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肝癌中p16和CDK4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

王辉云;严瑞琪;吴秋良;龙江斌;梁启万

关键词:癌, 肝细胞, 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
摘要: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和癌基因CDK4的遗传变异在人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用Southern杂交法对p16和CDK4基因以及HBV的状态进行检测,同时切片行病理检查.结果 36例肝癌中4例有p16纯合性缺失,3例半合子丢失,总丢失率为19.4%,其中约1/3的p16丢失发生在肿瘤小于5cm的肝癌;在有HBV-DNA整合和无整合的病例中,p16的丢失率差异无显著性.37例肝癌中5例(13.2%)发生CDK4扩增,与p16的丢失无重叠;CDK4的扩增全部发生在有HBV整合的肝癌中.结论 p16的丢失在部分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与HBV-DNA的整合无关;CDK4的扩增可能与HBV-DNA的整合以及肝癌的进展有关.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作用的影响,并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血浆胃动素两方面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组(枳实消痞丸组)、B组(枳实厚朴组)、C组(正常对照组)和D组(西沙必利组)四组.用药四周后,用同位素法检测其胃液体排空功能,用微量羟胺法检测其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用放免法检测其血浆胃动素.结果 A组和B组的30分钟胃排空率分别为42.37%±11.62%和44.22%±6.77%(P>0.05),均高于C组的31.73%±8.37%;A组和B组的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血浆胃动素分别为0.409±0.059vs0.382±0.084μmol/30min和122.82±25.04 vs 119.09±30.37pg/ml(P>0.05).结论 枳实消痞丸可能通过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来促进胃的液体排空,枳实和厚朴可能是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作者:林江;唐静芬;蔡淦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高功率聚焦超声联合肝素可的松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高功率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素可的松治疗裸鼠皮下LTNM人肝癌疗效.方法 HIFU照射采用频率为1.1MHz,功率750W/cm2,连续超声波照射时间20秒.HIFU照射后第1天起,肝素以300U/ml饮水口服,可的松以初始剂量250mg/kg作皮下注射.48只裸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n=12)为对照组;Ⅱ组(n=12)为肝素可的松治疗组;Ⅲ组(n=12)为HIFU照射组;Ⅳ组(n=12)为HIFU+肝素可的松治疗组.结果 Ⅱ、Ⅲ、Ⅳ组均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治疗后第28天,抑瘤率分别为86%、90%和99%.Ⅳ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Ⅳ组在治疗后35天肿瘤均消退,组织学检查示仅存疤痕组织.结论 HIFU能有效破坏肝癌组织,HIFU辅以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彻底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程树群;周信达;汤钊猷;余耀;鲍苏苏;钱德初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并发症防治的体会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功率达90%以上.它可使绝大多数胆总管结石顺利排出,乳头部良恶性狭窄所致的胆总管扩张、梗阻行切开引流,胆总管和肝总管狭窄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及放置胆道内支架.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的优点.EST并发症发生率为5%~10%,死亡率为0.4%~1%[1].我科共作EST 145例,发生并发症12例.现对EST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作者:沈云志;茹佩瑛;蒋伟;俞剑;汪良芝;孙克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157例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消化系统累及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1990年1月~1997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277例SLE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有消化系统症状体征或实验室异常者多达157例,占56.7%.98例(35.4%)无明确酒精、药物、感染病因,且与SLE活动性有关(P<0.01).值得注意的是:44例以胃肠病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SLE病例中,误诊39例(88.6%),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结核,其次为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结论 SLE消化系统表现的发生率高,容易误诊,临床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烜;曾学军;董怡;陆星华;李明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

    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生物学意义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1,2].长期以来,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细胞的增殖失控方面.治疗也主要侧重于如何抑制癌细胞的增殖[3].如何启动癌细胞自身凋亡机制用于治疗肿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基因p16和Rb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阐明胃癌细胞的增殖调控与凋亡间的关系.

