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5-(OH)2D3通过调节miR-146a表达抑制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周丽云;李校天;李丽;尹燕;杨俊超

关键词:肝纤维化, 1, 25(OH)2D3, miR-146a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D3是否能通过调节肝脏内miR-146a的表达阻碍肝纤维化的进展.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药物治疗组,采用皮下肌注CCl4方式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药物治疗组同时给予同剂量的CCl4皮下肌注及3 mL/kg的1,25 (OH)2D3灌胃,药物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CCl4皮下肌注及3 mL/kg的橄榄油灌胃.于第8周处死大鼠,采用心脏取血法行肝纤维化四项的检测,留取肝脏相同部位行石蜡切片HE染色,qreal-time PCR法检测比较各组肝组织内miR-146a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D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即肝纤维化四项中ColⅣ、PⅢNP、HA、LN明显上升(P<0.05),病理切片示模型组肝组织周围血管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脂滴空泡,而药物治疗组两者程度均有明显减轻.结论 1,25(OH)2D3可明显减轻肝损伤,可能通过调节肝组织内miR-146a的表达量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阻碍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合并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1例并文献分析

    患者,女,34岁,因“乏力、中上腹不适1月,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于2017.1.29入院.患者为备孕二胎,2016.9.28行妇科B超检查显示官腔内中高回声结构,考虑结核性质可能,遂2016.11.26当地住院行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多发斑片影,部分空洞形成,考虑肺结核.2016.11.29痰液培养显示抗酸杆菌阳性++,2016.12.16肺泡灌洗液检查分枝杆菌(+).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开始予HRZE四联方案抗结核治疗.2016.12.29开始患者出现乏力、中上腹不适,当天检查肝功能异常,后肝损亚急性加重,黄疸迅速上升,凝血酶原时间逐渐延长,2017.1.6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经保肝退黄治疗后肝损仍较前明显加重,2017.1.16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结核病灶缩小.

    作者:刘玉;袁伟;张正国;朱慧;邹颖;梅雪;王介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reg细胞、Th17细胞表达特点及其与HBV前C区/BCP区变异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细胞表达特点及其与HBV前C区/BCP区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衰竭前期患者各41例,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IL-17、TGFβ1、IFN γ、IL-1β及IL-2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和Th17表达水平,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前C区及BCP区基因,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结果 肝衰竭患者Treg、Th17、IL-17、TGF-β1、IFN-γ、IL-1β水平、HBV变异位点中A1762T/G1764A双突变、G1896A突变比例分别为(9.28±1.12)%、(0.23±0.05)%、(151.83±35.22) pg/mL、(153.24±34.15) pg/mL、(177.61±29.25) pg/mL、(77.46±13.15) pg/mL、22/19、23/18,均高于肝衰竭前期患者的(7.47±0.74)%、(0.19±0.03)%、(134.02±34.39) pg/mL、(130.76±35.13) pg/mL、(130.68±22.87) pg/mL、(60.12±15.67) pg/mL、13/28、1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94、4.609、2.316、2.939、8.094、5.429,x2值分别为4.038、6.032,均P<0.05);而Treg/Th17比值、IL-21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370;t=0.294,P=0.769).HBV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和G1896A突变的患者Treg、Th17水平均高于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P=0.004;t=2.339,P=0.022;F 3.232,P=0.002;t'=2.990,P=0.004),而Treg/Th17比值在突变型和野生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0,P=0.976;t’=0.272,P=0.787).结论 Treg细胞及Th17细胞变化,HBV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G1896A突变可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

    作者:高海兵;王香梅;刘宝荣;潘晨;方建凯;林升龙;马华晳;陈秀敏;林明华;郑瑞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57BL/6N-Tg(1.28HBV)/Vst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的病理特点

    目的 观察不同周龄C57BL/6N-Tg(1.28 HBV)/Vst乙肝病毒转基因(HBV-Tg)小鼠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病理特点.方法 采集1 2、24、36周龄HBV Tg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样本,并以36周龄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血清HBsAg、HBeAg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与网状纤维染色以观察肝组织病理及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HBsAg、HBcAg、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 各周龄HBV-Tg小鼠血清HBsAg、HBeAg及肝组织HBsAg与HBcAg表达均呈阳性,血清HBV DNA载量均大于(1.0×107)IU/mL;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炎症、胶原面积、α-SMA表达均随HBV-Tg小鼠周龄逐渐升高,12周龄时ALP活性高,36周龄时肝组织炎症损伤及胶原沉积为明显.结论 随着HBV-Tg小鼠周龄增加,肝脏逐渐呈现自发炎症和纤维化,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探究其病理机制和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作者:孙鑫;黄恺;赵志敏;吕靖;彭渊;陶艳艳;刘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指标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2016年收治的5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禁烟酒等常规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胆宁片联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水平等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风险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达到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达到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宁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肝功能、血脂水平,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英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APRI、FIB-4及Fibro Touch联合检测对乙肝肝纤维化的早期预警价值

