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一例

张文贵;常爱娜

关键词:卵巢, 多发性子宫肌瘤, 腹水,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附件, 多普勒检查, 肿瘤侵犯, 支持治疗, 病理诊断, 高血压病, 腺癌细胞, 术后病理, 全切除术, 临床症状, 降压药物, 腹腔转移, 妇科手术, 妇科检查, 包块, 转移癌
摘要:患者女,57岁.入院前20 d出现腹胀、隐痛不适伴食欲差,尿量减少.既往有子宫肌瘤史7年.高血压病史5年,间断服降压药物.体检:血压140/86 mmHg(1 mmHg=0.133 kPa),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未扪及包块,肝脾未扪及,腹水征(+),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左附件区子宫左后方扪及固定、无触痛、边缘不清包块.彩色多普勒检查:多发性子宫肌瘤,有腹水.血CA125:2780 U/ml.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先后2次共放腹水7200ml.腹水中有腺癌细胞.初步诊断:左侧卵巢癌并腹腔转移.转妇科手术中见腹膜、大网膜、升结肠及双侧附件大范围肿瘤侵犯.行双侧附件和子宫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非卵巢来源低分化浆液性转移癌;卵巢实质未受侵犯;子宫及左附件正常.行对症支持治疗和腹腔化疗后,腹水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出院.病理诊断;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多学科综合干预措施对大肠癌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通过肿瘤学、心理学和社会医学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对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此干预,旨在评价综合康复干预的有效性.

    作者:何小梅;刘丹萍;冯爽;顾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抗转化生长因子β1嵌合型核酶在细胞外和肝星状细胞内活性鉴定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是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产生、降解和聚集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发病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TGFβ1被认为是肝纤维化治疗的理想靶分子.

    作者:宋宇虎;薛秀兰;田德安;赵秋;朱冉旭;刘南植;黄焕军;林菊生;金由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EphA2基因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EphA2基因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154例大肠腺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对66例大肠腺癌手术切除新鲜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phA2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phA2蛋白表达在154例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01),且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相关(P<0.05).66例大肠腺癌组织中22例EphA2 mRNA呈阳性表达,正常黏膜组织中21例EphA2 mRNA呈阳性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hA2 mRNA的表达与肿瘤患者性别、肿瘤部位、生长方式、体积、组织学分级和肿瘤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但是与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EphA2基因与大肠腺癌的发生、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相关.

    作者:陈壬寅;李珊珊;张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上皮型钙粘附蛋白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

    上皮型钙粘附蛋白(E-cd)是维持上皮细胞及上皮组织形态结构完整性和极性的重要基因[1,2].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组织E-cd表达的研究报道较多,但以ELISA法检测其血清E-c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的报道甚少,我们现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方春华;刘少平;胡亚华;江应安;马增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9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急腹症,有些疾病可有与其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延误治疗.为减少误诊误治,将我院近十年来误诊的19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杨崇美;崔屹;张安忠;李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再谈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治疗

    著名的炎症性肠病专家Present(2001)曾言:医学界不相信6-巯基嘌呤(6 MP)和硫唑嘌呤(AZT)的效用,直至1995年Pearson等发表了克罗恩病(CD)6-MP及AZT的荟萃分析之后,Present对数百例溃疡性结肠炎(UC)用AZT治疗,观察到显著效果,认为6-MP及AZT是UC和CD有效的药物,在发生严重UC时使用,可防止复发,长期使用风险小,很安全.短期不良反应只有胰腺炎(3%~4%)、发热、皮疹(2%),这两种情况均与过敏有关.另外,白细胞减少有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缺少者占10%,其经验中未见远期不良反应[1].Fraser等[2]报道30年来使用AZT大宗病例的经验,也未见远期不良反应.Present还提出联合用药的建议.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脂和肝脏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呈上升趋势,约25%可进展为肝硬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目前已知的强的促肝纤维化因子之一[1].本研究对NAFLD患者进行血清TGF β1检测,并比较其与血脂、肝脏酶学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检查的相关性.

    作者:孙丹莉;张予蜀;张振玉;袁捷;王书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研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类配体依赖的核转录因子.研究显示,PPARγ激动剂能抑制某些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1],但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影响的报道极少.我们通过研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和15脱氧前列腺索J2(15d-PGJ2)对结肠腺痛细胞株SW480和LS174T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PPARγ激动剂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转移潜能的影响.

