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眼睑结节型基底细胞癌4例

彭军;叶文静

关键词:咪喹莫特乳膏, 治疗过程, 眼睑基底细胞癌, 结节型, 门诊患者, 临床资料,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 上眼睑, 皮肤科, 诊断, 文献, 随访, 皮损, 年龄, 内眦, 泪囊, 复发
摘要:本组患者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眼睑结节型基底细胞癌,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而且通过2年的随访,患者皮损未见复发.临床资料眼睑基底细胞癌的诊断参照文献[1],4例患者为我院皮肤科2004~2005年门诊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51~73岁,平均64.6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4.8个月;2例位于内眦,接近泪囊处,1例位于外眦接近眼角处,1例位于上眼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南京市六合区29户麻风多发家庭发病情况分析

    我们于2007年1~3月,对南京市六合区自解放以来的57年间麻风患者家庭内的发病情况,逐例核对原始病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型别、确诊前病程、亲缘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郑瑞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术式矫正麻风性兔眼的效果观察

    颞肌移位,下睑板缩短内眦韧带悬吊固定术治疗麻风性免眼患者18例(25只眼)为1组和改良的外眦韧带悬吊固定术13例(15只眼)为2组作对照,记录,比较两种术式手术前后的睑裂,溢泪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兔眼术后6个月闭眼裂隙均<3 mm,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睑裂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组仍有泪点移位,溢泪,内眦角肿物,感染,泪器瘢痕化.2组术后仅6只眼发生泪点移位,但不影响功能.麻风性兔眼颞肌移位并下睑板缩短外眦韧带悬吊固定术疗效好,便捷,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特别是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胡建省;门发德;王彦华;丁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耳机引起外耳接触性皮炎的情况分析

    因为耳机与外耳道皮肤紧密接触,并有一定的摩擦,长期使用可以对一部分人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人产生外耳道及耳廓皮肤接触性皮炎.为了解耳机引起外耳接触性皮炎的情况,作者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的相关病例372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素英;张绪春;张成勤;李双;张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1例职业性光敏性皮炎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21~38岁,3例男性为某厂临时聘用清扫存放沥青仓库的工人,接触沥青4小时,中午下班时经日光照射后,面、颈、双耳、双手出现灼热,刺痛、发痒等,之后上述部位出现红斑,红色小丘疹,小水疱,密集成片,皮肤略肿胀,皮温高,双眼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8例女性患者中,3例患者为某保健食品厂包装工,包装含有无花果叶的保健茶,工作8小时经日晒后,3例均出现双手、上肢灼痛、瘙痒,红斑、水疱、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皮损境界清楚;另5例女性患者为制药厂工

    作者:杨志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宁波地区甲真菌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于2002年12月1日~2004年12月1日,对819例甲真菌病病例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819例患者1 032个靶甲真菌培养分离出真菌615株,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者分别占51.9%、41.6%和6.5%,且有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情况.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占40.2%,酵母中白念珠菌居首,占14.1%,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为主.甲真菌病致病菌中酵母及霉菌日益增多,故治疗应个体化,宜选用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

    作者:许素玲;林蕾;邵椒青;林秉奖;周琼艳;石磊;施天宁;钱大宁;陈广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巨大尖锐湿疣伴全T细胞降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已婚.因肛周菜花状新生物3个月,于2006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肛周出现少许新生物,约花生米大小,无自觉症状,当时未在意,此后新生物渐增大、增多,并影响生活,于2006年5月23日收入我院.皮肤科情况:肛门处见约5 cm×10 cm的菜花状、不规则新生物,暗红色,表面疣状增生,质软,基底宽,有少量渗液、污秽,无明显溃疡面,边界清楚,恶臭味.

    作者:姚岚;毕新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寻常型银屑病的皮肤CT特征初探

    皮肤CT是利用新一代反射模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对皮肤病变部位进行扫描成像的新型诊断技术.它是非侵入性的,可对皮肤结构进行实时、动态扫描成像,图像以明暗程度显示出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从而对皮肤疾病辅助诊断.

