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访观察

崔丽杰;李占全;朱芳;段娜

关键词:心肌梗死, 急性, 外周血干细胞, 心功能, 移植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 Z.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 P <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 P <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 P <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 P <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 P >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疑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78例为冠心病组,并根据病变支数分为1支病变亚组(48例),2支病变亚组(57例),≥3支病变亚组(73例)。选择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48例为非冠心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并测定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TC、TG均高于非冠心病组,HDL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创.05)。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Hcy水平和Gensini评分均逐渐增加,1支病变亚组<2支病变亚组<≥3支病变亚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Hcy、TC、TG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而HDL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P <0.05)。结论高Hcy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可通过检测Hcy水平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作者:王慧清;王琰娜;金耀来;邓承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参芍口服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大鼠 MMP-2、TIMP-2和心肌激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芍口服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和心肌激酶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参芍口服液组(C组)、瑞舒伐他汀组(D组),每组10只。 C组、D组分别于术前3 d给予参芍口服液8 ml/d、瑞舒伐他汀10 mg/d灌胃,A组、B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分析各组大鼠心肌HE染色情况、MMP-2和TIMP-2的表达、心肌激酶变化。结果心肌HE染色:A组心肌结构正常,B组心肌细胞破坏严重,C组心肌细胞破坏程度较B组和D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检测: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A组<C组<D组<B组,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构.05);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A组>C组>D组>B组,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鼠心肌酶:CK的水平A组有很少量的表达,其余各组均有大量表达( P <0.05);CK-MB、LDH的水平A组<C组<D组<B组,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参芍口服液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MP-2、升高TIMP-2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帆;邸亚丽;纪征;尚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心肌梗死后小鼠心肌Bax和Bcl-2的表达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后小鼠心脏中Bax和Bcl-2的表达。方法雄性C57 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仅在冠状动脉前降支处穿过缝线,不做结扎。术后4周对2组小鼠进行心肌取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在心脏表达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小鼠术后4周存活率为53剟.3%(16/30),对照组为100%(10/10)。 Bax和Bcl-2在对照组心肌均有表达,在实验组小鼠心脏远离梗死区(N)、心肌梗死周边区(B)、梗死区(I)的表达逐渐增加( P <0.05),且B区、I区Bax/Bcl-2比值高于N区及对照组( P <0.05)。结论 Bax和Bcl-2在心肌梗死后心脏中呈高表达,且Bax/Bcl-2比值在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显著增加,提示凋亡可能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程琳;夏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

    患者,女,48岁。因发作性心悸15 d就诊心内科,表现为活动后心跳加快,乏力,尿黄,病后未行特殊处理。心内科查血Hb 58 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4.29%,PLT 346×109/L;肝功能:AST 42 U/L,ALT 45 U/L,总胆红素( TB)112μmol/L,直接胆红素(DB)16.9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95.1μmol/L,γ-转肽酶59 U/L,肾功能正常,尿胆原(+)。诊断:溶血性贫血?转入血液科。否认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输血史;自述链霉素、青霉素过敏史;否认相关疾病家族史。查体:T 36.2℃,R 20次/min,P 90次/min,BP 136/80 mm Hg。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睑结膜苍白,左侧眼球明显突出,甲状腺I度肿大,质韧,无压痛,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示HB-sAb、HBeAb、HBcAb阳性;丙肝抗体阴性;血型O型Rh阳性;甲状腺功能示FT38.9 pmol/L、TT32.94 nmol/L、FT430.0 pmol/L、TT4216 nmol/L,均增高,TSH 0.187 mU/L降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20.6%正常范围,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456.7 IU/ml增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阳性(抗IgG 及抗IgG、C3d 均阳性);抗核抗体( ANA)、抗双链DNA ( dsDNA )、抗Sm、抗SSA、抗SSB、抗RNP 、抗SCL-70、抗JO-1等均为阴性。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正常;类风湿因子RF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红细胞CD55、CD59表达均正常。测狼疮抗凝物( LA )和抗心磷脂抗体( ACA )均阴性;肿瘤相关因子:CEA、AFP、CA-125、CA-153、CA-199均正常;右股骨骨密度测定示右股骨骨质轻度流失;甲状腺彩色超声示甲状腺稍大(左、右叶分别为1.7 cm,峡部厚0.3 cm)并血流信号增多,双眼球彩色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脾及泌尿系彩色超声示脾稍大(脾厚4.2 cm),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色超声示左房稍大(36 cm),二、三尖瓣少量反流;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细胞学示增生明显活跃(+),红系比例增高达63.5%,可见泪滴红;Ret 6.8%。外周血涂片示可见点彩红、有核红及球形红细胞。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予以糖皮质激素(初始量地塞米松10 mg/d),辅以护肝、护胃、碱化尿液等治疗。未予抗甲状腺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Coombs 试验阴性;肝功能示:TBil 24.2μmol/L,CB 10μmol/L,UCB 13μmol/L;甲状腺功能示:FT35.46 nmol/L,TT31.23 nmol/L较前下降,FT4(31 pmol/L),TT4113.5 nmol/L,TSH 0.005 mU/L;血常规恢复正常,地塞米松减量为7.5 mg/d;尿胆原(-)。目前泼尼松2.5 mg/d口服,溶血持续控制,甲状腺功能正常,突眼征已明显缓解。

