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基本策略

李世荣

关键词:大肠癌, 癌早期诊断, 恶性肿瘤, 癌死亡率, 经济发达国家, 发病率, 死因, 临床, 癌症
摘要: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是西方国家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死亡率位居癌症死因的第2至第4位,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横结肠癌16例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

    横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易漏诊、误诊.现就横结肠癌患者经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前误诊或漏诊的原因进行总结,以探讨减少横结肠癌延误诊断的方法.

    作者:浦江;孙涛;付山峰;肖海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结肠癌瘦素和瘦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结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瘦素在许多恶性肿瘤中都有表达,可能在刺激肿瘤细胞增殖,调节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转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化和组织原位RT-PCR技术探讨在人类结肠癌中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作者:孙军;沈磊;罗和生;沈志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颅脑手术对患者胃酸、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与胃酸分泌、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监测颅脑手术患者胃酸、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分析颅脑手术患者胃酸、ET及CGRP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探讨其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阳惠湘;罗丹;邹益友;张桂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胃癌中抑癌基因PTEN甲基化状态的检测

    胃癌发生涉及多种抑癌基因、癌基因的异常表达.PTEN作为一种广泛的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失活现象.其失活原因除突变、缺失外,DNA异常甲基化可能是其失活的第三条途径.本研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胃癌细胞和组织中PTEN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甲基化改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胃癌的发生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刘芬;于皆平;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肠癌156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调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 853例,确诊的大肠癌共1561例,检出率为7.1%,平均发病年龄52岁,男女比例为1.4∶1.直肠是大肠癌的常见部位,占43.4%;左半结肠癌多于右半结肠癌(30.5%比26.1%,P<0.05);<30岁的患者直肠癌比例高(57.5%),随年龄增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癌构成比增多,而直肠癌减少.高、中分化腺癌是大肠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83.6%;黏液癌女性多于男性,其他病理类型男性多见.随年龄增加,高中分化的大肠癌增多,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减少.比较每5年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自1990至1999年大肠癌的标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近5年呈下降趋势;直肠癌构成比增加,左半结肠癌构成比减少;高、中分化型大肠癌增加(80.0%增至85.6%,P<0.05),低分化腺癌减少(13.9%降至8.8%,P<0.05).结论 南昌地区大肠癌检出率较低,其中直肠癌检出率较低;随年龄增加,左半结肠癌增多.近年来,大肠癌的检出率减少,直肠癌增加,左半结肠癌减少;高中分化型大肠癌增加,低分化腺癌减少.

    作者:李国华;廖旺娣;刘丕;王健;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多潘立酮致Ⅰ型过敏反应一例

    患者女,53岁,因黑便伴头昏乏力4 d于2005年3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无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服用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作者:石兵;陈伟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肝星状细胞迁移及细胞内Rho三磷酸鸟苷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后肝星状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变化,并观察TGFβ1刺激对肝星状细胞内Rho三磷酸鸟苷(GTP)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用Transwell Chamber观察不同浓度TGFβ1直接及趋化刺激后细胞迁移改变,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F-actin,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GST pull-down分析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刺激后活性RhoA、Rac1及Cdc42的表达.结果 TGFβ1直接及趋化刺激后肝星状细胞迁移均比对照组增加,≥5 ng/ml浓度时增加明显(直接刺激后:130.90±7.64比102.93±1.01,趋化刺激后205.17±10.78比102.93±1.01,P<0.05);TGFβ1刺激后细胞形态改变,刺激5 min后层状伪足出现,并随时间推移应力纤维逐渐增多;不同浓度TGFβ1刺激后活性Cdc42、RhoA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强,≥5 ng/ml浓度时表达明显增加(GTP-Cdc42:0.273±0.024比0.176±0.001,P<0.05;GTP-RhoA:0.176±0.005比0.096±0.004,P<0.05),而活性的Rac1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β1可导致肝星状细胞骨架改变,并可通过激活Cdc42、RhoA GTP酶信号途径,增加细胞迁移.

