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P-HPLC法测定拟眩宁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

刘东华;贾善学;郭士强

关键词:HPLC, 拟眩宁胶囊, 黄芩苷, 含量测定
摘要:拟眩宁胶囊有苍耳子(炒)、菊花、胆南星、黄芩等药味经加工制制,其清肝胆、利湿热,用于头晕目赤、胁痛口苦、湿热带下.其质量标准收载于原《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但标准中没有制定含量测定方法,不能有效的控制药品质量.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药,其有效成分为黄芩苷等[1].为此,我们试用HPLC法测定拟眩宁胶囊内的黄芩苷含量,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之一,取得满意效果.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病管理体会

    目的 本文总结10年呼吸管理体会,以期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成活率.方法 1994-2004年两家三级甲等医院280例VLBWI,1999-2004年为A组156例,1994-1998年为B组124例.分析前后5年VLBWI管理措施改进等.结果 ①280例发生呼吸病168例(60.0%),A组66例(42.3%),B组102例(82.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A组均入NICU,采取监护及早期干预措施,呼吸病发生率显著下降,与B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呼吸病以呼吸暂停多见,占78.6%,依次为呼吸困难38.7%,节律不整34.5%,周期性呼吸27.4%,呼吸浅表18.5%,叹息样呼吸16.7%,抽泣样呼吸7.1%;④两组死亡率对比由B组25.0%下降到A组10.3%(P<0.05).结论 入NICU早期药物干预可明显减少和减轻呼吸道合并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海鸿;徐书珍;李晓梅;王彩霞;刘文东;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严重的缺血常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虽然恢复缺血器官血流是防止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必要条件,但再灌注本身可能加重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预先短暂的缺血或轻度缺氧可激发或动员机体内在的防护能力,对随后严重的缺血缺氧产生强大的防御和保护作用,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的方法很多,药物预处理是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作用而呈现出保护作用.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除了麻醉作用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愈来愈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作者:王芳;王迪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棉纺织职工皮肤病调查报告

    近年来调查发现,棉纺厂职工在紧张劳动中,由于工作环境等因素,患有各种皮肤病,现将其患病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宋秋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及肾脏损害[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体内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形成并沉积于局部血管,激活补体,引起中性粒细胞及一系列细胞因子活化,导致血管受损.由于血管内皮细胞(VEC)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是血管中首先受到损害的部分[2].因此目前许多学者通过动态测定血浆中标志内皮细胞损伤的炎性介质及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浓度,来揭示HSP的致病机制,病变程度.故有必要来了解VEC的研究状况.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周荣佼;王金燕;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玫瑰糠疹病因不明,病程长,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我科自2005年8月开始应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12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杰;张俊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康复疗法与口服替扎尼定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肌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康复疗法联合口服替扎尼定(Tizandine)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将46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3例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23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替扎尼定治疗.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MAS)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扎尼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李江;朱其秀;孙希美;魏小丽;秦广平;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83例阴道念珠菌感染菌群鉴定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特点及抗念珠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按NCCLS推荐的M27-A方案(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对6种共52株深部致病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体外的抗真菌活性.结果 383例标本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96.09%),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61%),较少的有热带念珠菌(1.04%)与克柔念珠菌(0.26%).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耐药率以伊曲康唑为高(35.8%),其次为氟康唑(17.5%).结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除了白色念珠菌外,尚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等菌种,制霉菌素与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好,而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耐药率比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顾志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独一味配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应用的临床观察(附680例报告)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前30 min服用独一味1.8 g,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0.4 mg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孕8~10周需终止妊娠并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68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30例)和对照组(150例).前者在人工流产前30min服用独一味1.8 g,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0.4 mg,后者不用;观察两组术中宫颈松弛扩张情况、腹疼及术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宫颈松弛扩张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易于手术操作;术中疼痛程度及手术后出血量均明显轻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采用独一味加米索前列醇术前30 min口服,病人的疼痛程度、宫口松弛度、阴道出血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薄其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肠内营养在肝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营养支持在肝胆胰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仅就近年来肠内营养(EN)在肝胆胰疾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陈登攀;陈强谱;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855例急诊剖宫产临床分析

    随着手术、麻醉、输血、抗感染技术的日益进步,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高危妊娠、抢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常用的有效手段,对降低母儿死亡率有显著疗效.但是,我国现在一些大城市妇产医院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除去高龄产妇增多、产妇营养过剩、胎儿偏大等客观因素外,许多原本应可以自然分娩的孕妇却选择了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率上升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尚无全国统计数据,但大多数城市医院报道的剖宫产率在40%~60%,甚至达70%~80%[1].而世界卫生组织认同的剖宫产分娩率为15%,我国医学界认为,应该控制在20%~25%[2].

