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蒽环类药物联合氟脲嘧啶及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胃癌肝转移

周向毅;缪彦;黄维德;许青

关键词:蒽环类, 药物联合, 氟脲嘧啶, 顺铂, 局部, 注射治疗, 注射化疗药物, 经皮肝穿刺, 转移病灶, 部治疗, 肿瘤, 应用, 胃癌, 方法
摘要:我们应用经皮肝穿刺肿瘤内直接注射化疗药物的方法,将蒽环类药物联合氟脲嘧啶及顺铂,即传统的FAP方案,用于胃癌肝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隔日给药方法及疗程的探讨

    拉米夫定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药物之一,其疗效肯定,对HBV DNA抑制率达80%以上,为临床广泛应用,但停药后HBV DNA阳转高达40%,而长期应用易产生YMDD耐药.为寻求有效的给药方法及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和费用,减少耐药的发生,达到长期抑制HBV DNA的目的,本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连续服用拉米夫定24周后,改为隔日给药,现报道如下.

    作者:简光富;朱传林;孙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新策略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特征性改变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多沉积.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认识的深人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多个环节,应用核酶、反义核酸、小干扰RNA(siRNA)、转基因及基因敲除等技术在基因水平进行调控,将可能抑制肝纤维化发展.目前,肝纤维化基因治疗在细胞因子调控、联合基因治疗、siRNA技术运用及靶向载体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作者:胡平方;曾欣;林勇;谢渭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拉米夫定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38例分析

    我们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3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立新;王世蓬;徐建中;赵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

    本文对38例重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AFP)的改变进行分析.

    作者:李国钦;高碧华;叶报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瘦素及瘦素功能性受体表达与大鼠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实验性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瘦素及瘦素功能性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与肝内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 经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3 ml/100 g体重,每周2次)复制肝硬化动物模型,于第0、3、6、9、12周各处死一批大鼠.用RT-PCR检测各期动物肝组织中瘦素及瘦素功能性受体(Ob-Rb)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期动物肝组织中瘦素、瘦素受体的表碉和定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期动物血浆中透明质酸(HA)、瘦素水平.运用MPIAS-500多媒体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作肝内胶原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肝组织中有少量瘦素、瘦素功能性受体的mRNA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形成,各期表达量逐渐递增(与0周比较,P<0.01).正常肝组织可见瘦素及瘦素受体在血管周围、汇管区及肝索间质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有少量表达,随着肝硬化的形成,瘦素、瘦素受体表达增多、增强(P<0.01).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肝内胶原面积、血浆中HA和瘦素均逐渐增加,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脏中瘦素、瘦素功能性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与血浆中HA水平及肝内胶原含量呈正相关(瘦素与HA:r=0.726,P=0.00;瘦素与胶原:r=0.732,P=0.00;Ob-Rb与HA:r=0.705,P=0.00;Ob-Rb与胶原:r=0.764,P=0.00).结论 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瘦素及功能性受体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并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步升高,从而促进肝硬化的发生.

    作者:李善高;斯淑英;俞蕾敏;范一宏;孟立娜;吕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我院从2002年起采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采取不同方法,比较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钧;郜英;韩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模型和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

    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其病死率对评估患者预后及确定患者接受肝移植优先权十分重要.近来发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可准确地反映各种中晚期肝病严重程度[1].本文应用MELD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回顾性评估1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患者及71例好转出院的患者,分析这两种评分系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关系.