    作者:李玉玲;余帮伟;覃骏;李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 M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清瘦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UA患者112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组(观察组)患者59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瘦素( LE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分析代谢综合征对U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3+、CD4+、CD8+及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垐.05),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LEP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再发心绞痛比例高于对照组(33.9%vs.17.0%, P <0.05),心源性病死率亦高于对照组(27.1%vs.11.3%, P <0.05)。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受损较重,血清瘦素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英肖;党懿;张飞飞;秦晨;齐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腹内压变异率与重症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腹内压变异率与重症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重症胰腺炎患者79例,均每天采用间接膀胱内压测量法监测腹内压(IAP),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进行分组,其中APACHEII≥15分(中位值)为观察组40例,APACHEII<15分为对照组39例,比较2组患者腹内压水平、Ranson评分结果,分析腹内压变异率、APACHEII、Ranson 评分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腹内压峰值、Ranson评分、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j.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腹内压变异率与APACHEII评分、Ranson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872,0.718, P <0.05),APACHEII与Ranson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694, P <0.05);腹内压变异率对病死率预测值( ROC曲线下面积)为93.65%,稍高于APACHEII评分的89.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与Ranson评分预测值82.2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腹内压变异率越高,重症胰腺炎病情越严重,且临床预后越差。

    作者:桑云华;谷欣;龙宏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缓慢性心率失常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在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个月,共有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失访,对照组有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3灋.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24 h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3.00±3.37)次/min、(56.40±5.11)次/min,较治疗前(49.31±2.46)次/min均有明显提高( P <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P <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

    作者:王卫卫;王天红;袁静;刘美霞;许玉芳;张清芬;李如意;袁华兵;胡福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访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 Z.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 P <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 P <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 P <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 P <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 P >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作者:崔丽杰;李占全;朱芳;段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高压电击损伤肢体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

    高压电损伤因较高的截肢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大部分患者无法返回到工作岗位。高压电损伤目前正努力做好预防,以减少电损伤的数量,但是据国外烧伤中心报道其发生率却逐渐增加达到32%[1~4],病死率3%~15%[5],截肢率国外报道为65.0%[6],国内报道为37.8%[7]。如此高的截肢率和致残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目前评价高压电损伤后肢体的活力和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2)放射性血池显像法(RBI);(3)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法(CDUS);(4)磁共振成像(MR);(5)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法( CTA );(6)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法(MSCTP)等。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压电击损伤肢体各个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对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静(综述);孙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 citrin deficiency )是一类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初见于日本,由Kobayashi 等[1]于1999年通过对18例患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分析,发现了致病基因SLC25A13,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称为希特林蛋白。 SLC25A13基因突变可以在某个环节上影响其肝内酶的活性,并继发性的降低该酶的水平,终影响尿素循环导致氨代谢障碍,但并不直接影响编码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 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 , ASS)的基因本身的结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是尿素循环中的限速酶,它的缺乏可导致瓜氨酸蓄积,精氨酸生成减少及高氨血症,引发类似于肝性脑病的表现。由于成人发病的希特林蛋白缺乏症比较少见,且由于其发病时易与精神科疾病相混淆,导致临床误诊,因此我们就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堵向楠;丁岩(综述)王向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原发血管肉瘤2例

    例1.女,60岁,因左侧乳腺肿物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乳腺钼靶片示:左乳皮肤增厚,左侧乳腺实性占位,乳腺彩色超声见示:左侧乳腺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内血流丰富,术前乳腺肿瘤标志物 CA1256.0μ/ml, CA1535.8μ/ml, CEA 3.1 ng/ml。术中切除肿瘤冰冻病理诊断为:左侧乳腺毛细血管瘤。2011年1月患者再次入院后彩色超声示:原切口后方可见一低回声、内血流丰富,BI-RADS分级IVa级,双侧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乳腺钼靶片示:肿物边界较清,未见明显钙化, BI-RADS分级V级。胸部CT提示:双侧肺多发低回声结节。从乳腺肿物不同部位穿取7条标本送病理,病理检查: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 (+), CD34(+), CD31(+), FⅧ(+),Desmin(-),Actin(+),诊断为左侧乳腺血管肉瘤。综合考虑后,行左侧乳腺全乳单纯切除术,术中见肿瘤无明显包膜,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石蜡病理:左侧乳腺血管内皮瘤恶变、血管肉瘤;基底切缘、四周切缘、深部肌肉切缘、乳头、皮肤未见肿瘤残留。术后给予患者TE方案化疗4次,影像学检查肺部结节较前无减小。随访至2012年4月死亡。

