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咳嗽晕厥综合征一例

陈建民;慈书平;杨春雷;胡仁学

关键词:剧烈咳嗽, 血压控制, 急性支气管炎, 头部外伤史, 矽肺, 四肢肌力, 高血压病, 肺呼吸音, 病理反射, 湿罗音, 不吸烟, 诊断, 杂音, 晕厥, 饮酒, 胸闷, 胸部, 心音, 心率, 心悸
摘要:患者,男,57岁.咳嗽、咳痰一周入院.无发热、心悸、胸闷、腹痛、腹泻等不适.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十余年,平时血压控制在18/10kPa左右.有矽肺史10年,胸片和胸部CT示矽肺Ⅱ期.平素体健,无头部外伤史,不吸烟,饮酒100g/日,无类似剧烈咳嗽史和无晕厥发作史.体检:血压19/11kPa,肥胖体型,身高176cm,体重92kg.神清,五官正,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罗音,心率76次/min,律齐,心音强,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杂音,肝脾未扪及,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风后癫痫

    目的探讨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方法对64例住院确诊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随访.结果脑出血急性期发生中风后癫痫率为24例(58.5%),脑梗塞急性期发生率为6例(26.1%),病灶多在颈内动脉供血区,以脑叶病变多见. 结论中风后癫痫以脑出血急性期发生率高,脑梗塞则以恢复期发生率高,病灶多在脑叶.其发病机理:急性期为脑水肿和代谢障碍,而恢复期多由于慢性病灶所致.

    作者:高伟;赵晓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静脉滴注硝普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观察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循环系统的急症.以血管扩张剂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是八十年代后的重大进展.本文报告我科2000年以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静脉滴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1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君;胡桂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59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褥疮预防体会

    褥疮是因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其发生原因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常见的有: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受压过久;皮肤经常受摩擦、潮湿等物理性刺激;全身营养缺乏;继发感染等.一旦发生褥疮,不仅影响病情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引起脓毒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褥疮的预防非常重要.我科自1 998年1月至今收治并护理老年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出血、脑梗塞)患者59例,由于重视褥疮的预防,精心护理,无1例发生褥疮,现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宗英;刘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无交叉瘫的桥脑出血1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无交叉瘫的桥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颅CT或MRI资料的桥脑出血11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桥脑出血,平均年龄59.1岁,既往有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1例,脑卒中史1例.起病时头晕、头痛者多(各8例),体征中以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多(8例),眼位体征多样复杂,11例病人除1例自动出院外全部存活.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常见病因,出血量少,损害范围局限是本组病例大多数存活的原因,头颅CT或MRI对本组病例的早期确诊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红宇;王颖慧;刘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肺心病与支气管哮喘血气酸碱平衡分析

    本文对90例(肺心病50例、支气管哮喘40例)入院病人血气酸碱失衡情况进行了测定观察.结果:肺心病组比哮喘组变化明显增大.肺心病的动脉血PaCO2增高,PaO2降低,HCO3-增高有极其重要意义.而哮喘病人血气改善和临床表现大致并行发展,此外发现少部分病人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此时应及时予以处理,故血气酸碱情况分析在临床诊治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吴海晏;薛汉英;田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青年人以TIA为首发症状的血管畸形1例

    患者,24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跛行,书写不利,无头痛、头晕、呕吐,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2个月来上述症状复发2次,均在10分钟内缓解,8小时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持续至入院无缓解.

    作者:李雅芳;段瑞霞;王英;刘青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及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研究近况

    本文综述了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的种类、理想支架的特点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防治方法与改进措施.

    作者:刘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青年心肌梗死18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152例心肌梗死患者中18例小于40岁者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中青年人心肌梗死患者从危险因素、发病诱因、冠脉造影、并发症及治疗情况均有其独自特点,提出对中青年人心肌梗死应加强预防,对已确诊心梗的中青年人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尤其早期再灌注治疗可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唐立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肌麻痹一例

    患者,女,38岁,因口服1605一口(约10ml)1天入院.患者因生气后口服1605一口,半小时后被家人送当地县医院,立即给予彻底清水洗胃,反复静脉推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继续给予阿托品2mg每小时1次静脉推注,患者时有烦躁,1天后入我院急诊科.体检:体温38C,神志清楚,精神萎糜.周身皮肤干燥,双瞳孔等大,直径约3.5mm,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

    作者:岳英丽;姚浩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在急性心梗并发心衰时的应用观察

    一、临床资料:1996年9月至1999年5月间,住院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51~73岁(平均61岁),全部诊断符合1978年WHO判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院时间均在发病后24小时以上,没有进行溶栓治疗.梗死部位为: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5例,下壁+正后壁6例,前间壁+右室1例,广泛前壁+右室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心力衰竭,按照Killip分级法进行分级,其中心衰Ⅱ级11人.心衰Ⅲ级8人,心衰Ⅳ级3人.