    作者:郑盛;朱为梅;刘海;王玉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评价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差.中药制剂苦参素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促肝细胞再生、免疫调节、抑制强烈炎症反应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作为预后分析指标,评价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苦参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赵楚生;肖湘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的长期内科处理

    原位肝移植(OLT)的10年生存率已达到60%,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见表1),据统计OLT后生存5年以上者75%的死因是免疫抑制剂并发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只有25%与肝脏和移植技术有关.因此,OLT后的长期内科处理日显重要,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作者:傅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蒽环类药物联合氟脲嘧啶及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胃癌肝转移

    我们应用经皮肝穿刺肿瘤内直接注射化疗药物的方法,将蒽环类药物联合氟脲嘧啶及顺铂,即传统的FAP方案,用于胃癌肝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周向毅;缪彦;黄维德;许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维生素E与慢性肝病的治疗

    近,Soden等[1]进一步证实了维生素E在肝病动物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氧应激是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等导致肝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抗氧化领域维生素E的研究为广泛,尤其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

    作者:赖荣陶;陈成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以肝损害为首要表现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五例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19岁,均是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于2000-2006年收住我院,肝功能异常5 d到10个月不等.追问病史1例5岁的患儿行走偶尔摔跤.1例4岁的患儿怕下楼梯,其外公患进行性下肢瘫痪.查体一般情况无异常,无慢性肝炎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肝脾无肿大.双侧腓肠肌轻到中度肥大,其他肌肉无肥大和萎缩.仅1例5岁患儿步行时稍有摇摆.5例患者在院外口服保肝药治疗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好转.

    作者:蔡莉静;曹兴国;殷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同时进行HBV、HCV检测60-mer长链寡核苷酸芯片的研制

    基因芯片主要有cDNA芯片和寡核苷酸(Oligo)芯片两种.我们已经对cDNA芯片用于病毒性肝炎联合诊断进行了研究[1-3],而对于Oligo芯片,其探针的制备更为简化,直接通过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好探针序列后,人工合成相应的Oligo探针,调整浓度后,将其打印并固定在芯片上即可.本文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联合检测芯片,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能性.

    作者:孙朝晖;马文丽;危敏;王从容;王蜀燕;石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耐受期的临床研究

    尽管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多种传播途径,但垂直传播仍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国家HBV主要的传播途径.本文对垂直传播HBV免疫耐受期的规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生源;陈友谊;陈尚军;陆金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甘露醇、速尿、补钠联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限制水钠摄入以及利尿措施常常效果欠佳.我们对这类患者适当补充钠盐以纠正低钠血症,联合甘露醇、速尿治疗能有效降低顽固性腹水的总量.

    作者:陆张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酒精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酒精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炎症活动的关系,以探讨MIF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作者:于晓辉;张方信;孙一彬;钱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合并高免疫球蛋白E血症

    免疫球蛋白E(IgE)为人体血清中含量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对诊断I型过敏性疾病以及与IgE有关的非过敏性疾病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而IgE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鲜见报道.

    作者:刘锦华;高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肝纤维化系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的病理变化.过去20年,对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明确了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在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生化学基础在于ECM代谢紊乱,尤其是近年来基本明确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刺激HSC活化.

    作者:周滔;刘成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

    目的 比较MELD评分系统、CTP评分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6个月)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时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MELD分值、CTP评分分级,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两者预测能力.分析并发症数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08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共有22例死亡.平均MELD分值存活组为11.6±6.3,死亡组17.6 4-7.5(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MELD≤9、10~19、20~29、≥30分患者分别为34例、41例、8例、1例和4例、9例、7例、2例(P<0.01);MELD<18、≥18分组分别为68例、16例和8例、14例(P<0.01).平均CTP分值存活组为10.9±2.3,死亡组9.1±2.2(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CTP分级A级、B级、C级患者分别为13例、36例、37例和0例、4例、18例(P<0.01).存活组并发症数量为0、1、2、3的患者为20例、52例、14例、0例,死亡组为4例、9例、7例、2例(P=0.01).MELD分值和CTP评分分级判断6个月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和0.72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18分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因素;MELD与CTP相比,二者判断预后能力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作者:李梵;陈国凤;邵清;纪冬;李永纲;韩萍;闫涛;陈菊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四例体会

    恩替卡韦(ETV)具有比国内其他核苷类似物更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已得到肯定,现已逐渐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且大多取得良好疗效.但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目前尚无确切疗效与安全性资料.我科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阳;韩丽红;杨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