    目的 探讨APRI、FIB-4及Fibro Touch联合检测对乙肝肝纤维化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402例,根据肝活组织检查结果分组:无明显肝纤维化组(S0-S1)146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S3)162例、早期肝硬化组(S4)94例.每例患者进行APRI、FIB-4及Fibro Touch的评估.计算上述无创指标联合检测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无创诊断模型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S2)的早期诊断价值,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佳预测值、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APRI、FIB-4及Fibro Touch 3种无创诊断方法与肝活组织检查具有良好一致性(P<0.05),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0.712、0.865.根据肝组织病理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无明显肝纤维化组(S0-S1)与肝纤维化组(≥S2),对无创诊断模型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RI、FIB-4及Fibro Touch对肝纤维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其OR值分别为1.996、1.563及2.180.以APRI、FIB-4、Fibro Touch作为参数拟合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拟合优度高(x2 =13.689,P=0.126),得出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早期预警方程为logit(P)=-0.556+1.119* (APRI)+1.202* (FIB-4)+1.682* (Fibro Touch).ROC曲线分析显示3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于肝纤维化(≥S2)的早期预警价值大,Fibro Touch检测预警效能优于APRI、FIB-4,而APRI和FIB-4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预警价值无显著差异.采用上述指标联合对于肝纤维化(≥S2)的早期预警曲线下面积为0.928,其大约登指数为0.819,佳临界值为18.14,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6%和92.3%.结论 APRI、FIB-4及Fibro Touch联合检测对乙肝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早期预警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俞冲;李民;顾玉玲;顾尔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为了提高临床对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分析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就诊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常规接受普通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入组患者病灶的大小以及弹性评分,比较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研究表明,入组的8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以及肝泡型包虫病分别为28例、22例、20例和10例,与普通超声检测相比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的肝泡型包虫病、原发性肝癌的病灶面积、周长以及体积明显增加,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泡型包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相比明显降低,与肝血管瘤相比则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可疑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硬度,提高检出准确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邓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性肝卟啉病的评估与长期管理建议

    急性肝卟啉病(AHPs)是一种遗传性血色素合成障碍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急性间歇性卟啉症(AIP)、遗传性粪卟啉症(HCP)和多变性卟啉症(VP),以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缺陷型卟啉症(ADP)这四类.这组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症状而临床上不易鉴别,HCP和VP患者可有阳光暴露区皮肤的慢性光过敏.AHPs整体的发病率大约5/10万人,AIP、HCP和VP的遗传外显率很低,约90%以上携带致病性突变的杂合子可无症状生存.AHPs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累及神经、皮肤、肝脏和肾脏.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该病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专家们针对肝卟啉病的不同亚型AIP、HCP和VP制定了优化的临床随访管理指南,将患者分为四个亚群:(1)无症状且生化指标正常的潜在基因突变携带者(ALA、PBG均在正常范围内);(2)无症状的高分泌者(ASHE)伴有生化指标升高(尿ALA、PBG≥4 ULN);(3)偶然发作者(<4次/年);(4)反复发作者(≥4次/年).

    作者:吴惠敏;华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鞘脂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鞘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组分之一,参与介导信号传递的脂筏结构的形成[1-2].研究已经证实鞘脂与肝脏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近的国内外研究包括我们的一系列研究都发现,鞘脂参与到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慢性感染过程,本文结合国内外进展及我们的研究结果,将鞘脂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一、鞘脂概述在结构上,鞘脂是以鞘氨醇为骨架的复杂化合物,其家族中包括神经酰胺,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神经酰胺-1-磷酸等.其中神经酰胺是鞘脂的基本组成单位,处在鞘脂的代谢中心.目前研究证实鞘脂参与细胞膜形成的同时还作为信使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的信号通路.

    作者:李俊峰;郑素军;陈煜;段钟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复方甘草酸苷在重型肝炎恢复期抗纤维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在重型肝炎恢复期抗纤维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恢复期重型肝炎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00 mL+10%葡萄糖200 mL静滴1次/d,两个月后改为复方甘草酸苷片3片口服3次/d.4个月后重复上述方案,12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27例)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40 mL+ 10%0葡萄糖200 mL静滴1次/d,两个月后改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 mg,口服3次/d,4个月后重复上述方案,12个月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进行肝穿刺了解肝组织炎症反应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HA、PCⅢ、ⅣC、LN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活检结果提示两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肝纤维化的总体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王全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研究进展

    慢性肝病(CLD)很常见,全球约有1.6亿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CHC)1],2.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B)[2],约25%的普通人群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3].CLD可导致肝脏纤维化逐渐积累,随着肝纤维化的积累导致慢性肝病病理学的进展,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肝细胞癌、肝衰竭、静脉曲张出血或肾功能不全.一、金标准目前仍以肝穿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是不充足的肝活检样本可低估纤维化分期阶段.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AASLD)提出肝穿样本的长度至少2厘米,16G口径大小,含有至少11个完整的门静脉管,用于可靠的分期,而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几乎没有达到该标准,因此“金标准”本身存在误差.

