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于秉伦;王瑞清;王竹峰

关键词:泛昔洛韦, 阿昔洛韦, 口服治疗, 带状疱疹,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组, 应用, 年龄, 病人
摘要:我们于1999年12月~2000年8月应用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疹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共治疗带状疱疹病人84例,分为两组.泛昔洛韦组(治疗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32.3岁.病程1~9天,平均3.4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红斑狼疮1例

    新生儿红斑狼疮(NLE)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疾病,现将所见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女,40天.因低热面颊部蝶型红斑1月就疹.患儿生后数日面颊部即出现片状皮损,光照后皮损颜色加深,曾按湿疹治疗,皮损可消退,但近日面积有扩大趋势,且在足底出现其它皮损,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蔡秀玲;高桂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家同代四人患麻风病调查报告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长、疗程长等特点,一般认为长期密切地接触是麻风传染的主要径,我市在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发现一家庭同代4人同患麻风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武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粘质沙雷氏菌菌苗治疗银屑病

    我们用免疫增强剂粘质沙雷氏菌菌苗(S31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2例,并用胸腺肽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家玉;赵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人同患3种人乳头瘤病毒性皮肤病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已婚未孕.1年前右前臂始长扁平丘疹,半年前左上眼睑见刺状丘疹,2个月前外阴部见疣状丘疹,逐渐增大,伴轻度瘙痒就诊.患者否认冶游史,其配偶有尖锐湿疣病史.

    作者:陈国;谢国木;吕慎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Reiter病误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1例报告

    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的Reiter病极易误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吕慎修;李学敬;谢国木;王新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卡介苗素联合激光治疗尖锐湿疣39例

    我们于1999年5月~2000年1月用卡介苗素(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3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潘恕;潘晓峰;苏建国;周金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77例临床分析

    随着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滥用或误用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而引起的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作者将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集的77例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进行了分析.

    作者:欧阳世华;成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性病门诊366例女性下生殖道STD病原体分析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女性下生殖道STD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利用淋球菌(NG)培养、支原体(Uu、Mh)培养、沙眼衣原体(CT)培养、白色念珠菌(以下简称白念)培养、阴道毛滴虫(以下简称滴虫)镜检等方法,于1996年4月~2000年4月对366例性病门诊女性下生殖道STD病原检查.结果:366例女性下生殖道感染STD病原体303例,感染率为82.79%.其中Uu感染率为65.57%,Mh为27.87%,CT为19.67%,白念为21.31%,滴虫为4.10%,NG为1.64%.结论:性病门诊女性下生殖道感染STD病原有多种,以Uu为多见,其次是Mh,再次为CT及白念,NG感染率较低.STD病原体混合感染较严重.`

    作者:李伟;覃善列;唐桂林;梁月金;赵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甲酸口服加外用治疗扁平疣63例观察

    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病.我所自1999年9月~2000年7月,用维甲酸口服加外用治疗63例扁平疣,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皮肤病防治所,224100

    作者:顾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NCCLS)M38-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本试验共包括5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1株,絮状表皮癣菌3株,包括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P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M38-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0.28±0.54 μg/ml,特比萘芬0.0032±0.00 μg/ml,益康唑0.3±1.14 μg/ml,咪康唑0.31±0.17μg/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结论:M38-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作者:佟盼琢;李若瑜;万哲;王端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甘草甜素治疗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

    我院于1999年2月~2000年12月应用甘草甜素治疗带状疱疹共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门诊病历.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范围18~76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范围18~72岁.

    作者:王曰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侧表皮痣1例

    患者,男,22岁.自幼年开始右胸部、下腹部及右肩部出现点状浅褐色斑,以后逐渐增多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右上肢的皮疹由肩部向下蔓延至手掌.初发损害为淡红色或红褐色斑疹、斑丘疹;陈旧皮疹高出皮面且缓慢增大或融合成片,有时瘙痒剧烈.

    作者:蔡润学;冯秀乾;孔令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UVA和心理疗法治疗银屑病

    自1998年7月至今我们采取心理和UVA综合方法治疗银屑病186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观察186例病人均来自门诊,男102例,女84例;年龄小17岁,大68岁,平均42.6岁;病程长21年,短15天,平均38天;进行期18例,静止期168例.

    作者:孙莉;尹晓慧;许金萍;魏爱华;卞金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天性梅毒3例报告

    近年来,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国内屡有报道.现将我科诊断为先天性梅毒3例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例1,女,1个月,足月顺产,出生时即发现有胆道闭锁症,全身皮肤黄染,小便深黄色,大便黄色或陶土样.

    作者:杜晓红;郑利雄;童秋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并发症分析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诱因和并发症复杂,为此我们探讨了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院360例患者的诱因和各种并发症,报道如下.

    作者:徐刚;鄢素华;黄玉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81例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是多种原因引起以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老年性良性表皮内肿瘤.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受刺激或感染后表面可结痂或出血,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极少发生恶变.本病病理上有某些特征及变异.

    作者:罗模桂;吴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3例儿童淋病分析

    笔者从1998年2月~1999年4月共诊治儿童淋病16例,现将完整资料13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3例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女11例,男2例,年龄3个月~1岁4例,1~6岁5例,6~10岁4例.10例患儿父母均有淋病感染史,并在本院治病.

    作者:王晓英;汪光玉;龙青文;何存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舌部硬下疳2例

    例1,男,60岁,因舌部中央发白20余天,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20余天前感咽部肿痛,舌部中央发白,给予利君沙抗炎治疗后咽痛消失,但舌部白斑未消退,继用抗炎治疗无效.局部无明显自觉症状,无发热、关节痛等不适.

    作者:魏欣净;施岩;王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InstantCHEKTM-HIV1+2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性能的初步评价

    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蛋白印迹法、PA法、ELISA法等.其中蛋白印迹法,虽然准确,特异性强,但操作过于复杂,并不适用于初筛实验室使用.PA法、ELISA法虽可用于初筛检测,但检测所需时间较长,而且ELISA法还需使用酶标仪等仪器.

    作者:周世航;张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肤性病学奠基人之一李洪迥教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