    作者:沈丹;邓长生;张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

    目的探讨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大黄组、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后三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灌服30 d.处死动物,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结肠黑变情况,并对盲肠及近段结肠未染色切片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黄组豚鼠结肠有黑变,以盲肠及近段结肠为著.病理改变类似人类.大黄组(87.71%±25.87%)、诃子组(67.63%±19.05%)及六味安消胶囊组(91.14%±16.13%)炭末推进率较正常组(40.38%±6.99%)明显增快(P<0.05).图像分析显示,诃子组、六味安消胶囊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及阳性面积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盲肠133.18±1.72,结肠137.40±1.39)及阳性面积比(盲肠4.65%±0.76%,结肠2.36%±0.42%)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可致豚鼠实验性结肠黑变病,六味安消胶囊致结肠黑变作用不明显,诃子有预防结肠黑变作用.

    作者:赵平;罗金燕;董蕾;谢丹红;管海涛;郭晓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一例

    患者女,57岁.入院前20 d出现腹胀、隐痛不适伴食欲差,尿量减少.既往有子宫肌瘤史7年.高血压病史5年,间断服降压药物.体检:血压140/86 mmHg(1 mmHg=0.133 kPa),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未扪及包块,肝脾未扪及,腹水征(+),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妇科检查:左附件区子宫左后方扪及固定、无触痛、边缘不清包块.彩色多普勒检查:多发性子宫肌瘤,有腹水.血CA125:2780 U/ml.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先后2次共放腹水7200ml.腹水中有腺癌细胞.初步诊断:左侧卵巢癌并腹腔转移.转妇科手术中见腹膜、大网膜、升结肠及双侧附件大范围肿瘤侵犯.行双侧附件和子宫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非卵巢来源低分化浆液性转移癌;卵巢实质未受侵犯;子宫及左附件正常.行对症支持治疗和腹腔化疗后,腹水消失,临床症状好转出院.病理诊断;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作者:张文贵;常爱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

    由于我国是肝炎大国,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约10万人死于肝癌,尽管作为肝癌首选治疗方法的手术切除,随着外科技术以及麻醉和护理手段的进步,肝癌的手术适应症不断放宽,手术范围几甚达到解剖学极限,但由于肝癌的特殊病理特点,患者早期常无症状,发现时多至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占10%~15%.而肝移植治疗地位虽已显现,但恐难成为主流.随着20世纪80年代影像医学的迅猛发展,为肝癌局部治疗打开了发展的空间.以血管介入治疗的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非血管介入的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为代表,射频冷冻、激光、微波、高频率聚焦超声等局部治疗方法,已成为多学科处理、多模式联合应用即综合治疗肝癌的重要环节[1].然而目前所倡导的综合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却常各自为政,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各种治疗手段被盲目扩大化,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本文就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作一述评.

    作者:樊代明;韩国宏;孟祥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脂饮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成脂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成脂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饮食饲养,分批于实验第4、8、12、16、24周处死,同期设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RT-PCR分别检测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及其靶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联素、抵抗素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肝脏可见散在性肝细胞脂肪变性,8周为单纯性脂肪性肝炎,12~24周从脂肪性肝炎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伴肝纤维化.从实验第4周起,模型组大鼠肝脏SREBP-1c和FAS mRNA表达逐渐增强,至24周时分别较对照组升高5~6倍和2~2.5倍;模型组大鼠肝脏从第12周起出现脂联素和抵抗素mRNA表达,两者表达量均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强.相关分析显示,SREBP-1c、FAS、脂联素、抵抗素mRNA表达量均与肝脂肪变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8、0.834、0.592、0.577,P值均<0.01).结论高脂饮食NAFLD大鼠肝脏SREBP-1c、FAS、脂联素、抵抗素等成脂基因表达增强,提示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可能部分具有脂肪细胞的特征,即发生了成脂性改变.

