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脂肪变的影响

沈婷婷;谢兰丰;郑册;张琴

关键词:吡格列酮,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 血脂
摘要: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C57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18只,对照组饲喂对照饲料,模型组喂养60%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共计14周.第10周模型组随机抽取10只为吡格列酮组,按10 mL/kg灌胃吡格列酮,共计4周.实验结束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肝重和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01),肝脏病理提示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明显改善(P<0.001,P<0.001),TG、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明显(P=0.002,P=0.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上升显著(P<0.001).结论 吡格列酮可改善NAFLD模型动物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脂肪变和调节血脂作用.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热休克蛋白90α及甲胎蛋白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及甲胎蛋白(AFP)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86例中晚期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HCC常规治疗联合TACE,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Hsp90α和AFP水平与研究组患者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研究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87.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2)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sp90α和AF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不同年龄、Child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肿瘤直径以及Hsp90α和AFP水平的HCC患者临床总疗效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Child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以及Hsp90α和AFP水平均为影响HCC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随访1年结束后,本研究86例患者中存活62例(72.09%),死亡24例(27.91%).结论 Hsp90α和AFP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HCC患者仍较高水平表达,Hsp90α和AFP水平为影响HCC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继福;宋超;李春雷;管志斌;李茂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在肝癌手术应用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2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行肝癌切除术,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术前影像学检查时共发现20处肿瘤病灶,其中肝脏表面肿瘤投射区荧光共18个;在将病灶切除后采用荧光显像技术对其余肝脏组织进行探测,共发现疑似病灶9个;20份离体标本剖开,8例中分化肝癌有6例肿瘤周围肝组织可见明显环状显像、2例可见实质显像,9例高分化肝癌均可见实质显像,3例低分化肝癌则均可见肿瘤病灶周围肝组织显像;对患者随访12个月,无死亡病例,其中2例复发.结论 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在肝癌手术应用,可有效实现手术过程实时导航,有利于更安全地切除肿瘤,并提高肿瘤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明;马玲;马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

    患者,男,21岁,汉族,未婚育,主因“间断皮肤瘙痒、尿黄10月余,再发1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病史;父母体健,无肝胆疾病病史.10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小便色黄,大便颜色变浅,无发热、乏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我院,肝功能示:T/DBil 174.7/120.6μmol/L,ALT 80 U/L,AST 38 U/L,ALP 144 U/L,TBA 98.4 μ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甲乙丙戊肝抗体、自免肝抗体、ANA+ ENA均阴性;非嗜肝病毒示:CMVIgG(+),HSVI IgG(+);铜蓝蛋白、肿瘤指标均正常;肝脏彩超提示:1.肝实质回声致密;2.肝内钙化灶;3.胆囊小息肉样变并壁毛糙;4.脾大.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作者:吴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CY、AFU、CA199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a-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CA199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联合检测对PH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50例PHC患者(A组)、52例慢性肝病患者(B组)、60名健康志愿者(C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生化法检测血清AFU、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99,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探寻血清HCY、AFU、CA199、HCY+ AFU+ CA199在PHC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A组HCY、AFU、CA199指标分别为(21.3±6.9) μmol/L、(61.2±10.4) μg/L、(123.5±96.7) KU/L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B组患者CA199血清指标(45.3±26.8) KU/L显著高于C组(9.6±5.1)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AFU、CA199单独诊断PHC时,AFU具有较高的特异度(100%),HCY+ AFU+ CA199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83.5%)、特异度(92.5%)、准确度(93%)均高于单独诊断;Logistic回归分析HCY+ AFU+ CA199指标OR=6.35(95% CI:1.26~15.26)是PHC的独立预测因子;HCY、AFU、CA199、HCY+ AFU+ CA199的ROC线下面积分别为0.632、0.715、0.732、0.901.结论 单项指标中CA199的诊断价值高,联合HCY+ AFU+ CA199检测可提高PHC的阳性诊断率.