    作者:赵亚婷;张显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患者,男,46岁,因右侧腰腿痛12 d入院。患者于2013年4月15日在我院就诊,行腰椎间盘CT示L5/S1椎间盘突出(向左后侧突出);L4/5椎间盘膨隆,经针灸推拿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于2013年4月25日出现右侧腰腿痛症状加重伴右下肢肢体麻木感,来院复诊并收住入院。入院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症。查体:脊柱正直,生理弧度变浅,L4/5、L5/S1棘间右侧压痛,以L5/S1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稍受限,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左/右=90°/30°,双下肢肌力V级,右小腿后外侧及右足背第1趾蹼间隙及右足趾皮肤痛触觉减退,双下肢末梢血运好。药物予脱水、活血化瘀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右下肢疼痛及肢体麻木无明显缓解,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需地佐辛、吗啡止痛治疗。 X线片见L5/S1椎间隙狭窄,未见腰椎不稳。腰椎间盘MR:L5/S1椎间盘突出(向左后侧突出), L4/5椎间盘膨出。行后正中切口探查术,术中探查见L4/5,L5/S1右侧椎间盘轻度膨隆,S1右侧神经根不卡压,神经根活动可;L5右神经根活动度差,椎管内及侧隐窝未见神经根卡压,向外侧扩大开窗探查,于关节突外侧见游离椎间盘突出并卡压L5神经根,摘除游离椎间盘后再次探查L5右侧神经根活动度好,无卡压。行L5/S1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患者术后当日右下肢疼痛消失、术前原有肢体麻木感未见明显缓解,查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作者:彭浩;梁春平;潘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125I 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125 I 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HCC)门脉癌栓( PVTT)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9月-2014年1月收治HCC合并PVTT患者7例,均经临床病史、甲胎蛋白( AFP)、增强CT或增强MR、DSA影像检查或组织学穿刺活检确诊。在超声引导下对PVTT行125 I粒子植入术。观察PVTT局部控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3个月后局部病灶影像评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2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例数分别为6例、5例、3例。实验室检查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改善2例。结论在超声引导下,125 I粒子治疗HCC合并PVTT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对PVTT治疗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李洪义;何东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经皮下输尿管假体植入术在腹盆腔肿瘤晚期输尿管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下输尿管假体植入术在腹盆腔肿瘤晚期引起的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12月18例晚期腹腔盆腔肿瘤致输尿管中下段梗阻患者,双侧1例,左侧10例,右侧7例,经输尿管镜置入双“J”管失败。超声检查显示患侧肾盂积水宽度(4 C.3±2.5) cm。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患侧输尿管完全梗阻。使用美国巴德公司输尿管假体植入套件,行经皮下肾膀胱分流术18例(19侧)。术后复查超声、KUB平片、血肌酐及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结果18例(19侧)手术均成功,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超声,患侧肾积水宽度由(4.3±2.5) cm恢复至(2.2±1.5) cm( t =5.281, P <0.01),血肌酐由(245±42)μmol/L降至(120±22)μmol/L ( t =-13.024, P <0.001),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由(30±4.5)ml/min升至(47±4.6) ml/min ( t =3.374, P <0.01)。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3.2±1.4)分提高至术后(7.4±1.0)分( t =6.803, P <0.01)。结论经皮下输尿管假体植入术简单易行,创伤小,能改善因输尿管梗阻而受损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云炎;侯佩金;庄海军;杨晓松;王恒兵;顾硕;冀鲁;刘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通心络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2组均常规应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冠心病的规范治疗;研究组在规范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3次/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2组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O、ET-1、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8周后NO均明显升高( P <0.05),ET-1、TNF-α、IL-1、IL-6均明显降低( 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4、8周后NO水平明显升高( P <0.05),ET-1、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 P <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0%、95.0%和72.5%、77.5%, 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崔春便;程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多中心对照研究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2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中文1篇,英文6篇),总样本量为33502例。 Meta分析显示,与华法林比较,达比加群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OR=0.82,95%CI 0.73~0.93, P =0.001)、全因出血率(OR=0.86,95%CI 0.79~0.95, P =0.003)及颅内出血发生率(OR=0.42,95%CI 0.29~0.62, P =0.001);而动脉栓塞率(OR=0.75,95%CI 0.45~1.25, P =0.28)及全因死亡率(OR=0.91,95%CI 0.82~1.00, P =0.06)无明显差异。结论达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全因出血及颅内出血的风险,疗效优于传统药物华法林且安全性高。

