镜显示胶元纤维排列整齐,增生不明显,内皮细胞较完整,未见明显破坏,平滑肌细胞部分破坏,细胞核染色变深,胞浆内脂质增多.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未见明显增生.对照组电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内质网增多,合成活跃;平滑肌细胞内充满肌丝,血管壁胶元增多,排列未见明显紊乱.结论:带表阿霉素的PLGA涂膜支架在正常家猪门静脉中,发生内膜增生,血管腔狭窄的机会比金属裸支架少,发生局部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的程度较金属裸支架组重.

    作者:龚高全;王小林;陈颐;王克强;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本文回顾分析并比较了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3月~2004年6月我科收治131例腹股沟疝患者,均为男性,其中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平均年龄47.8±22.4岁,其中斜疝42例,直疝18例,复合疝8例,初发疝51例,复发疝17例,1次复发13例,2次复发3例,3次复发1例.16例为传统式修补后复发,1例为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行传统的Bassini疝修补术63例.平均年龄49.6±24.1岁,斜疝46例,直疝11例,复合疝6例,初发52例,复发11例.

    作者:张宏伟;张诚龙;陈君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