    作者:王晶晶;陈国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胆道超声造影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胆道超声造影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PTCD术治疗,放置引流管后出现引流不畅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从PTCD引流管注人造影剂,观察PTCD引流管是否在胆管内,引流管末端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引流管引流范围.结果 64例患者均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无不良反应.42例患者显示引流管于胆管内,并能够追溯到引流管末端具体位置,其中9例引流管末端在肝外胆管,28例位于一级分支,5例位于胆管二级分支.18例患者的引流管末端进入肝内,但未进入胆管.4例患者的引流管盘曲在腹腔,并未进入肝脏.将未进入胆管的PTCD引流管在超声下重新置管,位置不恰当的重新调整位置,单根引流管引流范围不够的追加引流管.所有患者胆汁引流均通畅,24 h胆汁引流量均超过500 mL.在确定PTCD引流管进入胆管、确定进入肝脏、确认进入腹腔以及不能确认几个方面,一般超声造影分别为27例、29例、0例、8例,而胆道超声造影分别为42例、18例、4例、0例,超声造影的准确度更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超声造影对于经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查找引流不畅原因,进行相应调整提供确切依据.

    作者:王华;褚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检查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移,预后较差[1].因此,做好PLG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早期确诊胆囊恶性病变,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疾病预后的关键.超声检查是PLG的首选方法,价格低廉,无损伤,可反复操作.但由于PLG患者的胆囊壁较薄,息肉样病变一般仅由动脉供血,微血管灌注复杂多变,病变与胆囊壁的对比度不明显;加上胆囊的位置多变,受呼吸、体位等因素干扰较多,常规超声检查对PLG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我们对PLG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和超声造影检查(CEUS)检查,探讨CEUS对PLG-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作者:周锋;王宏伟;魏栋;王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肝移植后罕见肝外转移

    肝细胞癌(HCC)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适当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1例HBV相关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A5)目甲胎蛋白阴性的HCC病例.其在肝移植(LT)术后由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FDGPET-CT)检测到罕见的右心室和臀部肌肉转移的发生,该例对拓展临床思路颇有裨益.患者,男性,56岁,多灶性HCC癌.经分别对位于Ⅷ段的主要病灶(28 mm)及Ⅴ段(10mm)和Ⅱ段(23 mm)的两个稍小病灶予射频消融术(RFA)降低分期后,于2013年7月行肝移植治疗.肝移植前1月,CT扫描提示肿瘤病灶达到完全缓解(CR)标准.移植术后病理发现Ⅷ段的病灶仔在残留活性(80%~90%坏死)伴血管侵犯,旁见6个直径2~5 mm的Edmondson Ⅱ级的卫星结节,Ⅴ段和Ⅱ段的病灶显示完全坏死.

    作者:尹毅锐;任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RI与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及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MRI与CT检查对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CT检查,MRI联合CT检查.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总结MRI和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MRI检测出脂肪瘤型5例(31.25%)、肌瘤型3例(18.75%)、血管瘤型1例(6.25%);CT检测出脂肪瘤型4例(25.00%)、肌瘤型2例(12.50%)、混合型2例(12.50%);MRI联合CT检测出脂肪瘤型2例(12.50%)、肌瘤型2例(12.50%)、血管瘤型1例(6.25%)、混合型1例(6.25%).在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比较中,MRI检查检出例数9例(56.25%),CT检查检出例数8例(50.00%),MRI联合CT检查检出例数6例(37.50%).结论 MRI能够对肝脏内脂肪组织进行检测,而CT能够对患者的病灶密度进行检测,因此MRI联合CT检查能够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病理特征进行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吕国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1至2015年普外科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美国创伤学会器官损伤量表(AAST OIS)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采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8)与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被列为AAST-OISⅢ级,24例(24%)被列为AAST OISⅣ级,56例(56%)被列为AAST-OIS V级.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活,3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37例患者存活,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1.90%.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30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10%.观察组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 OIS级别(P=0.019),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001),及血小板减少(P值=0.005).结论 即使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对肝破裂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虎;郑建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miR-21通过调节PTEN及Wnt信号通路介导Huh7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目的 探讨microRNAs(miRNAs)介导肝细胞癌(HCC)对顺铂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miR-21 mimics及miR-21抑制剂来调节Huh7细胞miR-21表达量.人DKK 1与bpv(phen)分别是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及PTEN抑制剂.相关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RT-PCR及蛋白质免疫检测.结果 miR-21过表达将减弱顺铂(5和10 μg/mL)对Huh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当Huh7细胞经miR-21 mimics处理后,Wnt4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显著上升,且miR-21过表达可逆转DKK-1对Wnt4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另外,miR-21过表达还上调了PTEN的mRNA及蛋白表达,并可提升经bpv(100和200nmol/L)抑制的Huh7细胞增殖速率.结论 miR-21在Huh7细胞对顺铂的耐药中发挥作用,且通过活化Wnt信号通路及PTEN调节Huh7细胞增殖.