    作者:邹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组织内序贯注射灭活异体淋巴细胞和自体淋巴细胞治疗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用异体淋巴细胞(heterogeneic lymphocyte,HL)和自体淋巴细胞(autogeneic lymphocyte,AL)序贯注射的抗肿瘤方法.方法 取供鼠C3H小鼠脾淋巴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制备灭活异体淋巴细胞(inactivated HL,IHL).在受鼠CB6F1小鼠肝组织内接种hepa1-6瘤细胞.用冻融法从小鼠血浆提取冷沉淀,制成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用FG与IHL或AL组合成FG-IHL或FG-AL.前阶段:用FG-IHL注射到荷瘤受鼠肝内肿瘤接种部位治疗(实验组);用FG-PBS同法注射受鼠肝内肿瘤接种部位作为对照组.而后检测两组受鼠的脾淋巴细胞杀瘤细胞率和脾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等免疫学指标.后阶段:从实验组、对照组中随机选出部分受鼠,取淋巴细胞制成FG-AL,将各组FG-AL分别注射到本组其余受鼠的肝内肿瘤接种部位;治疗后剥出受鼠肝内肿瘤,比较两组的瘤体积和抑瘤率.结果 前阶段治疗后,实验组受鼠AL的杀瘤细胞率为(25.7±4.81)%,明显高于对照组AL的相应值(E∶T=60∶1,P<0.01);实验组受鼠脾淋巴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均P<0.05).经前、后两阶段治疗后,实验组受鼠的瘤平均体积为(1.15±0.25) cm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瘤平均体积为(1.91±0.37) cm3 (P<0.01);实验组的抑瘤率为39.8%(以对照组作基准).结论 肝组织内肿瘤局部注射IHL,再注射AL的序贯疗法,可明显抑制小鼠移植肝肿瘤生长,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生物疗法.

    作者:吴林岚;徐兵;黄素钦;魏建威;杨晓梅;赵芝萍;陈怡;蒋晓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常用非创方法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目的 统计分析腹部二维超声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局限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记录相应病例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及超声二维图像半定量化评分.以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pt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超声与FibroTouch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两种方法在肝硬化阶段的误诊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对明显纤维化期(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早期肝硬化(S=4)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5、0.873、0.821;FibroTouch检查分别为0.854、0.802、0.727.超声组有87例(34%),FibroTouch组有45例(27%)出现诊断结果偏倚.结论 超声与FibroTouch是两种可靠的超声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观察.

    作者:陈洋溢;吕靖;刘成海;赵志敏;陈高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中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检测并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ALT、AST、TBi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LT(32.6±9.6) U/L、AST(31.8±12.4) U/L、TBil(23.4±8.5) μmol/L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A(98.4±20.6)ng/mL、LN(118.6± 36.3) ng/mL、C-Ⅳ(62.6±18.3) μg/L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中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肝功能有效改善,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张晓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P53和Hsp70在肝癌、肝硬化及肝血管瘤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P53和Hsp70在肝癌、肝硬化及肝血管瘤表达的差异性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03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肝癌(80例)、肝硬化(30例)、肝血管瘤(30例)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53在肝癌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肝硬化组、肝血管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p70在肝癌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03).P53的肝癌诊断灵敏度为50.9%,特异度为78.2%;Hsp70的肝癌诊断灵敏度为98.9%,特异度为77.8%.两指标结合的并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85.5%,串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3.6%和98.9%.肝癌按分化程度不同分为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P53表达水平在低分化组高于中分化组(P<0.05),同时中分化组又高于高分化组(P<0.05);Hsp70在低分化组和中分化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高分化组(P<0.05),但低分化组和中分化组的Hsp70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和Hsp70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两者适当的联合运用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缑文斌;田素升;李长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肝硬化已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主要的终末期并发症.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包括生活方式、营养摄入、遗传因素、肝内或肝外并存的疾病),相比于其他慢性肝病,预测NASH是否进展为肝硬化更为困难.NASH患者纤维化的发生由反复炎症修复过程所致.尽管肝细胞脂性凋亡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性驱动力,但激活的星状细胞(HSC)、肌成纤维细胞(MF)、胆管细胞、巨噬细胞以及病理性沉积的细胞外基质都能影响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顾天翊;陆伦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肝脓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肝脓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单纯抽吸治疗,观察组28例,给予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脓肿腔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一次性治愈率及疼痛减弱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6%);观察组疼痛减弱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脓肿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的创伤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临床上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梅峰;翁黎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新型血清肿瘤标志物Egfl7联合AFP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l7)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HC患者53例,肝硬化结节增生23例,另外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清AFP、Egfl7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AFP、Egfl7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结节增生组和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Egfl7与PHC的病灶体积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01).联合检查诊断PHC要优于单独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64%、78.26%,漏诊率仅为11.32%.联合检测对小肝癌诊断显示较好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36%、69.56%.结论 患者血清AFP、Egfl7的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对早期PHC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小英;李敬芳;李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ELISA检测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目前全球约有1.7亿HCV感染患者.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丙型肝炎传播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是防止HCV传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收集了92例抗-HCV阳性、3 210例抗-HCV阴性的血清标本,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RT-PCR检测HCV RNA,用于评价HCV-cAg ELISA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国凤;赵权;张立营;郑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阿帕替尼联合TACE对肝癌患者AFP、VEGF和CEA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患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接受TACE,观察组在TACE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的AFP、VEGF和C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临床获益人数较多(P<0.05)、生存时间较长(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TACE可用于治疗肝癌,显著降低患者外周血AFP、VEGF和CEA表达.

