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常用非创方法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陈洋溢;吕靖;刘成海;赵志敏;陈高峰

关键词:肝纤维化, 超声, FibroTouch, 非创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腹部二维超声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局限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记录相应病例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及超声二维图像半定量化评分.以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pt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超声与FibroTouch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两种方法在肝硬化阶段的误诊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对明显纤维化期(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早期肝硬化(S=4)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5、0.873、0.821;FibroTouch检查分别为0.854、0.802、0.727.超声组有87例(34%),FibroTouch组有45例(27%)出现诊断结果偏倚.结论 超声与FibroTouch是两种可靠的超声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观察.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组织内序贯注射灭活异体淋巴细胞和自体淋巴细胞治疗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用异体淋巴细胞(heterogeneic lymphocyte,HL)和自体淋巴细胞(autogeneic lymphocyte,AL)序贯注射的抗肿瘤方法.方法 取供鼠C3H小鼠脾淋巴细胞,用丝裂霉素灭活制备灭活异体淋巴细胞(inactivated HL,IHL).在受鼠CB6F1小鼠肝组织内接种hepa1-6瘤细胞.用冻融法从小鼠血浆提取冷沉淀,制成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用FG与IHL或AL组合成FG-IHL或FG-AL.前阶段:用FG-IHL注射到荷瘤受鼠肝内肿瘤接种部位治疗(实验组);用FG-PBS同法注射受鼠肝内肿瘤接种部位作为对照组.而后检测两组受鼠的脾淋巴细胞杀瘤细胞率和脾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等免疫学指标.后阶段:从实验组、对照组中随机选出部分受鼠,取淋巴细胞制成FG-AL,将各组FG-AL分别注射到本组其余受鼠的肝内肿瘤接种部位;治疗后剥出受鼠肝内肿瘤,比较两组的瘤体积和抑瘤率.结果 前阶段治疗后,实验组受鼠AL的杀瘤细胞率为(25.7±4.81)%,明显高于对照组AL的相应值(E∶T=60∶1,P<0.01);实验组受鼠脾淋巴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相应值(均P<0.05).经前、后两阶段治疗后,实验组受鼠的瘤平均体积为(1.15±0.25) cm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瘤平均体积为(1.91±0.37) cm3 (P<0.01);实验组的抑瘤率为39.8%(以对照组作基准).结论 肝组织内肿瘤局部注射IHL,再注射AL的序贯疗法,可明显抑制小鼠移植肝肿瘤生长,有望成为一种抗肿瘤生物疗法.

    作者:吴林岚;徐兵;黄素钦;魏建威;杨晓梅;赵芝萍;陈怡;蒋晓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脏炎症程度,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紊乱成为肝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综述.

    作者: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肝脓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肝脓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单纯抽吸治疗,观察组28例,给予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脓肿腔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一次性治愈率及疼痛减弱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6%);观察组疼痛减弱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脓肿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并置管引流的创伤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是临床上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周梅峰;翁黎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BV感染患者临床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水平,并分析HBV感染类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HBV感染患者208例,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A组(急性乙型肝炎,n=40)、B组(慢性乙型肝炎n=45)、C组(乙型肝炎肝衰竭,n=42)、D组(乙型肝炎肝硬化,n=41)、E组(乙型肝炎肝癌,n=40),并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不同乙型肝炎类型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D、E组的CD3+较对照组更低,且后4组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组受试者中,E组的CD3+、CD4+、CD4+/CD8+低于其他组,CD8+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CD3+、CD4+、CD4+/CD8+较A、B组更低,但高于C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CD4+、CD8+、CD4+/CD8+水平与A、B组无相关性(P>0.05),其中CD4+、CD4+/CD8+水平与C、D、E组呈正相关(P<0.05),CD8+与之呈负相关(P<0.05),且CD3+与5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相关系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存在差异,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能为乙型肝炎类型的鉴别提供依据,对这类疾病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毅;季媛媛;任晓静;陈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微小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与病灶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微小肝癌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2011年2月至2016年11月初发微小肝癌手术切除且术前1个月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复查发现肝癌复发或随访时间大于30个月复查无复发灶34例,按照术后复发时间分为>30个月组、10~30个月组和<10个月组,分析病例术前MR检查图像,用双回波序列判断是否含脂,并观察病变假包膜信号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中15例复发时间>30个月,12例复发时间10~30个月,7例复发时间<10个月.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灶均不含脂质,>30个月组和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10例含脂,17例不含脂;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变假包膜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T2,无长T2信号表现,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假包膜可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长T2信号.结论 微小肝癌MR检查双回波序列显示病变含脂和假包膜长T2信号提示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较长.