    作者:沈柱;陈凌;李承新;张选棉;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物共振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

    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体内进行脱敏治疗.结果:脱敏治疗的157例患者有效率73.9%、痊愈率44.6%.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显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作者:赵瑞云;徐明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扁平苔藓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丘疹鳞屑类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它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其免疫异常的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2型、HIV、阿米巴、慢性胆道感染等.

    作者:刘芳;傅雯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的实验方法与优化条件.方法: 应用ProteoExtract Albumin/IgG Removal Kit纯化血清蛋白,去除白蛋白和IgG,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IEF)为第一向、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的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 2-DE)和质谱分析评价血清蛋白纯化效果.同时对标本预处理、水化、等电聚焦、SDS PAGE等步骤进行了优化.结果: 采用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获得了重复性良好的图谱结果,2-DE图谱中分子量在20-55kDa以及pH在4-7区域之间的蛋白点分离效果较好.结论: 采用优化后的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能够进行寻常型银屑病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作者:刘占奎;谭升顺;于春水;樊靖华;白转丽;李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例Fabry病的临床表现及电镜观察

    Fabry病又名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属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性遗传性缺陷,因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导致鞘脂糖在组织中进行性沉积,引发多器官损害.本病男性多见,女性非常罕见.笔者诊治1例女性Fabry病,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电镜在Fabry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宋颖;柳曦光;李姝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麻风病中的免疫反应

    麻风病免疫反应的研究在近20年来有重要进展.本文仅就近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证据作一扼要介绍.

    作者:吴勤学;王洪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黑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恶性黑素瘤的表达

    目的: 探讨黑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以及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恶性黑素瘤石蜡标本以及32例色素痣石蜡标本检测MIA及MMP-9表达水平.结果: MIA在所有色素痣中表达阴性,而在原位黑素瘤、侵袭性黑素瘤、有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无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91.6%、94.1%、42.8%,MMP-9在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为71.1%,MIA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IA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MIA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恶性黑素瘤的有力靶点.

    作者:钱悦;梁少姗;陈思远;涂亚庭;冯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干扰电经穴位透药治疗面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疗效分析

    自2002年5月至2004年1月,我科运用干扰电、祛毒2号、穴位同步治疗面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10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翟学英;安桂霞;刘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白指甲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出生时双手指甲全白至今未愈,于2007年8月15日来诊.患者出生时,指、趾甲全部白色,7岁时因外伤右手第二指行拔甲术,18岁时趾甲恢复正常颜色.

    作者:马伟元;陶书杰;王晓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量饮用非常可乐致瑞尔黑变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眼眶及颞部皮肤发黑1个月,于2006年7月12日到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眶皮肤淡紫色,半月后逐渐增多波及额部及两侧颞部,皮损呈淡褐色,1个月后皮损呈紫褐色,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邬松涛;黄贵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L-23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IL-23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人表皮组、银屑病皮损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中角质形成细胞,给予混合刺激物处理.用RT-PCR方法比较培养的上述各组角质形成细胞在刺激后IL-23 p19亚单位的mRNA水平,并用ELISA方法检测刺激前后培养液上清中的IL-23 p19浓度.结果: 刺激前,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刺激后,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 p19 mRNA和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结论: IL-23在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刺激前后的表达均增加,IL-23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贺勤;涂亚庭;熊瑛;王京;陈锦辉;徐娟;刘源;陈加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先天性巨大色素痣1例

    神经纤维瘤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30001,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瘤、咖啡斑,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吕新翔;乌日娜;罗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ivatte皮肤异色病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面颈部褐色斑8年,加重3年,于2007年4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下颌部瘙痒,半年后局部出现淡褐色斑,后缓慢增多,并波及颈部皮肤,无任何自觉症状,故未予诊治.近3年来,褐色斑迅速增多加深并呈网状,同时额、双颞侧、眼周及口周皮肤亦出现类似皮损.

    作者:张翠;孙万峰;康晓芳;李久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左手拇指出现突起性增生物2年,压痛6个月,于2007年1月8日就诊我科门诊.2年前患者左手拇指无明显诱因出现芝麻大白色丘疹,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大至豌豆大,高出皮面.挤压时,轻度疼痛.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作者:王松;陈柳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