    作者:范建高;方继伟;陆元善;田丽艳;徐正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长期胆汁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目的研究长期胆汁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反流组大鼠91只,于胆总管开口水平以下横断十二指肠,并将前胃与空肠吻合,建立胆汁反流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12只未手术,1年后予胃部病理检查.结果反流组大鼠13只存活满1年.大鼠前胃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黏膜下血管增多、扩张、充血,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中、重度慢性炎症,呈轻度活动性.腺胃胃体小凹增生,泌酸腺底部扩张,黏膜表层轻度慢性炎症,无活动性,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轻度慢性炎症,活动性为轻度.胃窦小凹增生,1只大鼠呈轻度不典型增生,1只有高分化管状腺癌伴黏膜下层骨化生,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轻度慢性炎症,无活动性.结论长期胆汁反流能导致腺胃柱状上皮和前胃鳞状上皮增生,并逐渐加重,终具有致癌作用.

    作者:王学伟;莫剑忠;智玲梅;陈晓宇;施尧;萧树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是一种新型的改良的体外血液透析和肝脏支持治疗方法,该法用富含白蛋白的透析液作为分子物质吸附剂促进血液内毒素的清除,具分子吸附功能的富含白蛋白透析液能进一步经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柱而再循环,此透析方法旨在清除胆红素、胆酸、芳香族氨基酸、短链及中链脂肪酸和细胞因子、氨及肌酐等,可用于治疗各种因急性肝病或失代偿性慢性肝病引起的肝功能衰竭[1].MARS于1993年由德国Rostock大学研究者(Stange和Mitzner)提出,自1999年开始使用以来已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

    作者:郭津生;王吉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308位点及-238位点多态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在胰岛素抵抗(IR)和NAFLD发病中的地位.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17例NAFLD患者TNF-α基因-308位点及-238位点多态性,其中伴肥胖者60例,非肥胖者57例,同时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及空腹血糖,通过体内平衡代谢指数(HOMA)评估IR,并与12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NAFL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NF-α基因238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9%比15.8%,P<0.05),而-308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患者血清HOMA IR、TNF-α明显高于对照者[2.50±0.68比1.16±0.68,(10.54±3.1 9)ng/L比(4.54±3.10)ng/L,P<0.01].FINS、HOMA-IR在TNF-α基因-238位点基因变异组明显高于正常基因型组(P<0.05),但在-308位点变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患者中无论肥胖或非肥胖患者均较正常对照人群在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分布及HOMA-IR、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及非肥胖的NAFLD患者之间HOMA-IR、TNF 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IR与其体重关系不显著,非肥胖NAFLD患者同样有IR发生.TNFα基因-238位点G/A变异与IR、NAFLD易感性相关,TNFα基因-308位点G/A的突变与IR易感性不相关.NAFLD发病与IR、TNF-α密切相关.

    作者:周永健;李瑜元;聂玉强;黄健;石胜利;李永强;杜艳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埃索美拉唑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地位

    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PPI)问世之后,有了重要进展,继第1个PPI奥美拉唑面世之后,先后有兰索拉唑、潘妥拉唑进入市场,在酸相关性疾病包括溃疡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相继上市,与旧有的PPI相比,它们抑酸效果更强,起效更快,被称为新一代PPI,相关的临床研究迅速开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系统回顾近年来埃索美拉唑与溃疡病治疗相关方面的文献,试图阐述其在溃疡病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姚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通过既往研究,我们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的早期过程中显著活化[1],由此我们观察了 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抑制剂CNI-1493对SAP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了CNI-1493实验性治疗SAP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任洪波;李延青;程宝泉;周涛;钟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直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二例与文献复习

    直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肿瘤,不足全部结直肠肿瘤的1%[1].英文文献报道此类疾病约100例,我院收治2例直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向涛;付静;余力伟;王杉;杜如昱;崔志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消化道穿孔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诊断

    收集2002年4月-2005年10月本院32例消化道穿孔病例,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加以分析,探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T)在消化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文洁;江浩;丁蓓;陈克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动态观察CD44及其配体骨调素在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目的动态观察CD44及其配体骨调素(OPN)在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用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灌胃建立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16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作常规H E、Masson胶原染色测定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肝组织中CD44、OPN分布状况.结果灌胃4周时,大鼠肝组织开始出现CD44和OPN表达,表达量分别为7.81±1.20和2.83±0.60,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CD44、OPN表达量分别为18.21±1.13和21.69±3.47.大鼠肝组织中胶原面积与CD44和OPN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8.结论乙醇可使肝组织表达CD44和OPN,并且CD44、OPN的表达可能与肝纤维化有关.

    作者:陈宏辉;卢放根;张明亮;阳学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