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高血压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

刘徽

关键词:高血压, 治疗, 数据收集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基层高血压的治疗情况,加强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作者对县城及周边医院(卫生院)、个体诊所(卫生室)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面做了以下调查与分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1 概述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已达4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约300万人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1万余名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植入起搏器的种类由原来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而逐渐向生理性起搏过度,尤其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生理性起搏已接近半数.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完善,新型起搏器不断问世,使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基本达到治愈的目标.心脏起搏已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衰竭,扩展到治疗心电紊乱、心力衰竭和非心电性心脏病等领域,对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起搏器的储存功能和分析诊断功能的完善,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心脏电生理的研究起到重要影响.

    作者:李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症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经导管碎栓和除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急性PTE的早期,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但PTE发病后,如果患者伴发心脏骤停、休克、广泛型致死性肺栓塞或存在明确的溶栓禁忌证,则静脉溶栓难以奏效或溶栓禁忌.通常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大面积PTE患者亦不适于开胸手术治疗,因而人们致力于探索研究介于内科药物溶栓和手术治疗之间的导管介入治疗方法.1971年,Greenfield首次运用静脉切开导管介入技术治疗PTE.近年来,随着介入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PTE的介入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肺血栓栓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张珺辉;赵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脓毒症血清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确诊的30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与28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血清中CRP和心肌酶的含量.结果 (1)脓毒症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CRP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酶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脓毒症组患儿治疗前后CRP、心肌酶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小儿脓毒症时CRP检测可作为诊断的辅助指标,心肌酶对危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婷婷;赵欣欣;王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引起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的疼痛,微动脉收缩,接着损伤部位的失血和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另外损伤组织的分解产物具有血管活性作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效循环进一步减少和细胞缺氧.表现为循环、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危急,措施不得当、观察护理不及时,往往造成患者死亡.护理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治疗、体贴入微的护理,可防止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衰竭,有利于病情改善,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张守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射频电能(Radiofrequency energy)是一种低电压高频(30.0KHz~1.5MHz)电能,在外科电切、电凝、神经外科等领域应用已逾50年.射频消融仪通过患者背部的电极板和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后,使局部心肌细胞脱水、变性、坏死(损伤直径7~8mm,深度3~5mm),自律性和传导性能均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1987年SK Huang等在动物试验中证实射频电能可安全地消融房室结,造成完全性房室阻滞,1989年正式应用于人体,从此开始了射频消融根治心律失常的新篇章.

    作者:张海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皮下捆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6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皮下捆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我科采用皮下捆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诊3年62例皆顺利康复,其中1例并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痊愈,3例4个月后部分曲张静脉复发.结论皮下捆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确切,经济微创,操作简便,利于广泛应用.

    作者:蔡维体;徐升举;胡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27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或畸形矫正术.结果所有患儿体外循环时间40~2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25min.深低温停循环1例.患儿完成麻醉诱导后均顺利完成经鼻腔行气管内插管、动静脉穿刺置管操作,微泵注入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后,心率上升(10.5±2.6)次/min,SBP(90.4±8.7)mmHg,主动脉插管、转流前血压均能维持于此水平.本组24例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3例分别电击1~4次复跳.4例于停机前使用临时起搏器,3例手术结束时心率恢复正常.结论平稳的麻醉诱导、维持,积极、适时的心功能支持,熟练快速的麻醉操作,注重有效地心肌保护是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关键.

    作者:郭训;刘琴湘;邵兵;刘玉妍;周海波;夏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炎旁胸腔积液的临床诊治进展

    与细菌性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相关的胸腔积液称为肺炎旁胸腔积液,可分为单纯性胸腔积液、复杂性胸腔积液和脓胸.若处理不及时,在恢复期,尤其是后两种,可影响病程和肺功能.近年来,肺炎旁胸腔积液的治疗策略有了许多新进展,它包括早期诊断,准确分期,抗生素应用和附加纤维蛋白溶解治疗以及感染胸腔的迅速排空等方法.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层高血压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基层高血压的治疗情况,加强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作者对县城及周边医院(卫生院)、个体诊所(卫生室)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面做了以下调查与分析.