    作者:武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全盆腔脏器切除治疗晚期直肠癌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全盆腔脏器切除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iles手术方式为基础,包括肿瘤在内全部切除直肠、乙状结肠远侧段、膀胱、远侧输尿管、后尿道、肛门及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同时行盆腔内的侧方淋巴结清扫,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较顺利,5年生存率达45%左右,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晚期直肠癌广泛邻近器官浸润,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可获较满意的姑息疗效.

    作者:曲建华;范国利;曲金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胃瘫是指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见于胃肠及腹部大手术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患者于手术后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饮食,在家属或者患者的催促下,有些外科医生在对此症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会盲目的为患者施行不必要的手术.因此加强对该病症的认识,对外科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院外科自1988-2004年共经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苏保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肿瘤辅助化疗在胃癌肝转移中的疗效初步探讨

    目的 评价肿瘤辅助化疗在胃癌肝转移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0例胃癌肝转移的病人,给予全身静脉化疗,化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75 mg/m2,第1天,顺铂75mg/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 mg/m2,第1~5天,甲酰四氢叶酸钙100 mg/d静推,于应用5-氟尿嘧啶前30 min应用.3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行超声内镜和螺旋CT等检查,视病人情况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0例胃癌病人中,6例肝转移灶消失,14例肝转移灶部分消失,疾病稳定11例,疾病进展9例,20例获手术切除(50%).病理学检查有3例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结论 肿瘤辅助化疗在降低胃癌肝转移的临床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洪光;智绪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

    我们自2003年9月-2005年9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0例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查,从二维声像图和血流变化上对良恶性病变加以鉴别,为临床提供了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帮助,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波;王瑛;张忠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近况

    近年来,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外周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等作用[1],并显示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丹参还能通过抑制心脑Na+-K+-ATP酶,抑制缺氧时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的过程,提高心脑细胞内ATP含量等作用,发挥其耐缺氧和减轻心和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此外,丹参还有镇静、抗微生物、促进骨折愈合和皮肤愈合、促进肝细胞再生和DNA合成,使肝细胞膜流动性恢复正常而起到保护肝脏等作用.现将2004-2005年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王广丽;李保院;姜宏;赵永德;王庆玲;李淑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初发输卵管妊娠的合理治疗预防再次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妊娠是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而输卵管妊娠中10%~40%患者再患输卵管妊娠,危害极大.降低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率,首次处理尤为重要[1].

    作者:赵智;杨际超;管东东;杨彩燕;杨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癌中VEGF-C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法分析48例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VEGF-C/KDR/Flt-4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4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VEGF-C及其受体mRNA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肿瘤组织中VEGF-CmRNA表达与Flt-4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EGF-C可能在子宫内膜癌转移尤其是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一个反映病人淋巴转移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张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RP-HPLC法测定拟眩宁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

    拟眩宁胶囊有苍耳子(炒)、菊花、胆南星、黄芩等药味经加工制制,其清肝胆、利湿热,用于头晕目赤、胁痛口苦、湿热带下.其质量标准收载于原《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六册,但标准中没有制定含量测定方法,不能有效的控制药品质量.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药,其有效成分为黄芩苷等[1].为此,我们试用HPLC法测定拟眩宁胶囊内的黄芩苷含量,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之一,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东华;贾善学;郭士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山东籍汉族寻常型天疱疮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HLA-DRB1、DQB1位点基因在山东籍汉族寻常型天疱疮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61例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和57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RB1、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了DRB1、DQB1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患者组DRB1 *14(*1401、*1404、*1405)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c分别<0.05).结论 HLA-DRB1*14是山东籍汉族PV的易感基因.

    作者:周淑华;王秀敏;韩兆东;高昱;张玉杰;杨磊;张建明;王忠永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咽期吞咽困难的X线检查和诊断(附102例分析)

    目的 探讨咽期吞咽困难的X线检查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所收集的102例咽期吞咽困难病例的X线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经X线录像检查均发现异常,其中吞咽延缓77例,钡剂偏流68例,咽滞留62例,小口吞咽40例,钡剂漏溢28例.结论 X线录像检查是目前诊断咽期吞咽困难的好方法.

    作者:李洪松;王霞;邹广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