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地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彭劼;侯金林;郭亚兵;冯筱榕;陈金军;刘定立;朱幼芙;姜荣龙;陈永鹏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肺炎, 传染性
摘要:目的探讨当前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若干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广州南方医院收治的85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SARS患者的年龄在4~87岁,平均(38.2±16.7)岁,男41例,女44例.该病的潜伏期为2~16 d,平均为(7.4±3.8)d;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97.6%)、咳嗽(81.2%)、乏力(74.1%)、头痛(63.5%)、肌肉酸痛(41.2%);热程多为4~12 d(81.9%),平均热程为(7.8±3.5)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82.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7.1%);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4.7%),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57.6%),乳酸脱氢酶升高(49 4%),肌酸磷酸激酶升高(20%);肺部X线摄片主要表现为片状或斑片状炎症渗出(85.9%),少数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改变(14.1%);炎症多位于双侧下肺/中下肺(51.8%),其次为单侧下肺/中下肺(36.5%);发病至肺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为(20.3±8.4)d,热退后至肺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为(13.1±6.9)d;经验性治疗为:病毒唑、对症支持治疗及应用广谱抗生素.结论SARS具有传染性,发热、咳嗽、胸片示肺部炎症表现及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是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拟态弧菌肠炎11例

    拟态弧菌隶属于弧菌属,在沿海地区的海水、淡水及海产品中分布比较广泛,其毒素的致病力较强,但临床病例报道较少,我们在2000年8月至2000年10月期间肠道门诊535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拟态弧菌感染1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辉;王靖;张斌;朱冠山;许育;万谟彬;沈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当前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若干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广州南方医院收治的85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SARS患者的年龄在4~87岁,平均(38.2±16.7)岁,男41例,女44例.该病的潜伏期为2~16 d,平均为(7.4±3.8)d;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97.6%)、咳嗽(81.2%)、乏力(74.1%)、头痛(63.5%)、肌肉酸痛(41.2%);热程多为4~12 d(81.9%),平均热程为(7.8±3.5)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82.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7.1%);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4.7%),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57.6%),乳酸脱氢酶升高(49 4%),肌酸磷酸激酶升高(20%);肺部X线摄片主要表现为片状或斑片状炎症渗出(85.9%),少数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改变(14.1%);炎症多位于双侧下肺/中下肺(51.8%),其次为单侧下肺/中下肺(36.5%);发病至肺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为(20.3±8.4)d,热退后至肺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的平均时间为(13.1±6.9)d;经验性治疗为:病毒唑、对症支持治疗及应用广谱抗生素.结论SARS具有传染性,发热、咳嗽、胸片示肺部炎症表现及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是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作者:彭劼;侯金林;郭亚兵;冯筱榕;陈金军;刘定立;朱幼芙;姜荣龙;陈永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合肥市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类型分布

    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单环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不断增加[1,2],其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作者:李家斌;李旭;苏菲;江晓平;余鑫之;马亦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nor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率由1987年的1.9%上升至1995年的35%[1].其中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FQNS耐药相当普遍,其机制源于norA基因转录增加,使NorA蛋白表达增加终使药物自菌体内泵出增加.

    作者:钟利;冯萍;范昕建;吕晓菊;夏培元;雷秉钧;俞汝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目的表达具有野生起点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并研究其聚合活性,分析其是否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方法构建截短的具有野生起点的HCV RdRp表达质粒,观察不同诱导温度对表达产物可溶性的影响.以多聚腺苷为模板,分别观察在寡聚脱氧胸苷和寡聚尿苷引导下RNA的合成.以互补引物模板评价所表达的HCV RdRp的逆转录酶活性.结果在16℃诱导温度条件下获得截短具有野生起点的HCV RdRp的可溶性表达.在聚合反应体系中同时具有引物与模板时,获得RNA链的合成,多聚核苷为引物的聚合效率明显高于以多聚脱氧核苷为引物的聚合效率.在表达的HCV RdRp指导下,脱氧核苷掺入到互补引物模板体系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10聚的互补引物/模板延伸为13聚的产物,但不能延长至14聚.结论获得可溶性的HCV RdRp表达,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及有限的逆转录酶活性.其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有一定的引物依赖性.

    作者:魏来;秦兆习;哈明昊;陈红松;丛旭;费然;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艾滋病八例

    艾滋病于1981年发现至今,已迅速蔓延世界各地.发病人数迅速上升,我国亦逐年增加.现报告我院1995~1998年间收治资料完整的8例艾滋病.

    作者:孙乐栋;周再高;曾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血清总胆汁酸(TBA)是反映肝实质损害较敏感的指标[1,2].但大多局限于与常规肝功能如胆红素(TBil)、转氨酶等指标比较其敏感性,为从组织学角度评价TBA对慢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我们对102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了肝组织活检及测定血清TBA,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柱石;陈祝英;谢崇嘉;甘楚林;莫穆隆;伍桂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患者,男,42岁.因畏寒发热头痛4 d少尿2 d入院.入院时尿量400ml/d.体检:体温38.5℃,脉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0/75 mm Hg.睑结膜、球结膜充血水肿,咽红,上软腭有数个出血点.