    作者:黎莹;杨冬阳;赖晓嵘;刘建化;江韦韦;马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蓝光照射等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有85%的足月儿和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胆红素增高.部分患儿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发育尚未健全,对异常升高的血清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不够,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症状较为严重,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1].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新生儿黄疸,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在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晓芳;贵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BV感染患者临床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并分析HBV感染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HBV感染患者208例,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A组(急性乙型肝炎,n=40)、B组(慢性乙型肝炎n=45)、C组(乙型肝炎肝衰竭,n=42)、D组(乙型肝炎肝硬化,n=41)、E组(乙型肝炎肝癌,n=40),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不同乙型肝炎类型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D、E组的CD3+较对照组更低,且后4组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组受试者中,E组的CD3+、CD4+、CD4+/CD8+低于其他组,CD8+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CD3+、CD4+、CD4+/CD8+较A、B组更低,但高于C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CD4+、CD8+、CD4+/CD8+水平与A、B组无相关性(P>0.05),其中CD4+、CD4+/CD8+水平与C、D、E组呈正相关(P<0.05),CD8+与之呈负相关(P<0.05),且CD3+与5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相关系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存在差异,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能为乙型肝炎类型的鉴别提供依据,对这类疾病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毅;季媛媛;任晓静;陈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关注肝小叶功能分区的研究

    肝脏由大约100万个六边形的肝小叶组成,血液由位于周围的汇管区流向中心的中央静脉.组成肝小叶的肝细胞板在营养、氧含量、激素和Wnt形成素(释放位置信号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梯度,从而形成不同的代谢功能区,肝组织的解毒、营养物质吸收、脂肪合成等不同功能在相应的代谢功能区完成.基于过去10年大量研究结果,肝小叶被分为三个区带,即汇管周围区(periportal zone,1区)、移行区(transitional zone,2区)和中央静脉周围区(perivenous zone,3区).带状分布的基因可呈梯度表达,也可在特定区表达;可稳定表达,也可随营养、氧、激素、昼夜节律等变化动态表达.

    作者:杨永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脏炎症程度,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紊乱成为肝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综述.

    作者: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纳洛酮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及血氨的影响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所引起的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精神综合征,是肝硬化导致死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浓度增高导致的氨中毒被认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同时包括阿片类物质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改变也被认为是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关[1].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门冬氨酸鸟氨酸加用纳洛酮治疗,研究纳洛酮对与该类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血氨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靳冬;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微小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与病灶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微小肝癌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2011年2月至2016年11月初发微小肝癌手术切除且术前1个月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复查发现肝癌复发或随访时间大于30个月复查无复发灶34例,按照术后复发时间分为>30个月组、10~30个月组和<10个月组,分析病例术前MR检查图像,用双回波序列判断是否含脂,并观察病变假包膜信号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中15例复发时间>30个月,12例复发时间10~30个月,7例复发时间<10个月.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灶均不含脂质,>30个月组和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10例含脂,17例不含脂;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变假包膜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T2,无长T2信号表现,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假包膜可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长T2信号.结论 微小肝癌MR检查双回波序列显示病变含脂和假包膜长T2信号提示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较长.

    作者:刘长春;王巍巍;任洪伟;安维民;董景辉;张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胆囊结石为主的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胆石症、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是采用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传统的右上腹纵切口创伤较大、患者承受的痛苦较显,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相对较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观美容等优点,但对人员技术和硬件条件的要求较高,基层医院一般很难常规开展[2].近年来,我们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改良式肋缘下切口行胆囊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病历资料分析总结,探讨其效果和安全性,并作如下报道.

    作者:景仕友;陆松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