    作者:刘长春;王巍巍;任洪伟;安维民;董景辉;张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清酶学指标在评估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血清酶学指标在评估不同病因、不同分期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影响不同病因肝硬化的相关因素及血清酶学指标评价肝硬化程度的优化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住院部确诊为肝硬化患者267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hepatitis B liver cirrhosis,HBC) 17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hepatitis C-related cirrhosis,HCV肝硬化)3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 4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LC) 22例.测定各血清指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进行分期,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发病率、性别、年龄、部分生化指标及诊断模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本研究与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中国“北方”地区住院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相比较,HBC、HCV肝硬化的构成比逐年下降,而PBC、ALC的构成比不断上升;(2)本研究中HBC基础年龄较低,与其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从高到低依次是PCⅢ,HA,CⅣ,AST,GGT,INR(r=0.751、r=0.718、r=0.700、r=0.631、r=0.598、r=0.501,P<0.05);(3)与HCV肝硬化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依次是HA,CⅣ,PCⅢ,INR(r=0.637、r=0.619、r=0.566、r=0.543,P<0.05);(4)PBC大多为中老年女性,与PBC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依次是PCⅢ,HA,CⅣ(r=0.677、r=0.640、r=0.567,P<0.05);(5)ALC大多为男性,且AST/ALT比值、GGT相对于其他肝硬化显著增高,在与其他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ALC显著相关的生化指标是PCⅢ,CⅣ(r=0.640、r=0.615,P<0.05);(6)在各诊断模型(RPR、FIB-4指数、APRI评分、Forns指数)中,各病因肝硬化均与APRI相关性高,且AUROC面积>0.814.另一方面各项生化指标在不同LSM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分期加重、肝功能障碍愈加明显.结论 LSM不同分期与各血清酶学指标,尤其血清肝纤维化系列指标(PCⅢ,HA,CⅣ,LN)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较高准确性;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存在各血清酶学指标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孙元培;郭晓霞;钤培国;廉晓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

    患者,男,21岁,汉族,未婚育,主因“间断皮肤瘙痒、尿黄10月余,再发1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病史;父母体健,无肝胆疾病病史.10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小便色黄,大便颜色变浅,无发热、乏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我院,肝功能示:T/DBil 174.7/120.6μmol/L,ALT 80 U/L,AST 38 U/L,ALP 144 U/L,TBA 98.4 μ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甲乙丙戊肝抗体、自免肝抗体、ANA+ ENA均阴性;非嗜肝病毒示:CMVIgG(+),HSVI IgG(+);铜蓝蛋白、肿瘤指标均正常;肝脏彩超提示:1.肝实质回声致密;2.肝内钙化灶;3.胆囊小息肉样变并壁毛糙;4.脾大.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作者:吴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肝肺综合征是一种与肝病相关的肺血管扩张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合障碍,属于严重的肝脏并发症.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疾病早期发病隐匿,症状易被掩盖,临床重视不足,误诊率高,预后较差.因此,肝肺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肝肺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苏沙晚;黄晓铨;陈世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肝脂肪变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C57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18只,对照组饲喂对照饲料,模型组喂养60%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共计14周.第10周模型组随机抽取10只为吡格列酮组,按10 mL/kg灌胃吡格列酮,共计4周.实验结束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肝重和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01),肝脏病理提示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明显改善(P<0.001,P<0.001),TG、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明显(P=0.002,P=0.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上升显著(P<0.001).结论 吡格列酮可改善NAFLD模型动物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脂肪变和调节血脂作用.

    作者:沈婷婷;谢兰丰;郑册;张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改良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胆囊结石为主的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胆石症、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是采用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传统的右上腹纵切口创伤较大、患者承受的痛苦较显,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相对较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外观美容等优点,但对人员技术和硬件条件的要求较高,基层医院一般很难常规开展[2].近年来,我们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改良式肋缘下切口行胆囊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病历资料分析总结,探讨其效果和安全性,并作如下报道.

    作者:景仕友;陆松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关注肝小叶功能分区的研究

    肝脏由大约100万个六边形的肝小叶组成,血液由位于周围的汇管区流向中心的中央静脉.组成肝小叶的肝细胞板在营养、氧含量、激素和Wnt形成素(释放位置信号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梯度,从而形成不同的代谢功能区,肝组织的解毒、营养物质吸收、脂肪合成等不同功能在相应的代谢功能区完成.基于过去10年大量研究结果,肝小叶被分为三个区带,即汇管周围区(periportal zone,1区)、移行区(transitional zone,2区)和中央静脉周围区(perivenous zone,3区).带状分布的基因可呈梯度表达,也可在特定区表达;可稳定表达,也可随营养、氧、激素、昼夜节律等变化动态表达.

