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火把花根片和刻免胶囊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分析

林克

关键词:火把花根片, 胶囊, 治疗方法,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 现报道如下, 皮肤科门诊, 中药研究, 制药厂, 生产, 口服治疗, 不良反应, 重庆市, 常见病, 香港, 外用, 疗效, 联邦, 病例
摘要: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已成为皮肤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外用糖皮质激素所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剧增1.为了探索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于2002年1月~2004年2月采用火把花根片(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生产)合用刻免胶囊(香港联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48例,取得确切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术后并发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因全身水疱伴瘙痒20天,加重2天,于2004年4月4日收住本科.患者20天前发现臀部出现绿豆大小散在分布的紧张性小水疱,伴瘙痒.搔抓后水疱破裂结痂.数日后在原发部位又出现新发水疱,并逐渐增大增多.水疱扩展至头皮、颈项、躯干和四肢.

    作者:刘盛秀;杨春俊;杨森;林达;胡晓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儿童花斑癣51例临床分析

    花斑癣好发于成年人的胸、背、腋下等部位,儿童少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51例儿童花斑癣,主要发生在面、颈部.曾在外院误诊为白癜风、白色糠疹,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亚莹;曹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频电治疗仪治疗汗管瘤48例疗效观察

    2003年4月~2004年9月我们采用高频电治疗仪(上海无线电四厂产)治疗汗管瘤4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红霉素滴眼液所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由滴眼液所致药疹的报道在国内外均少见,我科收治1例由红霉素滴眼液所致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翔;田立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86例临床分析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近年来,本病有上升趋势.我科于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诊治接触性皮炎患者186例,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我们就本病的病因及防治等方面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宇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脂蛋白血症Ⅴ型发疹性黄瘤病1例

    患者,男,44岁,农民.2年前无明显诱因手背、肘关节、膝关节出现橘黄色丘疹,逐渐增多,扩展至躯干、四肢,无自觉症状,遂来我院就诊.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未见角膜环,眼底正常.皮肤科情况:背部、四肢伸侧散在分布米粒至黄豆大小黄色坚实丘疹和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质韧,推之不移动.双足背、手背、肘关节、膝关节部位皮疹尤多,部分皮疹融合成斑块,或簇集呈花瓣样排列(图1).

    作者:杨斌;王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其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S法检测血浆PAF水平,采用硫化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并以MDA含量代表血浆LPO水平.结果:SLE组血浆PAF水平(270.69±42.68)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85±32.61)ng/mL(P<0.05),活动期组(288.90±34.17)ng/mL高于非活动期组(225.17±23.73)ng/mL(P<0.05);有肾损害组血浆PAF水平(300.13±27.91)ng/mL高于无肾损害组(238.30±31.01)ng/mL(P<0.05).血浆PAF水平与血浆LPO水平呈正相关(r=0.700,P<0.01),与疾病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r=0.730,P<0.01),与血沉(ESR)亦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PAF水平升高,PAF与血浆LPO水平、SLE活动性相关,也与SLE肾损害有关,PAF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

    作者:徐祖森;蔡华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几种常见暗色致病真菌的耐热实验

    观察并记录经37℃、45℃、55℃处理10、30、60min后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皮炎外瓶霉、甄氏外瓶霉、假阿利什菌、链格孢和孢子丝菌在沙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所以受试菌种的菌悬液经37℃、45℃不同时间处理后再培养的生长情况未受影响;在55℃处理后除皮炎外瓶霉、链格孢外其余菌种在55℃不同时间处理后生长均受不同的程度影响.可通过耐热试验来鉴别皮炎外瓶霉与甄氏外瓶霉;局部温热引起的局部血循环加速,血管扩张,局部细胞因子释放、各种效应细胞等可能也参与了对着色真菌及其它几种常见深部致病真菌的杀灭过程.

    作者:柴宝;刘军;吕桂霞;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胡萝卜素血症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手掌足跖皮肤黄染1个月,于2004年3月28日就诊我院门诊皮肤科.患者自幼喜吃桔子,近1~2月贪食柑桔尤甚,每日能食柑桔15~20个(大约5斤),30多天共食柑桔150~180斤,并发现双手掌、足趾皮肤黄染1个月.无纳呆、乏力、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症状.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急慢性肝炎、胆道病史,近无服阿的平等用药史.

    作者:方华;陈进木;王代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合并硬皮病1例

    患者,女,34岁,已婚,家庭主妇.面部萎缩4年余伴脱眉、兔眼2年余.4年前开始左侧下颌角皮肤红斑硬化、逐渐发展至额部呈刀砍状萎缩,2年前出现进行性面部肌肉萎缩,躯干部、上肢散在性色素脱失斑,眉毛脱落,眼闭合不全,头顶脱发4年余,经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明确,用药均未见好转,病情加重,曾在皮肤科门诊以疑似麻风转入我皮防所就诊.

