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间叶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

朱萱;张小茜;李弼民;徐萍;张昆和;陈江

关键词:食管, 间叶瘤, 内镜, 病理, 性倾向, 平滑肌瘤, 原发性, 胃肠道, 间质瘤, 临床
摘要:胃肠道间叶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中典型的平滑肌瘤少见,以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为主[1].后者有恶性倾向.食管是否亦存在原发性GIST、是否以GIST为主及是否有恶性倾向,正日益受到临床关注[2].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腹水型嗜酸性胃肠炎一例

    患者男,因阵发性上腹痛10 d伴腹胀3 d于2005年5月10日入院.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葛文松;朱樑;谢渭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型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其中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占40%.

    作者:鲍德明;胡乃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先天性门静脉狭窄并脑豆状核及基底节变性病及文献复习

    目前公认的能引起大脑基底节区豆状核变性的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只有Wilson病[1],少见其他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脑基底节区豆状核变性.我院消化科近日收治1例先天性门静脉狭窄并脑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先天性疾病值得重视.

    作者:王学红;卢放根;刘小伟;欧大联;吴小平;霍继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激对大鼠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应激对大鼠胃壁结合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的影响,探讨应激影响胃碳酸氢盐分泌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等分为对照组和应激1 h、2 h和4 h组,以水浸束缚方法制备应激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胃壁结合黏液量和黏液凝胶层厚度.另取30只SD大鼠等分为3组,A组予奥美拉唑以抑制胃酸分泌,B组予奥美拉唑和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C组予奥美拉唑、L-精氨酸和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采用灌注滴定法测定应激后2 h胃碳酸氢盐分泌量.结果 对照组与应激1 h、2 h和4 h组胃壁结合黏液量分别是(0.137±0.03)、(0.143±0.012)、(0.066±0.016)和(0.016±0.017)吸光度/g组织;黏液凝胶层厚度分别是(71.08±5.85)、(74.50±12.85)、(57.63±6.45)和(51.35±2.84)μm.与对照组比,应激1 h组结合黏液量及凝胶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2 h、4 h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应激1 h组(P<0.01).3组大鼠应激状态下胃碳酸氢盐分泌速率均呈下降趋势,应激2 h内胃碳酸氢盐分泌量分别为(9.3±2.6)、(14.0±2.7)和(7.6±1.4)μmol(P<0.01).结论 应激状态下胃壁结合黏液量、黏液凝胶层厚度和胃碳酸氢盐分泌量进行性降低,提示应激后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受损,内源性一氧化氮参与介导了应激抑制胃碳酸氢盐分泌的过程.

    作者:湛先保;李兆申;许国铭;邹多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家族性肝癌一家系调查

    恶性肿瘤发病有家族聚集性,但家族性肝细胞癌临床报道少见,本文为一个家系内10例相继患原发性肝癌情况.临床资料:先证者,男,36岁,右肋区隐痛、乏力、纳差3个月余.

    作者:汪志坚;江拥军;肖雁;曾伟;陈河森;谢军培;戴益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钙剂预防结直肠癌和结直肠息肉的荟萃分析

    目的 研究饮食中钙对成人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结直肠息肉复发率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全世界关于钙剂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3组共37 628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5分)经荟萃分析显示,钙剂有预防结直肠息肉复发的作用(Peto OR:0.74,CI:0.58~0.95,P=0.02),但无证据支持长期使用钙剂可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Peto OR:1.07,CI:0.86~1.33,P>0.05).未发现补钙组和安慰剂组间有不良反应(Peto OR:1.05,CI:0.91~1.22)及失访率(Peto OR:1.11,CI:0.88~1.40)的差异.结论 结直肠息肉患者长期使用钙剂可预防结直肠息肉复发,但尚无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的证据.

    作者:陆丽华;冉志华;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研究ras相关结构域家族(RASSF)1A基因在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54例原发性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逆转录(RT)-PCR检测RASSF1A mRNA表达,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化法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结果 RT-PCR及Western印迹显示RASSF1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A值分别为0.2589±0.2407比0.5448±0.2971;0.1874±0.0737比0.6654±0.2201,P值均<0.0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RASSF1A在所有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均阳性,积分范围为1-12,均值7.94±3.75;而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则明显减弱或缺失,积分范围为0~6,均值1.07±1.61.RASSF1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胃癌组织(P<0.01).此外,RASSF1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分期显著相关.结论 在原发性胃癌组织中,RASSF1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缺失或低下,且与胃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作者:叶梅;夏冰;郭秋莎;周峰;刘铭球;章晓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上海)解读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江西井冈山会议上制订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1] .但目前对其分类方法、内镜和病理诊断标准仍有一些不同意见,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疾病,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慢性胃炎作进一步的研讨并规范化.

    作者:房静远;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散发性大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的基因表达

    目的 探讨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 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行p14ARF、人类mut-s同系物1(hMLH1)、p16INK4a、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肿瘤甲基化位点1(MINT1)共5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确定CpG岛甲基子表型;进行K-ras、APC、P53、Bax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TGFβR Ⅱ)共5个基因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散发性大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71例散发性大肠癌中,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率为21.1%(15/71);K-ras、APC、P53、Bax和TGFβR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1/71)、42.3%(30/71)、47.9%(34/71)、71.4%(50/70)和59.2%(42/71).CpG岛甲基子表型和APC、P53、Bax、TGFβRⅡ蛋白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K-ras蛋白表达显著相关,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pG岛甲基子表型阴性者(66.7%比37.5%,P=0.043).结论 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中K-ras蛋白呈高表达,提示多基因同时甲基化与K-ras蛋白的激活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关系表明表遗传学机制可以间接引起遗传学改变.