    作者:徐璐;陈明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验证磷酸奥司他韦在自然获得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95例患者随机接受磷酸奥司他韦75 mg或安慰剂治疗.结果证实流感患者(即ITTI总体)60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ITTI总体治疗组疾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74.5 h(95%可信区间为57.0~104.3 h),对照组疾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9.0 h(95%可信区间为90.4~138.8 h),两组疾病缓解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3 5).ITTI总体治疗组症状总分下降值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1 515.2,高于对照组的1 233.8,但无统计学意义(P=0.127 6).共91例可进行安全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结论磷酸奥司他韦在流感发病后早期使用,可以明显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而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作者:王孟昭;孙武装;王亚梅;李龙芸;蔡伯蔷;朱华栋;于学忠;朱元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NO、TNF-α及肝组织中诱导型NO合成酶的表达

    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夹心免疫法对2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mRNA)表达的情况和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岩;仇玉民;王菊英;王巧银;丁向春;刘娅;孙花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宫内感染HBV免疫失败儿童Th1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转录研究

    目的探讨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转录变化对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免疫失败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免疫有效儿童及25例正常免疫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和细菌脂多糖)、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无刺激物时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IFN-γ mRNA自发表达在免疫失败组增高(95%可信限免疫失败组1665~3089,对照组763~1609,P=0.008).与自发表达比较,在HBsAg刺激时,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均表现为转录增加,但免疫失败组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小剂量HBsAg刺激增加值95%可信限对照组899~1703,免疫失败组170~854,P=0.004).IL-4 mRNA自发转录和丝裂原刺激时转录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大剂量HBsAg刺激时对照组表现为转录增加(增加值95%可信限213~861,P=0.011),而免疫失败组无显著增加.丝裂原刺激时IFN-γ mRNA转录水平和大剂量HBsAg刺激时IFN-γ mRNA/IL-4 mRNA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宫内感染HBV免疫失败儿童存在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反应低下,Th1型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反应增强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作者:王建设;朱启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戊型肝炎病毒ORF2重组蛋白的克隆表达及初步应用

    目的研制戊型肝炎病毒重组抗原诊断试剂.方法用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4T-3,表达戊型肝炎病毒第二开放读码框架(ORF2)近3′端492 bp片段.结果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pGEX-4T-3-HEV)构建成功.重组体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在46×103处见一蛋白条带.该蛋白经Western blot分析,能与1:100抗-HEV阳性血清起特异性反应;应用于ELISA诊断,与Genelabs公司重组抗原抗-HEV ELISA试剂盒比较,一致率为96.9%.结论该克隆表达产物可用于制备戊型肝炎重组抗原诊断试剂.

    作者:阮冰;王淑颖;陈勇;庄辉;马亦林;干梦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肝细胞凋亡Fas、FasL、Bax、Bcl-2、Bcl-XL、Bcl-2α等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时肝细胞凋亡蛋白Fas、FasL、Bax、Bcl-2、Bcl-XL、Bcl-2α等的表达与线粒体的改变.方法慢性肝炎72例、肝炎后肝硬化29例,以上患者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促凋亡蛋白Fas、FasL、Bax和抑凋亡蛋白Bcl-2、Bcl-XL、Bcl-2α等的表达,并对其中15例肝组织着重观察了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促凋亡蛋白与抑凋亡蛋白相比,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前者高达94.4%,明显高于后者的高值61.1%,两组Fas、FasL的表达程度以(+)、(++)为主,未见差别;但慢性肝炎组Bax(+++)表达多达16例(22.2%)、肝硬化组未见(+++)表达者.提示慢性肝炎组有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而肝硬化组的凋亡相对不活跃.凋亡肝细胞的线粒体普遍存在明显的改变,包括线粒体嵴的扩张,外膜破裂、基质外漏等.结论慢性肝炎时肝细胞的凋亡激活途径很可能偏重以线粒体途径为主,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陈乃玲;白玲;邓涛;张昶;陈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32例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本病在HIV感染的急性期和无症状期,一般无合并症,当进入AIDS期则开始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肺结核是常见合并症之一.

    作者:邱乾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鼠型斑疹伤寒342例

    1985年4月~2000年9月,我院收治鼠型斑疹伤寒342例,我们通过病历分析,探讨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病临床诊治情况.

    作者:聂昭华;张敏;祝扬;赵源;宋捷;孙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乙型肝炎病毒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α(IFNα),以拉米夫定、阿地福韦、恩替卡韦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和以胸腺素α1为代表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是目前临床上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主要药物.

    作者:成军;李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临床上可出现血糖升高,以往曾有HFRS合并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报道,但对于单纯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目前缺乏探讨.

    作者:于淑丽;王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内脏型黑热病并发脑炎一例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头痛头昏2年,多饮多尿半年,加重1个月于2000年6月29日入院.入院前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增高,血压增高(高达180/110 mm Hg).其后不规则使用降压药物,症状有所缓解.

    作者:江丽华;潘群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相关病原学研究进展

    自2002年11月开始,首先在广东省局部地区出现了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少痰,X线表现以肺部渗出性炎症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

    作者:孔晓飞;张东华;陆志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状态与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关系

    HBV前C区常见的基因变异是第1896位核苷酸G→A突变,使第28位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导致HBeAg合成终止.

    作者:朱传武;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李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