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讨

景仕友;陆松华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胆囊结石为主的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胆石症、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是采用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传统的右上腹纵切口创伤较大、患者承受的痛苦较显,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相对较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观美容等优点,但对人员技术和硬件条件的要求较高,基层医院一般很难常规开展[2].近年来,我们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改良式肋缘下切口行胆囊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病历资料分析总结,探讨其效果和安全性,并作如下报道.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转录因子Slug与KLF5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lug与KLF5之间的相互作用及Slug是否作为KLF5的下游信号因子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方法 通过免疫沉淀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Slug与KLF5之间相互作用及共定位,并在肝癌细胞中转入Slug过表达质粒,以及使用shRNA抑制其表达,观察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在肝癌细胞中发现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随KLF5的改变而改变,并且KLF5与Slug之间在蛋白水平存在相互作用及共定位.然而,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Slug的表达并没有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KLF5与另一转录因子Slug存在相互作用及细胞中共定位,但是转录因子Slug并不是作为KLF5的下游信号因子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严云青;王志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常用非创方法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目的 统计分析腹部二维超声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局限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记录相应病例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及超声二维图像半定量化评分.以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pt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超声与FibroTouch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两种方法在肝硬化阶段的误诊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对明显纤维化期(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早期肝硬化(S=4)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5、0.873、0.821;FibroTouch检查分别为0.854、0.802、0.727.超声组有87例(34%),FibroTouch组有45例(27%)出现诊断结果偏倚.结论 超声与FibroTouch是两种可靠的超声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观察.

    作者:陈洋溢;吕靖;刘成海;赵志敏;陈高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IL-17、IL-6、IL-21、IL-22和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科室65例AIH住院患者和体检中心健康人群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IH患者血清IL-17、IL-6、IL-21、TNF-α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AIH患者获得临床缓解时,血清IL-17、IL-6、IL-21、TNF-α细胞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及TNF-α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T及AST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7、0.521、0.228、0.759.结论 AIH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7、IL-6、IL-21和TNF-α水平同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其中IL-17和TNF-α水平与ALT和AST具有相关性.

    作者:李伟伟;耿晓松;侯丽娟;申保生;宋新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肝硬化已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主要的终末期并发症.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包括生活方式、营养摄入、遗传因素、肝内或肝外并存的疾病),相比于其他慢性肝病,预测NASH是否进展为肝硬化更为困难.NASH患者纤维化的发生由反复炎症修复过程所致.尽管肝细胞脂性凋亡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性驱动力,但激活的星状细胞(HSC)、肌成纤维细胞(MF)、胆管细胞、巨噬细胞以及病理性沉积的细胞外基质都能影响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顾天翊;陆伦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CY、AFU、CA199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a-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CA199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联合检测对PH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50例PHC患者(A组)、52例慢性肝病患者(B组)、60名健康志愿者(C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生化法检测血清AFU、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99,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探寻血清HCY、AFU、CA199、HCY+ AFU+ CA199在PHC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A组HCY、AFU、CA199指标分别为(21.3±6.9) μmol/L、(61.2±10.4) μg/L、(123.5±96.7) KU/L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B组患者CA199血清指标(45.3±26.8) KU/L显著高于C组(9.6±5.1)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AFU、CA199单独诊断PHC时,AFU具有较高的特异度(100%),HCY+ AFU+ CA199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83.5%)、特异度(92.5%)、准确度(93%)均高于单独诊断;Logistic回归分析HCY+ AFU+ CA199指标OR=6.35(95% CI:1.26~15.26)是PHC的独立预测因子;HCY、AFU、CA199、HCY+ AFU+ CA199的ROC线下面积分别为0.632、0.715、0.732、0.901.结论 单项指标中CA199的诊断价值高,联合HCY+ AFU+ CA199检测可提高PHC的阳性诊断率.

    作者:邹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血清学清除后反弹与cccDNA的关系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大约有2.4亿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V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1].HBV感染常常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负担.在中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CHB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发生HBsAg的血清学清除后,大多数能获得持续HBsAg和HBV DNA的清除,并出现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有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出现HBsAg,HBV DNA阳性[2].