    作者:陆天飞;钟成鹏;顾广祥;郝俊;张建军;徐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患者近期预后因素,对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NUCs)抗病毒治疗在HB-ACL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500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HB-ACLF患者,以是否选用NUCs抗病毒治疗为根据将所有HB-ACLF患者分为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应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对两组HB-ACLF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评价NUCs抗病毒治疗对HB-ACLF患者近期预后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多变量逐步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混杂因素纠正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次数、MELD评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性脑病分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P<0.05)以及是否应用NUCs为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论 高MELD评分、高患者年龄、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肝性脑病分级、高总胆红素水平及低胆碱酯酶水平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不利因素;而NUCs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及其次数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有利因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姚立鹏;闫晓虹;徐萍;胡建利;林飞蕾;陈杨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精细介入联合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55例在我院治疗且失去手术机会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27例接受精细介入治疗,观察组28例在精细介入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分析患者的AFP、肝功能、KPS评分及生存率等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及肝功能(ALT、TBil)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患者KPS评分均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个月、1年及2年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精细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苏玲;张耀纲;朱国华;张旭;冯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587例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eAg定量变化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cAg定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eAg定量,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病毒时间0.5年,1年,1.5年,2年,2.5年,3年,3.5年,4年以上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0(0/9),16.6% (6/36),17.4%(4/23),43.7%(14/32),6.9%(2/29),35.3%(18/51),50%(12/24),44.2%(23/52);各组治疗后HBsAg阴转分别0,0,1,3,0,1,4,10例,其中2例HBsAg低水平复阳.各组抗病毒治疗前后HBsAg分别为9422.8(151.8~55450)和8328.9(192~46266.9) 、16908.5(0.8~90000)和12159.7(0.5~90000) 、15697.8(10~89900)和8667(0.8~56988.8)、10357.3(1.5~90000)和7785.5(0.05~90000) 、15323.7(50~75900)和8401.6(22.3~49831.1)、11897.6(0.5~90000)和6392.5 (0.05~90000)、11736.1(0.5~90000)和2732.6(0.05~25668.4) 、7077.8(0.5~74750)和3505.2(0.05~57050) IU/mL. HBsAg 下降幅度分别为0.1039(0.6~0.92) 、0.2648(0.84~0.98) 、0.3924(0.34~0.99) 、0.4012(0.85~1) 、0.3397(-0.67~0.85) 、0.3975(-3.66~1)、0.6428(-0.51~1) 、0.6026(-0.68~1).抗病毒治疗后HBeAg下降幅度分别为0.368(0.05~0.73),0.491(0.07~0.98),0.564(-0.03~1),0.685(0.28~1),0.741 (0.41~1),0.758(0.51~1),0.775(0.37~1),0.829 (0.57~1).抗病毒治疗后HBsAg反弹率分别为31.8%(7/22),18.6%(11/59),17.4%(8/46),19.4%(12/62),17.7%(11/62),15.9%(21/132),5.8% (4/69),9.6% (13/135),抗病毒治疗后HBcAg阳性肝炎发生HBeAg反弹率分别为11.1%(1/9),5.6%(2/36),13%(3/23),12.5%(4/32),0%(0/29),5.9%(3/51),4.2%(1/24),7.7%(4/52).26例因自行停药或耐药变异发生HBV DNA明显复制,肝炎发作伴随HBsAg与HBeAg定量的超高水平反弹.结论 抗病毒治疗时间与HBsAg下降幅度及HBeAg阴转率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治疗前中后都要加强医患沟通,做好慢病随访,确保患者依从性.

    作者:顾生旺;李健峰;刘欢;姬腾飞;江海洋;蒋兆荣;吴刚;汪春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合并ITP致血小板重度减少1例

    患者,男,29岁,有“乙肝”病史14年,因“乏力、纳差1周”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点、皮疹,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查体无特殊.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白细胞3.48×109/L、血小板37.00×109/L;肝功能:谷草转氨酶247 U/L、谷丙转氨酶636 U/L;乙肝DNA定量示:1.80×109 IU/mL;肝脏瞬时弹性扫描:肝硬度值E 19.3 kPa.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作者:梁栋;王全楚;张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