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时;Joel Mason;施尧;胡运彪;李蓉蓉;汪敏;周怡和;金冠球;谢宇野;邬桂泉;夏德凰;钱珍华;宋海连;屠伯强;张丽冬;Robert Russell;萧树东
病例:患者,女,63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血压高达21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服降压药后血压稳定;有房颤史4年余,伴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史10余年,长期服用维持量甲状腺素和皮质激素.近10天患者因头晕、恶心、胸闷、腹胀,伴胃纳减退、乏力、双下肢乏力而入院,无呕吐、腹泻、少尿等.查体:体温36.8℃,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95 mm Hg.神清,满月脸,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律齐,双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肠鸣音存在,腹围102.5 cm,双下肢Ⅱ度浮肿.
作者:周虹;王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电子小肠镜的种类和检查方法一、电子小肠镜的种类临床上常用的电子小肠镜主要有三种类型:推进型、探条型和肠带诱导型.
作者:钟捷;吴云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又称无线内镜(wireless endoscope)是以色列开发研究的一种医用照相机,近美国已正式批准其作为医疗器械使用.
作者:陆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是人类胃十二指肠损害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在胃肠疾病者中具有普遍性,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及淋巴瘤等疾病有关,被认为是第一类致癌因子.而NSAIDs是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的处方药之一,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引起胃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等损害.由于两者在胃粘膜损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引起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关于两者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报道也很多,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现将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骆智琴;吴叔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小肠出血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小肠出血是隐性消化道出血(OGIB)的主要原因,有时经仔细检查也常难找到出血原因.随着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OGIB中27%为小肠疾病所致,其中常见病因为动、静脉畸形(AVM)和小肠肿瘤.
作者:张德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于1996年4月~2000年12月对9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开展有关的检查研究,以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疾病、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蒋军;冯林;冯多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几年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医学期刊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期刊的数量稳中有升,而且期刊的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作为医学期刊的编辑人员,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国整个学术界对期刊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广大作者和读者对期刊关心程度的大为提高,不仅成为鞭策我们办好期刊的动力,而且也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是我国科技界的愿望,也是我们与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共同追求.在当前大好的形式下,笔者认为我国医学期刊在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故在此提出,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一、动脉造影虽然是创伤性检查,但其有以下优点:1.胃肠道内积血不影响检查结果,无需肠道准备,且在造影时出血量越大,其阳性率越高.
作者:陆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定量检测奥曲肽(SMS)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GFRMcAb)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SMS和EGFRMcAb与胃癌细胞共同孵育,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MS 5×10-5 和EGFRMcAb 1:100与胃癌细胞共同孵育72h,胃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6%和7.49%,与对照组(1.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诱导细胞凋亡是胃肠肽类激素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陈穗;范平;齐凤;尹格平;李定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小肠出血的检查方法很多,由于出血方式的不同,选择的方法也各异.一、隐血出血1.内镜检查:为无内镜检查禁忌症者首选,排除上消化道和结肠出血.推测小肠出血时,可采用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十二指肠远侧段及空肠近侧段(屈氏韧带下60cm)的出血病变.阳性率为13%~46%.另一种小肠镜称探针式(探条式),随肠蠕动推进,6~8 h到达回盲部,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为26%~50%,因检查所需时间长、设备昂贵、患者有一定痛苦,临床应用较少.
作者:钱珍华;刘恒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铋剂抗菌三联用药与抗氧化剂茶多酚在治疗螺杆菌感染动物中的作用.方法:自然感染鼬鼠螺杆菌(Hm)的雪貂给予交替服用三联药物(铋剂、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及抗氧化剂茶多酚,然后分别进行螺杆菌培养、尿素酶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服用三联药物之雪貂Hm检测呈阴性,胃粘膜以中度炎症为主,且副作用大;而预服茶多酚之雪貂Hm检测呈阳性,再服用三联药物后转阴,胃粘膜炎症减轻,消化功能改善,副作用亦减少.结论:铋剂三联药物能近期根除Hm感染;抗氧化剂茶多酚虽无抗Hm活性,但能减轻胃粘膜炎症,减少副作用,提高总体疗效.
