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

戚跃勇;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帅杰;刘俊;黄岚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支架
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128例.狭窄段长度8~65mm,平均14.5±2.5 mm.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64%~100%)下降到约32.4%(0~58%).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无一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丁丙诺啡术后镇痛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安全性,比较丁丙诺啡和芬太尼用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患者120例随机分入D组(丁丙诺非组)和F组(芬太尼组),胸部、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下腹部、下肢手术患者60例,术s后通过PCIA泵实现患者自控镇痛,术后2、4、8、12、24、48h分别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PCA实际使用剂量、总使用剂量,PCA次数,导尿维持时间,排气时间和腹胀、皮肤骚痒、恶心呕吐等并发症,VAS评分和Ramesay评分考察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采用丁丙诺菲PCIA的患者术后48h内生命体征平稳,PCA次数少于芬太尼组患者(P<0.05),VAS评分也低于芬太尼组患者(P<0.01),Ramesay评分提示患者能够安静合作,丁丙诺啡组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患者.结论:静脉丁丙诺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能够安全有效的用于临床各种部位的手术患者,其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低于使用芬太尼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

    作者:阮振华;李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非手术治疗后的评价作用

    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多为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和超声引导下的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微波热凝固等的综合治疗,疗效的判断则多从l临床症状改善、免疫指标恢复正常、肿块缩小等来评价.然而,这些指标常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反映结果,不能实时引导对残存肿瘤的及时追加治疗.由于局部治疗多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而常规超声对显示局部治疗后的有效范围有一定局限性[1].因此,在声像图上识别肿瘤的残存区域十分重要.

    作者:丁红;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整合素与肝癌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整合素家族是一类由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异二聚体跨膜糖蛋白,目前已确认有18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组成至少24种整合素.二种亚基都包括一个大的结合基质配体的胞外域,一个单次跨膜域和一个短的无催化作用的胞质域[1].每种整合素都有自己相对特异的配体,整合素通过识别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蛋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细胞膜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来介导细胞-基质及细胞-细胞间的黏附反应,并接受,传导级联信号以调节细胞存活、凋亡、运动等,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天浩;任正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龄结、直肠癌10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2月102例7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病人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入院前误诊率高(48.1%),并存病多(5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7%,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2%.结论:手术切除是高龄结、直肠癌病人好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手术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16例尸体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尸检常见死因和疾病分布,探讨这些致死性疾病的一些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死亡的尸体解剖材料116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的做了法医学的毒物分析.结果:在116例尸检中,90.5%找到了死亡的主要疾病.疾病的分布以心血管系统常见,共27例.其次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其它疾病;其中病理性死亡98例,暴力性死亡18例,猝死28例.21~50岁青壮年为死亡高峰,共52例.结论: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而且可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海娥;贺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阴阳模全胸膜腔照射治疗晚期肺癌伴恶性胸水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用阴阳模式6Mv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治疗恶性肿瘤胸膜转移伴恶性胸水,观察患者对该方法的耐受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胸水控制及肿瘤消退的疗效,统计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本科自2001年5月~2004年4月共使用阴阳模照射治疗肺癌伴恶性胸水42例,患者胸水均被引流,胸水细胞学检查均找到恶性细胞.6MvX线野包括全胸膜腔、原发灶、纵膈转移淋巴结,中央铅块屏蔽,用电子束照射.计算中平面胸膜受量100%等剂量线为2Gy常规照射15次,可见肿瘤局部加量20Gy/10Fx.中平面约2/3肺组织受量<50%.患者在照射前后接受3~6个疗程化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胸水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胸水即时疗效表现为完全控制15例,部分控制27例,6、12、18个月的胸水控制率分别为86%、71%、51%,患者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80%、57%.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治疗前后心、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照射后血象较前下降,急性食管炎(Ⅰ~Ⅱ级)17例,后期胸膜明显增厚伴纤维化5例.未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结论:阴阳模式6Mv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全胸膜腔能有效地抑制胸膜上恶性肿瘤,有较好的胸水控制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提高恶性胸水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何健;张振宇;曾昭冲;白春学;郑如恒;王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阴囊Paget病的诊治(附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阴囊Paget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手术前皮损活检及早明确诊断,行阴囊皮肤广泛切除术及肿大淋巴结活检术,对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7例肿瘤局限于表皮,1例侵及真皮.3例淋巴结肿大者经活检1例证实为淋巴结转移.6例获随访1~5年,均未复发.结论:阴囊Paget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应尽早活检及早诊断,治疗相对简单,复发少,预后较好.

    作者:刘晓明;王杭;张立;孙立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经验.方法:自1999年10月~2004年5月应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成套的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对92例腹股沟疝患者施行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所有92例患者无切口感染,均为Ⅰ期愈合.术后1周恢复正常活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8例;阴囊积液3例;异物感2例.随访1~48个月,无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疝修补方法.

