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军;李萍;闫华;季姗姗;王雪燕
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全身泛发皮疹20余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胸背部出现密集分布粟粒至绿豆大,肤色扁平丘疹,伴少许瘙痒,逐渐加重,四肢亦出现类似皮疹,泛发全身,多次外院治疗,均未确诊,具体情况均不详,病情夏重冬轻,该患者3代8人中共有3人患病(图1),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赵英杰;姜竹春;赵新杰;薛跃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院门诊于2010年2月采用口服消银颗粒联合窄谱UVB(NB -UVB)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8 ~ 60岁,男女不限,近4周内未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近2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系统性抗银屑病治疗者,2周内未曾接受过任何局部抗银屑病治疗者.
作者:朱小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有序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凝血系统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及炎症细胞的聚集、组织固有细胞的增殖、基质的产生、沉积与降解等一系列生物过程,终使伤口愈合,且常以瘢痕的形式闭合.初人们认为凝血酶(thrombin)只在损伤愈合的早期发挥作用,后来研究发现凝血酶在伤口愈合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进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细胞生长因子及酶的合成释放与激活,进而影响各个过程的平衡状态.
作者:周燕;王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8岁.腰背部出现增生物7年.患者自幼发病,皮损逐渐增大,质软,花生米大,无听力异常及其它全身不适症状.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家族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腰背部见一花生米大淡红色增生物,质韧,表面颗粒状,橘皮样外观(图1).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以具有S形核的梭形细胞为主,可见Verocay小体;有的有包膜,与周围结缔组织有裂隙(图2,3).免疫组化染色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阳性,S- 100蛋白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阴性.诊断:神经鞘瘤.治疗:手术切除.
作者:张玉丽;张春敏;魏国;张春红;史永俭;孟丽亚;刘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的51例AAS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中60岁以上者占72.5%.cANCA阳性8例,均识别PR3;pANCA阳性41例,均识别MPO;2例ANCA阴性.20例行组织病理检查,12例有典型的血管炎表现.肾、肺受累率分别为94.1%和72.5%.80.4%患者首发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全身症状.全部病人血沉快、C反应蛋白高,多数病人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升高等.多数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结论:AASV好发于老年男性.ANCA检测及组织病理可助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疗效好.
作者:汤艳春;王少坤;刘颖;袁威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面颈部红斑、肿胀9个月,纳差、腰腹痛2个月于2009年11月3日第2次入我院.9个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睑肿胀,额部散在水肿性红斑,自觉轻度灼热,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经口服氯雷他定及利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皮疹增多延及双侧面颊及颈部,又于当地医院复诊查肌酶谱,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升高,未治疗.
作者:王乖娟;陈裕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疣状皮肤结核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皮肤结核.由于病程慢性,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1本文报道l例病史长达10年余、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工人.因右臀部暗红色斑片,伴结节、结痂、脱屑10年余,脓疱半月就诊.
作者:尹兴平;姜娟;蒋屏东;胡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浙江省2010年麻风误诊情况,为麻风防治提供依据及为相关医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中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医生警惕性下降、麻风临床表现复杂和诊断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结论:在麻风低流行省份,提高医生的警惕性、强化麻风知识培训和麻风防治体制上创新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作者:严丽英;谢碧波;沈云良;吴李梅;杨雪观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白介素8(IL-8)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 CSF)水平.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8和GM- CSF的水平并与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群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IL-8和GM- CSF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结果: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组皮损处IL-8水平和GM-CSF水平与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 0.05).二者浓度呈正相关(R=0.896,P≤0.05).结论:IL-8和GM- CSF可能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田静;谢欣;周毅成;孙丽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院采用冷喷机(广州康美斯美容用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CB - 65型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面部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并与单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药物透入法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慧;陈庆娥;杨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左股屈侧皮疹渐增多1年余入院.1年前发现左股屈侧1个黄豆大结节,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大.近4个月增长明显,2个月前至蚕豆大,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拆线时发现相邻另1个类似皮疹.20天前逐渐增多至数个,皮疹较前变红.既往结肠癌术后13年.
作者:王明悦;张凡;杨淑霞;陈喜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麻风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分子流行病学模式.方法:2002 - 2010年发现16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130份皮肤样本适用于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分型.收集患者人口统计资料,进行菌株VNTR分型和基因型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析显示该县某些少数民族人群的发现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聚类分析表明家庭内和邻近乡镇的菌株型相似,8年间某些聚集株持续出现.菌株基因型相匹配的病例所占百分率随地理分布而变化.北部乡镇聚集株的比例相当高,菌株分类仍与以前确定的组群一致.南部菌株基因型与北部不同,但无法鉴别南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论:社交活动,自然居住和职业环境等可能更利于北部菌株的传播.
作者:邢燕;KASVIN-FELTON JASON;刘健;温艳;VISSAVARALAKSHMI;翁小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银屑病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困难,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药物治疗.我们采用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琴;李莉;赵国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润燥止痒胶囊(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凉血解毒润肠的功效,我科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5%过氧苯甲酰凝胶(法国高德美)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在我科门诊选取80例痤疮患者,年龄16~ 32岁,性别不限;临床诊断为轻、中度寻常痤疮(采用Pilsbury改良分级法).
作者:陈欢;俞新民;宋欣;蒋玉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颊及鼻翼周围,发病原因不详,可能与颜面皮肤的光损伤、光老化、内分泌因素和局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1,2紧张、激动、饮酒等都会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面部美观,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社交与工作,因此患者治疗愿望强烈.本研究分别应用强脉冲光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共85例,观察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华;张宪军;蔡大幸;孙青;王克玉;焦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肛门湿疹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常增厚,颜色灰白或暗红、粗糙,以皲裂、渗出、瘙痒、病程长、反复发作为特点.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我们采用常规疗法结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肛门湿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武昌;张建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左侧背部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余,于2009年9月中旬来本院皮肤科就诊.2个月前始先感背部刺痛,似被蚊虫叮咬,数日后局部瘙痒并且出现花生米大红色丘疹,皮疹有位移现象,或数日不动,或一日内移行3~5 cm,在背部皮面20~30 cm2的范围内迂曲移行.
作者:张宝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战士.因躯干、四肢发生丘疹、斑块,伴痒、痛2周人院.2周前,患者躯干、四肢发生丘疹,渐增多、增大伴疼痛,轻度瘙痒,部分皮损形成长条形或梭形斑块,四肢关节无疼痛,未给予任何治疗.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用药史,家族中无银屑病史,无不洁性交史.
作者:屈晓莺;黄建刚;谭清华;熊金蓉;刘燕;陈艳芳;饶建军;李艳秋;陈思远;黄长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确定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l)、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和p16蛋白3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基底细胞癌(BCC)皮损及30例正常皮肤中CyclinD1、CDK4、p16 3种蛋白的表达.结果:CyclinD1和CDK4在B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和80.0%,p16在B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3.3%,与正常皮肤相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与CDK4表达呈正相关(r=0.83395,P<0.05),CDK4与p16表达呈负相关(r=- 0.84458,P<0.05).结论:CyclinD1、CDK4和p16 3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协同作用,可能与BCC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李子全;庄乐;戚其超;王宇芃;马伟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Reiter综合征的关节炎现被称为“衣原体诱导的关节炎”(chlamydia- induced arthritis),其发病与关节滑膜内沙眼衣原体的持续性感染和宿主的易感性有关.相当一部分该病的患者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治疗也存在很多困难.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肺炎衣原体感染也可能诱发这一疾病.本文对衣原体诱导的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齐蔓莉;刘全忠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