    作者:杨永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两种常用非创方法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目的 统计分析腹部二维超声与FibroTouch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局限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记录相应病例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及超声二维图像半定量化评分.以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pto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超声与FibroTouch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两种方法在肝硬化阶段的误诊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对明显纤维化期(S≥2)、进展期肝纤维化(S≥3)、早期肝硬化(S=4)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5、0.873、0.821;FibroTouch检查分别为0.854、0.802、0.727.超声组有87例(34%),FibroTouch组有45例(27%)出现诊断结果偏倚.结论 超声与FibroTouch是两种可靠的超声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疾病诊断、疗效观察.

    作者:陈洋溢;吕靖;刘成海;赵志敏;陈高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转录因子Slug与KLF5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lug与KLF5之间的相互作用及Slug是否作为KLF5的下游信号因子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方法 通过免疫沉淀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Slug与KLF5之间相互作用及共定位,并在肝癌细胞中转入Slug过表达质粒,以及使用shRNA抑制其表达,观察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在肝癌细胞中发现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随KLF5的改变而改变,并且KLF5与Slug之间在蛋白水平存在相互作用及共定位.然而,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抑制Slug的表达并没有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KLF5与另一转录因子Slug存在相互作用及细胞中共定位,但是转录因子Slug并不是作为KLF5的下游信号因子影响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作者:严云青;王志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新型血清肿瘤标志物Egfl7联合AFP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l7)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HC患者53例,肝硬化结节增生23例,另外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清AFP、Egfl7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AFP、Egfl7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结节增生组和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Egfl7与PHC的病灶体积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01).联合检查诊断PHC要优于单独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64%、78.26%,漏诊率仅为11.32%.联合检测对小肝癌诊断显示较好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36%、69.56%.结论 患者血清AFP、Egfl7的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对早期PHC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小英;李敬芳;李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中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检测并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ALT、AST、TBi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LT(32.6±9.6) U/L、AST(31.8±12.4) U/L、TBil(23.4±8.5) μmol/L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A(98.4±20.6)ng/mL、LN(118.6± 36.3) ng/mL、C-Ⅳ(62.6±18.3) μg/L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中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结合恩替卡韦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肝功能有效改善,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张晓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ELISA检测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目前全球约有1.7亿HCV感染患者.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丙型肝炎传播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是防止HCV传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收集了92例抗-HCV阳性、3 210例抗-HCV阴性的血清标本,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RT-PCR检测HCV RNA,用于评价HCV-cAg ELISA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国凤;赵权;张立营;郑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参与炎性小体介导的肝脏无菌性炎症和纤维化发生

    无菌性炎症(SI)是参与急、慢性肝损伤肝组织病理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1].细胞暴露于由濒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会触发SI[2].库普弗细胞识别这些DAMPs而发生激活,进一步引起循环的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细胞在肝组织汇集,共同组成了肝脏天然免疫应答.炎性小体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些免疫应答.目前已知可引起SI的DAMPs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70、S100蛋白、RNA、核DNA、ATP、尿酸等[2].DAMPs经模式识别受体(PRRs)被感知,PRRs包括Toll样受体(TLR)和核苷酸结合齐聚域样受体(NOD LR)等.DAMPs激发之后,通常经两个步骤引起炎性小体活化[2]:首先细胞因子和炎性小体组成基因的转录增加,然后表述合成炎性小体.后者使Caspase 1被活化,进而剪切白介素-1β(IL-1β)前体,使之成为成熟的具有促炎活性的分泌形式.分泌型IL-1β再调控其他免疫细胞汇集活化以放大免疫反应.

    作者:汪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血清学清除后反弹与cccDNA的关系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大约有2.4亿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V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1].HBV感染常常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负担.在中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CHB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发生HBsAg的血清学清除后,大多数能获得持续HBsAg和HBV DNA的清除,并出现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有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出现HBsAg,HBV DNA阳性[2].

    作者:尹艳霞;许春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实践铸就卓越:转诊中心的TIPS方案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在影像引导下的一种微创操作,通过将部分门静脉血流分流至体静脉,从而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自1971年R(o)sch J首次提出这一构想,TIPS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良,已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尤其是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顽固性腹水常用的方法.TIPS技术难度高,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医生实施,技术成功率超过90%[1].但需较长的技术学习过程,以具备应对各种特殊情况,如门静脉主干和肝静脉血栓.应对解剖变异的能力是成功实施TIPS的关键.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良好的疗效、显著降低的技术失败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2].因此,技术学习过程在TIPS操作中所起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

    作者:周永杰;罗剑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中RUCAM为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量表(the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包括草药诱导性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因果关系评估常用而重要的工具[1],于1993年发布了第一版[2],并在2016年发布了修订版[3-4].

    作者:于乐成;陈成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