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性病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试结果分析

茆青松;赵志明;潘龙;盛宏;徐亚斌;王建华;潘晓峰

关键词:性病患者, 多相个性测查, 个性测试, 个性心理, 正常人群, 人格特征, 中科院, 研究所, 心理学, 修订, 探究, 防治, 调查, 差异, MMPI
摘要:为探究性病患者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本文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修订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 399题)对性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性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人格的差异,以便为防治性病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Still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发作风团、红斑3天伴发热39℃,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我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躯干及双大腿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风团,微痒.风团反复发作,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斑片.

    作者:王溪涛;刘翠杰;刘长江;华笠平;李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药单体芍药甙促进黑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目的:确定芍药甙(paeoniflorin)对促进黑素合成的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芍药甙对黑素细胞增殖影响,多巴氧化法和NaOH法测定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 定量定时RT-PCR和蛋白印迹法测定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 mRNA表达.结果:100 μg/mL芍药甙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5~10 μg/mL浓度可促进促黑素细胞的增殖;芍药甙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黑素合成;上调TYR,TRP-1 mRNA表达.结论:芍药甙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通过上调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素合成.

    作者:李剑;傅雯雯;张勇;祝绿川;郑志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电离子术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 64例患者均为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在门诊就诊的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5%醋酸白试验阳性.对近期内使用过免疫调节剂及对免疫调节剂过敏者,并发糖尿病、肿瘤、心脏病或肝肾等功能障碍者,以及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患者不予入选.

    作者:车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复方黄柏液治疗婴儿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用复方黄柏液治疗渗出型婴儿特应性皮炎5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雪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武汉及周边地区青少年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

    近两年研究发现,1,2儿童较中老年人群更易患食物不耐受.本实验研究的对象为0~18岁人群,旨在探讨该年龄组人群食物不耐受发病情况及分布规律,以更好地指导该敏感人群的日常饮食护理.

    作者:马玲;曹俊;董碧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1例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特征,可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脏的改变.1胃肠道症状突出者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2现将我院近期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蒋红伟;张迪展;王广进;亓兴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皮肤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及其干预效果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皮肤病住院治疗患者及疾病种类逐渐增加,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项目越来越多,为更好地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收到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爱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三蕊胶囊联合甘草锌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笔者采用三蕊胶囊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取得满意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40例患者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年龄18~43岁,平均22.3岁,男66例,女74例,平均病程10.3个月,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

    作者:吕宣艳;王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拇指甲下黑素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因右手拇指甲及甲周黑斑20余年,流脓1年于2008年2月20日来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拇指甲及甲周出现粟粒大小黑色斑点,黑色斑点逐渐扩大,波及右手拇指近半个指甲,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任何治疗.近5年,左手拇指甲也逐渐变黑,无自觉症状.近1年,右手拇指甲流脓,黑斑明显,遂到当地医院手外科及皮肤科就诊,两次活检结果考虑为感染.

    作者:夏建新;樊莎莎;张志创;李珊山;牟妍;王延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梅毒血清固定免疫学研究进展

    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规范驱梅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早期梅毒6个月,晚期梅毒12个月,其血清反应素试验不转阴或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固定在某个水平不转阴持续3个月.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系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认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及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近研究表明血清固定还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基因改变有关,机体Toll样受体及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也与其有关.

    作者:罗锦霞;林昭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Survivin与黑素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Survivin是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其结构、功能和分布有不同的特点.Survivin在黑素瘤病人的诊断、基因治疗及预后各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作为特殊的肿瘤抗原,有可能为黑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曹永倩;王法刚;王一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F-κB与皮肤病

    NF-κB是核转录因子中重要的蛋白家族,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特定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其转录和表达,NF-κB可以调控多种促炎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的多种信号转导.

    作者:卢静静;刘贞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甲紫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甲紫溶液短时间作用于白念珠菌可降低菌株磷脂酶、蛋白酶活性和芽管生成率,从而降低白念珠菌毒力和致病性.

    作者:苏英;李春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特发性发疹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特发性发疹性斑状色素沉着症(idiopathic eruptive macular pigmentation,IEMP)由Degos于1978年首次命名,1是一种以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对称性色素沉着斑为特征少见的色素异常性皮肤病.自Sanz de Galdeano等2于1996年建立了此疾病的诊断标准后,近年来陆续有关于该病的报道.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特点以及治疗等方面对其加以综述.

    作者:刘琬;常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上皮样肉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臂出现一皮下结节,开始如花生米大小,后逐渐长大至鸽蛋大小(约3 cm×2cm),偶感轻度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不明),给予外用药、针灸、皮损内注射药物等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后皮下结节渐增多,融合为大斑块,并于1年前感觉左肩背部疼痛伴乏力,但未影响日常生活,鉴于既往治疗无效,未再就诊治疗.近2个月患者左上臂疼痛、乏力较前加重,且斑块周围出现新的皮下结节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局部无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许艳静;王玉坤;郭淑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为分析泌尿生殖道主要病原体: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淋球菌、念珠菌、滴虫等感染的流行趋势和特征,对我院皮肤科性病门诊近5年就诊患者的检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那爱华;庞晓文;江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性病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试结果分析

    为探究性病患者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本文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修订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 399题)对性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性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人格的差异,以便为防治性病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作者:茆青松;赵志明;潘龙;盛宏;徐亚斌;王建华;潘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维A酸治疗多发性跖疣

    临床资料 80例入组患者均为多发性跖疣,数个到数十个不等,严重者多个皮损融合成片状,病程3个月~1年,年龄20~50岁.排除标准:①对异维A酸过敏;

    作者:王葆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ORA生物共振治疗仪对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1例患者中荨麻疹92例,湿疹73例,接触性皮炎56例,男性105例,女性116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2月至30年,平均病程15个月;其中162例为传统治疗方法无效或停药短期复发者.所有病例均由临床医师确诊;在过敏原检测前停止应用抗组胺药物至少3天,停止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至少7天,治疗期间不应用抗组胺类药物.

    作者:易顺强;李奇俊;董玲;贾致爱;高胜旗;程翠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哌卡因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本研究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强;李九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