作者:卞育海;陈晓宇;李蓉蓉;陈治平;萧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首先应排除上消化道出血性病变.对下消化道出血,关键在于定位诊断,了解其出血的真正部位比了解出血原因更为重要.在病情稳定期间,应积极检查,明确诊断.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不能确诊,需依靠剖腹探查才能确诊.但必须掌握剖腹探查的指征:①反复黑便、便血伴贫血,除外上消化道出血且原因未明者;②持续下消化道出血;③反复出血,且量大,危及生命者;④伴有急腹症者,如反复肠梗阻、伴损伤所致小肠出血等.
作者:蔡端;唐一帆;项建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病例:患儿,男,阴道分娩(分娩时脐绕颈,Apgar评分为6~8分).出生后第1天出现呕血、黑便,在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出生后第3天呕血停止,第6天黑便消失,出现腹部膨隆,且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70次/min;呼吸:30次/min.腹部明显膨胀,腹肌紧张,肝、脾触诊不满意,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
作者:段亚辉;王连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肠出血定位在临床上有多种诊断方法,首选的方法是内窥镜检查,其具有直视的优点,根据出血部位的病变性质,还可立即进行止血治疗;其次为X线胃肠造影,这是一种非直接诊断,可发现肠内病变,然后推断其出血部位;DSA也是一优良的方法,但主要是诊断血管性原因引起的出血;核素出血定位诊断是一种直接的、非创伤性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对于间歇性出血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以上诸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核医学方法大的缺点是不能提示正确的出血解剖部位.
作者:朱瑞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含自杀基因(HSV-TK)的痘苗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MJ601,为进一步实施胃癌的基因治疗作必要准备.方法:利用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质粒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等多种基因工程技术将胶纯化回收的HSV-TK与pMJ601进行连接、转化及鉴定.结果:克隆在X-pPNT质粒上的HSV-TK DNA 成功地被克隆到经BamH Ⅰ-HindⅢ双酶切的pMJ601载体上.结论:重组HSV-TK痘苗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MJ601的构建,为胃癌自杀基因的基因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郜恒骏;朱红音;顾伟齐;楼几屹;卫平;萧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2基因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10%NaCl混合液加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胃粘膜癌变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β-榄香烯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及端粒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粘膜bcl-2基因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在大鼠胃粘膜癌变的发展过程中,bc1-2基因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递增趋势,且两者具高度相关性.结论:下调bcl-2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是β-榄香烯重要抗癌机制之一.
作者:林庚金;范钰;钱立平;许祖德;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3/4左右,粘膜面积的90%以上,但其出血仅占胃肠道出血的3%~5%.除大量出血外,小肠出血常难于诊断.小肠长4~6 m,肠襻间相互重叠、蠕动和收缩使肠段在腹腔内的部位可以变化不定,且小肠出血常是慢性或间歇性的,所有这些都给其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
作者:陆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叶酸和β-胡萝卜素对胃癌及其他胃肠道癌发生的干预作用.方法:在上海10所医院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21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4组:①叶酸组,20 mg/日,每月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1 mg,次年减为每周眼药2日,3月肌肉注射1次;②天然β-胡萝卜素组,30mg/日,次年减为每周服2日,共1年;③合成β-胡萝卜素组,用法同天然组;④安慰剂对照组.每1~3年胃镜及活检,随访6~7年(1994~2001年).结果:叶酸组未发生胃肠肿瘤,天然及合成组各发现胃癌1例,对照组发生胃癌3例,结肠癌及食管癌各1例.以胃癌发生为终点,各干预组单独与对照组相比,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但合并干预组已接近显著(P=0.06);以胃肠道癌为终点,叶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6),β-胡萝卜素组趋向显著(P=0.07~0.08),合并干预组非常显著(P=0.004),胃肠道癌风险明显降低[比数比(OR)为0.12,95%可信区间(CI)为0.03~0.51].叶酸组胃粘膜炎症和萎缩逆转稳定(P=0.04),肠化逆转接近显著(P=0.06).异型增生于12个月时显著逆转(P=0.017).随访中β-胡萝卜素组2例皮肤黄染,但不影响眼药,叶酸组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提示叶酸对胃肠道癌的发生有干预作用,β-胡萝卜素有类似趋势.叶酸可治疗萎缩性胃炎,改善胃粘膜病理.
作者:朱舜时;Joel Mason;施尧;胡运彪;李蓉蓉;汪敏;周怡和;金冠球;谢宇野;邬桂泉;夏德凰;钱珍华;宋海连;屠伯强;张丽冬;Robert Russell;萧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