    作者:李蕾;蒋炜;王吉耀;杨长青;王逸青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细胃镜在食管狭窄扩张术中作用的观察

    内镜下扩张术对食管狭窄并吞咽困难者,能有效改善症状.患者对超细胃镜耐受性好,且容易通过肿瘤狭窄处[1-3].我们应用超细胃镜对食管狭窄进行扩张共39例次,效果满意,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盛根;王寿九;涂金兰;谷丽娟;曾庆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伺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1].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2].

    作者:卢光新;杨小军;杨洁;王斌;杜勇;徐少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胃壁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胃壁脓肿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限性化脓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疾病.现将我院1例报道如下,并作文献复习.

    作者:戴宁;姜源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与内毒素有关[1,2].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肠道.有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现尚少有对大鼠NASH各阶段肠道通透性动态变化情况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动态观察了NASH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变化,旨在探索肠道通透性改变在NASH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金希;厉有名;虞朝辉;吕国才;徐磊;金杭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以蛋白丢失性肠病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文献复习

    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系由肠淋巴管扩张、淋巴瘤、严重右心室功能衰竭、腹腔结核或炎症性肠病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蛋白渗漏到胃肠道而导致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的一组疾病.

    作者:李玲;郑文洁;茹晋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防御素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防御素(HNP1-3)、白细胞介素-8(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与UC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明确IL-8与HNP1-3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活动期UC及30例正常对照石蜡包埋组织中HNP13及IL-8的表达情况.结果 UC组HNP1-3及IL-8均为阳性表达.对照组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两者在UC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病变范围越广、程度越重,HNP1-3及IL-8表达的阳性率越高.UC患者受累黏膜的HNP1-3和IL-8水平明显高于未受累黏膜.且HNP1-3和IL-8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s=0.957,P<0.01).结论 HNP1-3的表达与IL-8呈正相关且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HNP1-3可能在UC局部结肠组织破坏和病理变化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HNP1-3、IL-8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程度,并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指标.

    作者:邹开芳;张细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β-榄香烯对肝星状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为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

    作者:杨玲;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胰腺癌一家系报道

    例1 先证者女,12岁,于10 d前出现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来诊.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6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933 U/L、总胆红素(TBIL)136.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9.2μmol/L、碱性磷酸酶(ALP)359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358 U/L、CA19 9 500 U/L、癌胚抗原(CEA)38.5μg/L,血糖5.4 mmol/L.肝胆胰脾B超:胰头部占位并胆总管胰管扩张,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示:腺泡上皮腺癌.增强CT:胰头癌,胆总管胰管扩张.诊断为胰头癌.

    作者:盖伟;宗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恶性腹水治疗现状及对策

    恶性腹水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40%~60%的腹水中能找到脱落的恶性细胞.引起恶性腹水的原发病以卵巢癌常见,占30%~54%,其他可由胃肠道肿瘤、胰腺癌、肝癌、子宫癌等引起,10%~15%胃肠道肿瘤可发生恶性腹水,腹腔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淋巴瘤等也可引起.

    作者:任习芳;陈岳祥;谢渭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第八次全军消化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全军消化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军区消化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和沈阳军区总医院承办的全军第八次消化疾病学术会议于2006年6月2日至4日在沈阳举行.

    作者:郭晓钟;崔忠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结肠炎内镜及病理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上已成为消化科常见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感染性结肠炎(IC)能获得病原菌的阳性率约占8.8%1[1].两者相互误诊较常见[1,2]前者多反复发作,后者可治愈,鉴别两者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比较两者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

    作者:贺国斌;欧阳钦;周继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微创治疗肝肿瘤日渐受到临床重视.我院较早进行了RFA规范化治疗研究[1],对中晚期为主的肝细胞肝癌(HCC)采用诸多治疗策略[2],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严昆;陈敏华;杨薇;王艳滨;高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基本策略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是西方国家第二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死亡率位居癌症死因的第2至第4位,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者:李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