    作者:蔡国响;徐烨;蔡三军;师英强;陆洪芬;管祖庆;廉朋;彭俊杰;周晓燕;杜祥;施达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T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63岁,4 d前出现发热、畏寒,咳嗽咳痰、胸闷气急,2 d前恶心呕吐,咖啡色物,每天5~6次,每次10~20 ml.经输液等治疗,患者呼吸道症状缓解,但呕吐症状逐渐加重.

    作者:刘钦伟;尚培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红素氧合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钙离子-ATP酶及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影响

    在生理状态下,细胞内Ca2+-浓度主要依赖细胞膜Ca2+-ATP酶的调控,而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是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主要因子,本文应用血红素氧合酶(H0)诱导剂氯高血红素(hemin)和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研究HO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Ca2+-ATP酶活力和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岳媛媛;冯志杰;王阳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福建省边远海岛和城市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比较

    目前临床上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根除率不高,首治根除率仅为70%,补救疗法的失败率也有9%~10%[1],Hp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比较医疗条件极差、从未使用抗生素治疗Hp的边远海岛地区和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Hp的城市地区之间Hp的耐药状况,并对城市地区近几年Hp的耐药状况进行研究.

    作者:阮华良;毛文灏;陈仁利;陈明红;吴芳;付丹;潘秀珍;彭孝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间叶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

    胃肠道间叶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中典型的平滑肌瘤少见,以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为主[1].后者有恶性倾向.食管是否亦存在原发性GIST、是否以GIST为主及是否有恶性倾向,正日益受到临床关注[2].

    作者:朱萱;张小茜;李弼民;徐萍;张昆和;陈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血色病合并慢性胰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血色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血色病临床非常罕见,现结合文献,共同复习一下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向前;周生玲;徐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高凝血症与颅静脉窦血栓一例

    患者女,21岁,因黏液脓血便5个月,加重伴腹痛10 d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诱因排黏液脓血便,每日1次,无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口服抗感染药物(具体不详)无好转.3个月前结肠镜示:距肛门18 cm及乙状结肠黏膜片状糜烂,充血发红,表面脓性分泌物附着,无假息肉形成,无黏膜桥形成,黏膜血管消失,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

    作者:薄挽澜;尹逊海;姜爱民;常晓华;王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福建省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分析城市中小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焦虑性情绪障碍状况.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建省两个地级市中4826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 ①校正后符合Mannmg及罗马Ⅱ诊断标准IBS的期间患病率分别是52.16%及17.10%,以高中生居多,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年级、喜食辛辣或生冷食物、胃肠道感染、经常服用抗生素、遗传、经常因IBS症状而就诊、进食时吞咽困难、经常采用吞气来帮助终止打嗝、纳差、心情压抑11种因素为具可能性的危险因素,其OR值均>1.③4826名学生中有焦虑性情绪障碍倾向者占22.53%,男性17.84%,女性26.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量表)5个领域的分值比较中,IBS学生高于非IBS学生,IBS就诊学生高于未就诊学生.结论 ①IBS是城市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②不良饮食习惯、胃肠道感染、滥用抗生素、遗传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可能是诱发城市中小学生IBS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③焦虑性情绪障碍倾向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作者:周惠清;李定国;宋艳艳;宗春华;许小幸;陆汉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静脉血p53、K-ras基因突变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

    肝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转移发生率高达44.5%[2],而只有10%~20%的胃癌肝转移灶可行肝切除术[3,4].为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肝转移,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银染技术检测62例胃癌患者门静脉血及外周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并对其术后24个月内肝转移情况作随访,以探讨门静脉血p53、K-ras基因突变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积贤;林峰;张洁;李红智;黄建武;豆长明;陈永康;张仁虎;吴伟力;余铭;陈谦;林道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相关的若干内科问题

    肝移植用于经保守治疗失败及无效的肝脏疾病已被广泛接受,其能适当延长原本预后很差的患者的生命,减轻原患疾病的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肝移植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基于过去几十年对肝移植前后病理生理过程的不断认识和调整、手术技能的提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使疗效的迅速提升.

    作者:邹江;姚宏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探索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诊断新方法

    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可将蛋白质沉析在芯片表面,离子化后用飞行时间质谱进行检测[1].这一技术操作简单,可直接检测体液,具有快速、高通量、准确等优点.

    作者:吴诚;王占锋;王文静;刘丽杰;廖萍;汤松伟;朱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粪便DNA甲基化分析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近年来,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有望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由于结直肠癌(CRC)组织持续脱落细胞到粪便中,因此检测粪便中CRC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成为一条无创诊断CRC的新途径.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是在结肠增生性息肉中鉴定出的一个新基因,在大多数CRC中表现出过甲基化[1].

    作者:黄朝晖;杨帆;李莉华;胡瑜;刘志辉;任金冬;宋明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