    作者:孙晓光;周宏;杨继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正确解读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AECG)是长程记录体表心电图的一种检查方法,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是记录24h心电信息.被检查者一般不受活动的限制,即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和处于不断改变的环境下作心电图检查,因此,能较全面的反映被检查者24h内完整的心脏生物电周期的变化.AECG记录时间长,捕捉的信息量大,它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AECG在心脏疾病的检查中已作为一项较常规的检查方法,临床较多的用于: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晕厥的原因探索;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检测;心肌梗死后高危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脏事件的筛选;评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以及起搏器功能的随访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李景霞;陈卫文;刘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下肢深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深静脉倒流性病变52条分析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瓣膜缩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9年7月~2003年10月,选用通过彩超静脉造影等特殊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倒流为Ⅲ~Ⅳ级,倒流程度为轻和中度的患肢52条,施行股浅静脉缩窄术.结果:术后近期疗效良好,症状和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46条患肢术后随访16~28个月,疗效良好者占86.8%(40/46);病情好转者13.2%(6/46).结论:本手术操作简便,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作者:邵泉;王建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梗阻性大肠癌103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梗阻性大肠癌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3例梗阻性大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手术切除97例(94.2%),其中根治性手术71例(68.9%),姑息性切除26例(25.2%);单纯结肠造口及捷径手术6例(5.8%).合并糖尿病8例,阻塞性肺病2例,心脑血管疾病7例.术后并发症15例,术后切口感染12例,肺部感染3例,无肠瘘,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急性癌性结直肠梗阻加强术前诊断,完善术前术中处理是减少Ⅰ期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孙保军;王学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抑郁病人支持性心理干预的科研设计分析

    目的:按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三个要素分析社区老年抑郁病人心理干预的科研设计.方法:研究对象:社区老年抑郁病人62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人.研究因素:实施3个月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效应指标:老年抑郁量表(GDS)和健康调查问卷第二版(SF-36v2).结果:干预后抑郁症状减轻、抑郁缓解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结论:科研设计应考虑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三个要素.

    作者:冯正仪;贾守梅;胡雁;王君俏;季建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4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病人,其中21例病人术后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肿瘤复发时间和生存期.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因素.结果: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单纯手术切除病人的肿瘤平均复发时间6.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3个月,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5.9%、4.2%、0%、0%.术后行TACE的病人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1.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0.7个月,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56.3%、35.6%、28.5%,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病人(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影响术后TACE的疗效.结论:TACE推迟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的肿瘤复发时间,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肿瘤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荣新;樊嘉;吴志全;周俭;邱双健;肖永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支病变预测因素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共104例男性患者入选,年龄64.9±9.6岁.综合患者的人群因素、临床特征和无创伤检查结果(血液生化和心脏超声等),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24例,多支病变80例.以多支病变为因变量,慢性胸痛、血尿酸水平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和左心房扩大是其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其余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胸痛、血尿酸水平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和左心房扩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多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作者:许澎;张高峰;伍旭升;乔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与内皮功能受损

    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既影响微血管也影响大血管.微血管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而大血管病变表现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影响重要器官(心脏和大脑).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病变与内皮功能的改变有关[1],内皮功能的异常也可存在于胰岛素抵抗者(如肥胖)、糖耐量异常(IGT)、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曾有妊娠糖尿病者.2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抵抗,因此,针对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已有了大量研究.

    作者:殳雪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尾加压素Ⅱ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26例和正常人26例,用斑点蛋白印迹法测定样本血清中尾加压素Ⅱ的水平,通过薄层扫描技术和统计学处理,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组血清尾加压素Ⅱ水平(0.136±0.018光密度值)高于正常对照组(0.048±0.022光密度值);血清尾加压素Ⅱ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P<0.001);正常对照组的男性与女性之间,血清尾加压素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显著相关;尾加压素Ⅱ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或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提示尾加压素Ⅱ效应模式可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

    作者:张珺辉;张靖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右半结肠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

    目的:减少右半结肠癌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分析我院结肠镜检查证实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病史,了解在诊断过程中有无误诊或漏诊发生,分析其原因.结果:共有32例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前存在漏诊或误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9例,慢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6例,贫血、粘连性肠梗阻和慢性结肠炎各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胆囊炎各1例.钡灌肠和结肠镜检查漏诊各2例.结论:仔细询问病史,对于右侧腹痛、腹块、便血、贫血等症状的患者要想到右半结肠癌的可能,尽早行钡灌肠或肠镜检查,检查阴性但临床上仍怀疑时,应重复检查避免漏诊.

    作者:高卫东;何国杰;姚礼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伴牙瘤的上颌阻生尖牙助萌术1例

    1病例患者,沙某,男,13岁,2002年8月10日就诊口腔门诊.主诉:左上前牙唇侧牙槽黏膜肿胀,无疼痛.检查: C滞留,无松动,唇侧牙槽黏膜膨隆,质硬,无压痛,前牙覆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中性,无拥挤.

    作者:虞国君;刘红漪;张晓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氧化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纤维化病人6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水飞蓟素片治疗,疗程均为4~6月.测定治疗前后各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及层粘蛋白(HA、Ⅳ-C及LN)、生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TBIL、ALT、AST、Alb)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A、Ⅳ-C及LN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尤以HA、Ⅳ-C降低显著(P<0.01),TBIL、ALT、AS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亦有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生化指标中仅血清ALT明显下降(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BsAg、HBeAg阴转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氧化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在逆转乙肝后肝纤维化中有显著疗效且用药安全.

    作者:余小虎;朱金水;朱祖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关系并比较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方法:开放、对照研究.根据PCR-RFLP方法确定的CYP2C19基因型.将志愿36名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CYP2C19强代谢型组(n=24)及弱代谢型组(n=12),男女比例分别为18:6及8:4;平均年龄分别为24±1.0岁及20±1.87岁;平均体重分别为61±6.75kg及59±4.06kg;身高分别为172±5.32cm及169±5.19cm.采用随机、交叉服药的方式分别给予雷贝拉唑片20mg或埃索美拉唑片20mg单剂量口服,动态监测24h胃内pH;两次服药之间为3周药物清洗期.结果: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强代谢型组与弱代谢型组间抑酸起效时间、胃内pH>4的总时间及时间百分比(%)、胃内pH中位数、pH均值以及夜间酸突破的胃内pH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应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极小;两者抑酸效应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牛春燕;罗金燕;王学勤;朱有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