    作者:尹艳霞;许春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参与炎性小体介导的肝脏无菌性炎症和纤维化发生

    无菌性炎症(SI)是参与急、慢性肝损伤肝组织病理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1].细胞暴露于由濒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会触发SI[2].库普弗细胞识别这些DAMPs而发生激活,进一步引起循环的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细胞在肝组织汇集,共同组成了肝脏天然免疫应答.炎性小体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些免疫应答.目前已知可引起SI的DAMPs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70、S100蛋白、RNA、核DNA、ATP、尿酸等[2].DAMPs经模式识别受体(PRRs)被感知,PRRs包括Toll样受体(TLR)和核苷酸结合齐聚域样受体(NOD LR)等.DAMPs激发之后,通常经两个步骤引起炎性小体活化[2]:首先细胞因子和炎性小体组成基因的转录增加,然后表述合成炎性小体.后者使Caspase 1被活化,进而剪切白介素-1β(IL-1β)前体,使之成为成熟的具有促炎活性的分泌形式.分泌型IL-1β再调控其他免疫细胞汇集活化以放大免疫反应.

    作者:汪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BV感染患者临床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并分析HBV感染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HBV感染患者208例,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A组(急性乙型肝炎,n=40)、B组(慢性乙型肝炎n=45)、C组(乙型肝炎肝衰竭,n=42)、D组(乙型肝炎肝硬化,n=41)、E组(乙型肝炎肝癌,n=40),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不同乙型肝炎类型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D、E组的CD3+较对照组更低,且后4组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组受试者中,E组的CD3+、CD4+、CD4+/CD8+低于其他组,CD8+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CD3+、CD4+、CD4+/CD8+较A、B组更低,但高于C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CD4+、CD8+、CD4+/CD8+水平与A、B组无相关性(P>0.05),其中CD4+、CD4+/CD8+水平与C、D、E组呈正相关(P<0.05),CD8+与之呈负相关(P<0.05),且CD3+与5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相关系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存在差异,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能为乙型肝炎类型的鉴别提供依据,对这类疾病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毅;季媛媛;任晓静;陈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蓝光照射等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有85%的足月儿和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胆红素增高.部分患儿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发育尚未健全,对异常升高的血清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不够,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症状较为严重,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1].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新生儿黄疸,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在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晓芳;贵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肝脓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肝脓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单纯抽吸治疗,观察组28例,给予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脓肿腔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一次性治愈率及疼痛减弱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6%);观察组疼痛减弱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脓肿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的创伤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临床上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梅峰;翁黎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清酶学指标在评估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血清酶学指标在评估不同病因、不同分期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影响不同病因肝硬化的相关因素及血清酶学指标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优化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住院部确诊为肝硬化患者267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HBC) 17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hepatitis C-related cirrhosis,HCV肝硬化)3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 4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LC) 22例.测定各血清指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进行分期,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发病率、性别、年龄、部分生化指标及诊断模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本研究与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中国“北方”地区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相比较,HBC、HCV肝硬化的构成比逐年下降,而PBC、ALC的构成比不断上升;(2)本研究中HBC基础年龄较低,与其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从高到低依次是PCⅢ,HA,CⅣ,AST,GGT,INR(r=0.751、r=0.718、r=0.700、r=0.631、r=0.598、r=0.501,P<0.05);(3)与HCV肝硬化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依次是HA,CⅣ,PCⅢ,INR(r=0.637、r=0.619、r=0.566、r=0.543,P<0.05);(4)PBC大多为中老年女性,与PBC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依次是PCⅢ,HA,CⅣ(r=0.677、r=0.640、r=0.567,P<0.05);(5)ALC大多为男性,且AST/ALT比值、GGT相对于其他肝硬化显著增高,在与其他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ALC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是PCⅢ,CⅣ(r=0.640、r=0.615,P<0.05);(6)在各诊断模型(RPR、FIB-4指数、APRI评分、Forns指数)中,各病因肝硬化均与APRI相关性高,且AUROC面积>0.814.另一方面各项生化指标在不同LSM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分期加重、肝功能障碍愈加明显.结论 LSM不同分期与各血清酶学指标,尤其血清肝纤维化系列指标(PCⅢ,HA,CⅣ,LN)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较高准确性;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存在各血清酶学指标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孙元培;郭晓霞;钤培国;廉晓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和他克莫司三种免疫抑制剂影响HBV复制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YP)和他克莫司(FK506)在体外对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DEX、CYP和FK506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MTT实验确定药物安全浓度范围,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水平,以及细胞内HBV DNA水平来评价HBV的表达和复制情况.结果 DEX、CYP和FK506的药物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500、0~1000和0~10 μg/mL.与培养基对照处理相比,FK506处理后HBsAg、HBeAg分泌及HBV DNA复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处理增加HBsAg分泌,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eAg分泌及HBV DNA复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作用减少HBsAg和HBeAg的分泌,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安全浓度范围内,FK506对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无直接抑制或促进作用.CYP处理后增加HepG2.2.15细胞HBsAg表达,但HBeAg表达及HBV DNA复制变化差异无促进作用;DEX处理抑制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表达,但对HBV DNA复制无抑制作用.