    作者:祖庆;臧剑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4例二期梅毒患者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2004年8~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性病患者的HIV抗体初筛试验中(方法为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发现了4例患者的血清HIV抗体呈阳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呈阴性,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将血清送山东省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4例患者的HIV抗体血清学的试验结果见表1.

    作者:周迎;李伟;袁昊;杨延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比对照组0.79%±0.25%明显增高(P<0.01),CD11c+DC百分率为2.94%±1.48%,与对照组的2.36%±0.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者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AD患者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

    作者:林立航;钱起丰;张明霞;吴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12例生殖器疱疹复发诱因和前驱症状分析

    目的:研究GH复发的诱因以及发作前的前驱症状,以便掌握GH的发作规律,更好地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对确诊的GH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做好患者GH复发的诱因和发作前驱表现的记录.结果:共112例复发性GH患者,22.3%GH患者在复发前无明显诱因;18.7%复发与频繁的性接触有关;16.1%与劳累过度有关;13.4%与进食刺激性食物有关;26%在上述因素存在时均容易复发;1%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时可引起GH发作.45%的患者在复发前无明显不适;26.8%发作前感到外阴部瘙痒、疼痛;9.8%下肢酸痛;8%有生殖器皮肤针刺感;有5.4%有局部灼热感和腰部胀痛.结论:在复发性GH患者中,22.3%复发前无任何诱因,频繁的性接触、劳累过度、刺激性食物是部分GH复发的诱因;45%GH患者复发前无任何不适.关注GH患者复发的前驱表现以及伴随的早期排毒现象对预防GH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兴东;林霭;戴向农;朱慧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临床常见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 M27-A2)测定从临床血液、痰液、阴道分泌物和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常见念珠菌158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低抑菌浓度(MIC).158株受试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在82.8%~100%之间,耐药率在0%~17.2%;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为74.8%~100%,耐药率在0%~26.2%.临床常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5%和9.7%.热带念珠菌耐药率分别为4.2%和7.5%,未检到耐氟康唑、伊曲康唑的副秃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率低(82.8%),耐药率达27.2%,除9.3%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外,其余受试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所有受试菌对氟胞嘧啶均敏感.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

    作者:田防震;郭长青;王开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麻风畸残程度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麻风病畸残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自现场调查登记完整的辽宁省麻风畸残病历,根据畸残程度计算算数指数(ADI)和加权指数(WDI),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种指数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所选入的麻风畸残影响因素是一致的,为年龄、麻风反应、麻风型别、生活水平.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ADI=0.439+0.829(年龄)+0.260(麻风反应)+0.200(麻风型别)-0.001(生活水平);WDI=0.781+1.497(年龄)+0.518(麻风反应)+0.421(麻风型别)-0.031(生活水平).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和0.572.结论:年龄、麻风反应、麻风型别、生活水平为影响麻风畸残程度的显著性因素,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有效控制麻风反应、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经济状况是减轻麻风病人畸残的有效措施.

    作者:吕成志;史月君;宋顺鹏;李晓枫;吕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青岛市出国劳工AIDS相关知识培训效果分析

    出国劳工是艾滋病(AIDS)高危人群,青岛市发现的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即为出国劳工,2000年以前本市所检出的HIV感染者多为归国出国劳工.因此,做好该人群的AIDS相关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对于预防本地AIDS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自1999年以来相继对4000余名出国劳工进行出国前的AIDS相关知识培训,并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培训后的效果作出分析评价.

    作者:法仆;薛海燕;吴绍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壬二酸乳膏治疗84例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3年9月~2004年8月应用20%的壬二酸乳膏(商品名斗豆,浙江康恩贝集团养颜堂制药公司生产)治疗84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季禾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PTEN和Survivin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抑癌蛋白PTEN和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人皮肤中PTEN、Survivin的表达和分布.结果:40例鳞状细胞癌标本中,PTEN表达下调(P<0.001),分化越差下调越明显(P<0.001).Survivin表达增高(P<0.001).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PTEN异常低表达和Survivin异常高表达可能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有关,PTEN表达异常的程度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滕蔚;史同新;曲才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放射性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测定30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为3654±459结合位点/细胞,与正常对照组(4 839±575结合位点/细胞)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CD8+T细胞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参与了SLE的发病.

    作者:李久宏;李萍;李波;刘继峰;翟宁;宋方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爱维治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初步观察

    爱维治是小牛血清中提取的去蛋白血液透析物,我科于2000年2月~2003年3月用爱维治针剂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毅;蔡剑峰;李秉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