    作者:卢干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38例患者共50支血管进行了PTCA或PTCA+支架治疗.结果共植入支架48个,单纯PTCA 2例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避免AMI和猝死的发生,应及时采取介入治疗.本疗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李国平;付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鼾睡型低血糖表现一例报告

    病例:患者,男,7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经治疗病人感染得到控制.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史.病情稳定,一日病人不愿在院治疗,要求送其回家,家属不同意,因此影响情绪.夜班护士十点钟查房时,病人还未入睡,经过心理安抚后,病人终于入睡,其家属亦在旁休息.十二点钟时护士再次查房,发现病人鼾声很大,呼吸很深,家属认为病人可能太累,熟睡所致.护士也未重视,后突然想到病人过去睡觉很轻,从不打鼾,于是再次回到病房呼唤病人,不能清醒,用力摇晃病人,病人依旧不醒.

    作者:芦亚静;于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血管性疾病的遗传学分析

    先天性心脏血管性疾病(Congenitalcardiovascular disease)简称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达2.23%,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及生命.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异常.

    作者:张德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急性心梗时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DM)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非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何不同.方法分析近7年在我院住院的1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DM患者发生AMI时不典型临床表现为67%,急性期死亡率33%,而93例非DM患者不典型表现为29%,急性期死亡率11%,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M患者因为存在多支冠脉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并发AMI时不典型症状多,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作者:周秀成;韩淑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型脑出血急性期分阶段性的临床护理

    重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脑出血患者早期保持绝对卧床,致使部分病人恢复期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或痉挛等,给中后期康复过程造成影响.我们对26例急性期重型脑出血病人采取下列有效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敏;孙永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锁骨下静脉插管术及其护理

    在近年的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特殊患者,如休克患者需快速大量静脉补液:心功能不全者需据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in pressure,CVP)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肿瘤化疗者外周静脉补液因药物血管刺激而产生静脉炎;某些晚期患者需长期静脉补液或静脉高营养.

    作者:姜超玲;姜超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镜检查对中老年患者心电图影响

    本文对50例中老年患者胃镜检查前后的心电图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心率加快者40例占80%,P-R间期延长者3例6%,术后T波低平者4例占8%,Q-T间期延长者3例占6%,表明胃镜检查对老年患者心电图有一定影响.

    作者:刘静;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梗后QT离散度的意义及美托洛尔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对合并室速、室颤(vt、vf)及近远期预后的临床意义及美托洛尔对心梗患者QTd及心脏事件(再发心梗、心衰、室速室颤猝死)发生的影响.方法106例急性心梗患者(AMI)和100例健康人对照作进行QTd测定,对AMI存活患者中的50例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并以未用美托洛尔的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观察QTd变化及心脏事件发生率,随访期多5年(平均4.40士1.45年).结果(1)AMI患者QTd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大面积心梗组QTd显著高于单一部位心梗组(P<0.05);(2)AMI合并vt、vf组QTd显著高于不合并vt、vf组(P<0.001),凡QTd≥80ms者其vf发生率明显高于小于80ms者(P<0.01);(3)心梗患者远期发生猝死者其AMI后4周时的QTd都≥60ms,且均值显著高于存活者(P<0.001);(4)经美托洛尔治疗后QTd明显缩短,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美托洛尔(常规)组(P<0.01).结论QTd对预测AMI预后及vt、vf发生率有一定价值,4周后QTd仍增高可能与远期猝死率有关;AMI后出院患者用美托洛尔治疗可使QTd正常化加快,有利于防止和减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心梗患者的远期猝死率.

    作者:刘燕;李淑莲;张骥;宋秀珍;郭锦萍;袁责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气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

    目的为了提高对老年自发性气胸特点的认识,研究防治对策,对1985年~1999年期间住院老年气胸患者67例进行临床分析,并选同期住院青年气胸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结果两组张力性气胸、闭合性气胸及呼吸困难均具有差异性(P<0.05).老年组发病均有肺部疾病的基础.老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肺复张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病死率、复发率高(P<0.05).结论老年气胸具有以下特点:(1)继发于其他肺病(COPD、肺结核等).(2)病情危重.(3)张力性气胸发生率高.(4)并发症严重,复发率高.(5)肺复张时间长,病死率高.(6)临床处理困难,宜采取小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引流.

    作者:刘瑞芳;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静瘘诊断中的价值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方法,了解CDFI诊断冠状动静脉瘘的价值.结果10例患者中9例与冠脉造影相符,其敏感性达90%(9/10),对冠状动静脉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罗荣;蒋标;张应碧;石伟元;祝伟宏;黄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