    作者:黄顺梅;王俊忠;张小勇;李宝林;宋志韬;朱珍妮;朱彬;王宝菊;陆蒙吉;杨东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新型血清肿瘤标志物Egfl7联合AFP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l7)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HC患者53例,肝硬化结节增生23例,另外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清AFP、Egfl7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AFP、Egfl7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结节增生组和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Egfl7与PHC的病灶体积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01).联合检查诊断PHC要优于单独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64%、78.26%,漏诊率仅为11.32%.联合检测对小肝癌诊断显示较好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36%、69.56%.结论 患者血清AFP、Egfl7的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对早期PHC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小英;李敬芳;李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纳洛酮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血氨的影响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所引起的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精神综合征,是肝硬化导致死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浓度增高导致的氨中毒被认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同时包括阿片类物质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改变也被认为是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关[1].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门冬氨酸鸟氨酸加用纳洛酮治疗,研究纳洛酮对与该类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血氨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靳冬;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明确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的112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肝硬化未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123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行胃镜检查了解两组静脉曲张的情况,分析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67.9%,对照组Hp感染率7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级合并消化性溃疡23例,B级合并消化性溃疡28例,C级合并消化性溃疡61例,两两组间比较,C级与A级、B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19例,轻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20例,中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29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44例,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不是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鸣;杨柳青;陈建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热休克蛋白90α及甲胎蛋白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及甲胎蛋白(AFP)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86例中晚期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HCC常规治疗联合TACE,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Hsp90α和AFP水平与研究组患者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研究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87.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2)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sp90α和AF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不同年龄、Child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肿瘤直径以及Hsp90α和AFP水平的HCC患者临床总疗效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Child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以及Hsp90α和AFP水平均为影响HCC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随访1年结束后,本研究86例患者中存活62例(72.09%),死亡24例(27.91%).结论 Hsp90α和AFP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HCC患者仍较高水平表达,Hsp90α和AFP水平为影响HCC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继福;宋超;李春雷;管志斌;李茂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微小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与病灶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微小肝癌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2011年2月至2016年11月初发微小肝癌手术切除且术前1个月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复查发现肝癌复发或随访时间大于30个月复查无复发灶34例,按照术后复发时间分为>30个月组、10~30个月组和<10个月组,分析病例术前MR检查图像,用双回波序列判断是否含脂,并观察病变假包膜信号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中15例复发时间>30个月,12例复发时间10~30个月,7例复发时间<10个月.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灶均不含脂质,>30个月组和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10例含脂,17例不含脂;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变假包膜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T2,无长T2信号表现,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假包膜可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长T2信号.结论 微小肝癌MR检查双回波序列显示病变含脂和假包膜长T2信号提示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较长.

    作者:刘长春;王巍巍;任洪伟;安维民;董景辉;张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脂肪变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C57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18只,对照组饲喂对照饲料,模型组喂养60%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共计14周.第10周模型组随机抽取10只为吡格列酮组,按10 mL/kg灌胃吡格列酮,共计4周.实验结束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肝重和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01),肝脏病理提示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明显改善(P<0.001,P<0.001),TG、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明显(P=0.002,P=0.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上升显著(P<0.001).结论 吡格列酮可改善NAFLD模型动物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脂肪变和调节血脂作用.

    作者:沈婷婷;谢兰丰;郑册;张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ELISA检测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目前全球约有1.7亿HCV感染患者.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丙型肝炎传播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是防止HCV传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收集了92例抗-HCV阳性、3 210例抗-HCV阴性的血清标本,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RT-PCR检测HCV RNA,用于评价HCV-cAg ELISA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国凤;赵权;张立营;郑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脏炎症程度,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紊乱成为肝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综述.

    作者: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