    作者:刘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症的现代药物治疗新指南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未予适当治疗其病死率达20%~30%,如能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病死率可下降至8%以下.PTE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抗凝、溶栓治疗、手术血栓切除术和血管再通术等.无论紧急情况下溶栓还是随后的抗凝治疗,药物治疗均是重要的内容.文献报道PTE患者经正规抗凝治疗3~6个月以上,静脉血栓的再栓塞率减少到2%~9%,未经抗凝治疗者,其中26%发展为致命性栓塞,另外26%出现非致命性栓塞.然而,抗凝治疗会带来出血等副作用,有时可出现大出血,因此对于临床怀疑为PTE的患者迅速确诊或除外相当重要,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1].

    作者:马俊义;袁雅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规范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益处 PHS和WHS是一级预防中两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两项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使健康男性首次心梗发生危险降低44%,使健康女性首次缺血性卒中危险降低24%,并可使健康老年女性双重受益(即首次心梗危险降低34%,首次缺血性卒中危险降低30%),提示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高,阿司匹林治疗的受益越大.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保护心脏功能,改善心肌顺应性,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我科于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收住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胡清娜;朱燕双;吴英姿;李若铭;曾奕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更年期妇女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50名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一般状况、睡眠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共871名,该调查人群妇女匹兹保睡眠质量指数(PSQI)平均得分为(5.67±3.61)分;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则有32.7%的妇女有睡眠质量问题.结论更年期妇女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及抑郁症状比较突出.需要社区对更年期妇女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张晓冬;张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九江农村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卫生需求的调查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卫生需求.方法对入选的60岁以上的1145例农民进行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嗜盐等情况调查.结果农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0.1%,其发生与吸烟、饮酒、超重、缺乏运动、食盐摄入过量有关,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为广播与电视.结论高血压已经成为老年农民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农村老年人卫生需求与供应不成比例,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陈波;汪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20例误诊分析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并不罕见,近年有增加趋势,误诊较多.现将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误诊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刘宏伟;焦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56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ICU机械通气治疗的院内感染分析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细菌感染及耐药状况.方法对过去4年56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本组病例以肺部感染居第1位,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肺部、肠道、泌尿系均有霉菌感染,并且以泌尿系霉菌感染率高.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辅以机械通气患者ICU的院内感染菌群耐药率很高,治疗应以药敏为依据,同时防治真菌感染.

    作者:刘培英;赵永东;刘安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23例临床观察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月临床诊断肺血栓栓塞23例,现将肺血栓的血栓来源、血栓形成及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桂芳;陈红;尹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微创小切口在胸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附83例报告)

    目的探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符合美观的微创小切口开胸术的可行性.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8月我们采用腋下小切口、听诊三角小切口、后外侧小切口加肋骨中断3种微创小切口开胸治疗胸部疾病83例.其中腋下小切口46例;听诊三角小切口28例;后外侧小切口9例.肺大泡切除26例;动脉导管结扎20例;肺囊肿切除5例;肺周围良性病变楔形切除10例;肺癌肺叶切除5例;心包囊肿切除2例;纵隔良性肿瘤切除5例;贲门失弛缓症Heller手术6例;贲门癌切除4例.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0.6cm;术后平均引流量62.4ml;平均手术时间42.3min.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无二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结论微创小切口开胸术具有操作简便、不需特殊器械、手术时间短、对呼吸功能影响小、疼痛轻出血少、符合美观等诸多优点.在掌握适应证及熟练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可作为常用的开胸切口.

    作者:王建华;李清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侧型脑出血50例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外侧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0例外侧型脑出血患者,首选保守治疗,部分病例在保守治疗失败后,给予手术治疗.结果不同出血量者保守治疗的结果不同,但在继发脑疝时选择手术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外侧型脑出血患者仍应首选血肿清除,预防继发脑缺血.

    作者:蒋岚;牛勇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人隐性心力衰竭84例误诊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且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典型的心力衰竭诊断不难,但是老年人隐性心力衰竭因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极易误诊,我们收集整理老年人隐性心力衰竭84例,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瑞青;王久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