    作者:袁早送;黄从新;郭宗文;吴吉圆;马瑞松;舒泳翔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收治并确诊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开放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腰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49浇.3±23.2) min vs.(128.4±24.7) min, P <0.05],但其手术失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4±8.2)分vs.(59.5±7.7)分, P <0.05];2组腰椎JOA评分均改善( 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26.6±2.8)分vs.(18.5±2.4)分, P <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岳晨;李国庆;张群;辛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舒肝片辅治肥胖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舒肝片辅治肥胖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55例,2组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加服舒肝片4片,每天2次;对照组不加服任何药物。2组疗程均为30 d。疗程结束时观察2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瘦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水平、胃排空率、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7%vs.29.09%, P <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瘦素水平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降低( P <0.05),GLP-1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 P <0.05);对照组治疗后瘦素、GL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胃腔排空率、胃电图显示的平均幅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舒肝片可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瘦素水平,从而影响胃排空,临床疗效好,为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张华;冯红;张利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Meta 分析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检索1990-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关于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 5构.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共2122例患者。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力衰竭症状(OR=3.67,95%CI 2.56~5.26, P <0.01)、室性心律失常(OR=7.81,95%CI 5.28~11.56, P <0.01)、心率(MD=9.04,95%CI 8.50~9.59, P <0.01);LVEF(MD=6.78,95%CI 5.57~7.98, P <0.01)、心脏猝死率(OR=0.3,95%CI 0.16~0.53, P <0.000)具有良好的疗效,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可以改善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心率、LVEF、心脏猝死率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梅阳;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肝衰竭并高渗性高血糖状态1例

    患者,男,51岁。因上腹不适1 d,呕咖啡渣样物伴意识障碍6+h入院。10年前,因呕血诊断乙型肝炎。2年前,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既往无糖尿病等病史。饮酒20余年,白酒500 ml/天,折合酒精量200 g/d,已戒10年。查体:T 36.4℃,P 120次/min,R 20次/min,BP 144/92 mm Hg。嗜睡状,慢性肝病面容。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上腹CT:肝硬化征象,门-肝静脉分流术后改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常规:WBC 4.67×109/L、RBC 3.91×1012/L、Hb 123 g/L、PLT 66×109/L、NEUT 0.80;血生化:AMM 302.26μmol/L、Alb 31.40 g/L、ALT 22.32 U/L、AST 35.31 U/L、Cl 119.97 mmol/L、Na 150.26 mmol/L、TBil 90.12μmol/L、Glu 6.83 mmol/L、血浆渗透压(Osm)302.214 mOsm/L;肾功能正常;凝血全套:APTT 57.2 s、PTA 38.0%、PT 23.30 s。入院诊断:(1)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2) TIPS+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予保肝、降血氨、护胃、止血、输血浆等常规治疗,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滴6 h/次、呋塞米40 mg静推,每天1次防治脑水肿。入院约2 h 后患者渐昏迷。乙肝两对半:HBeAb (+)、HBsAg (+)、HBcAb(+),HBV-DNA <1000 IU/ml;住院第3天复查尿常规:KET(-)、Glu(-);予减少甘露醇用量为125 ml 每12 h 1次,停用呋塞米,共补液4000 ml,葡萄糖总量150 g。第4天查患者血浆渗透压、血糖明显升高,急请内分泌科会诊诊断为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给予普通胰岛素4U/h持续微量泵泵人至血糖≤16.7 mmol/L时停用,输液量4000~5000 ml/d,予输入生理盐水1500 ml左右,余液体予输入5%葡萄糖液按4∶1加入普通胰岛素,停用甘露醇。第4天出现持续发热,病房内有浓烈肝臭味,第5~8天患者高渗状态较前稍减轻,血糖下降,均按5000 ml/d补液;第6天患者出现呼吸浅快为25~40次/min,指测血氧饱和度( SpO2)下降至70%左右,予面罩上氧后SpO2>90%,双肺未闻及啰音,第8天排柏油样便1次,量约150 ml,查凝血全套:APTT 73 s、PTA 26%,于第9天死亡。

    作者:蒋兴华;吴亚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疑难病杂志

疑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