    作者:卢放根;林礼茂;凌奇荷;伍汉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血清谷草转氨酶极度升高的病因学调查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存在于肝脏、心肌、骨骼肌、肾、脑等组织.血清AST水平升高对肝脏疾病是较特异的.已有文献阐述血清AST极度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几乎均提示肝细胞病毒性或中毒性坏死[1],而且其发生率极低.但近期有关文献报道:英国临床血清AST升高的发生率并不十分少见,且其病因学调查结果认为:常见的病因是肝损伤[2].本文旨在对本院患者血清AST极度升高的发生率、病因与之相关的死亡率以及血AST/ALT比值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盛颖;宗春华;陈湄玥;王秀玲;张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视网膜病变二例

    [例1]患者男,33岁.因左上腹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于1997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嗜酒(白酒250g/日左右,15年).此次发病因大量饮酒所致.体检:一般情况正常,仅中上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

    作者:黄博天;潘杰;陶明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慢性肝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研究

    慢性肝炎、肝硬化病理基础是有过多的胶原纤维在肝脏中沉积.其发生与胶原蛋白的合成代谢及降解代谢有关.参与胶原蛋白降解代谢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它们的生物活性受其特异性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s)的调节.我们研究了慢性肝病患者TIMP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民;王宝恩;杨跃伟;张云斌;江龙安;梁宝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第九届西南五省(区)——市消化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

    作者:万学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血流测定部位的研究

    本文研究初步提出,测定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血流(GDMBF)佳部位的标准.

    作者:李雅君;张泰昌;杨莉;王玖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人胃癌组织MTS1基因缺失的研究

    目的 探讨MTS1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32例胃癌和30例正常胃粘膜标本提取细胞DNA、总RNA,MTS1 cDNA探针采用随机引物法进行32P-dATP掺入标记,MTS1与所提DNA、RNA进行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检测标本中有无MTS1的缺失和mRNA的不表达.结果 MTS1 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32例胃癌标本MTS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34.4%和40.6%,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MTS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与胃癌浸润的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关,胃癌侵及肌层组MTS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52.6%和57.9%,胃癌未侵及肌层组分别为7.7%和15.4%,高、中分化胃癌组MTS1基因缺失及mRNA不表达率分别为7.1%和14.3%,而低分化及印戒细胞胃癌组分别为55.8%和61.1%.结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与MTS1基因的缺失及mRNA不表达有关,检测胃癌组织中MTS1变化对胃癌的诊断,了解胃癌的生物学特征,为病人预后的评估及治疗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作者:钱立平;林庚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结肠息肉囊性变一例

    患者女,71岁,干部.因腹泻30天而入院,大便每日6~7次,为稀黄便,无脓血,无腹痛下坠及里急后重感,无发热体检:一般情况可,心肺(-),腹平软,肝脾未及,无阳性体征.

    作者:王庆才;赵宪邨;张万岱;刘庆水;李福康;谢华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肝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我们采用dot blot的方法测定不同人群血清及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水平,以分析ICAM-1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

    作者:孙婧璟;周信达;周铬;刘银坤;汤钊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呼气氢试验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呼气氢试验(breath hydrogen test, BH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胃肠功能检查方法,1984年起在国内广泛开展应用,受到内儿科与消化科医师的重视[1~3].由于该试验需使用气相色谱仪,在临床普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相对简单的收集、贮存与分析呼气氢方法,如电化学微量氢气分析仪,可同时测定甲烷分析仪等的不断改进与国产化,使该试验的扩大应用进一步得到发展[4,5].本文兹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简介如下.

    作者:郑家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外周血白细胞性激素受体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性激素受体在肝硬化中的意义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控讨外周血白细胞雌激素肥体(Estrogen Receptor E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胡和平;张兴荣;张贤康;路晓平;马述春;陈伟忠;刘志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Ⅳ型胶原酶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性的关系

    目的 揭示Ⅳ型胶原酶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明胶酶谱法对HCC癌、癌旁肝组织及血浆中Ⅳ型胶原酶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反映HCC侵袭转移性的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及其癌旁肝组织均有Ⅳ型胶原酶表达;HCC组织中Ⅳ型胶原酶含量升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形式的出现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血浆中Ⅳ型胶原酶含量的升高与HCC侵袭转移有关.结论 Ⅳ型胶原酶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

    作者:卜文;汤钊猷;叶胜龙;刘康达;黄晓武;高冬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铝碳酸镁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多中心的临床观察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临床上很常见,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药物.1997年7~10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等11家医院,应用德国拜耳公司(Bayer AG)生产的新一代胃粘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商品名胃达喜)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13例,并与硫糖铝制剂(德国Ratiopharm GmbH&Co)治疗的98例本病患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上海胃达喜临床协作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dr1基因mRNA在结肠腺瘤-结肠癌序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结肠癌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加术后化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常发现病人对某些药物具有耐受现象,这种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机制是肿瘤细胞中mdr1基因的过度表达,该基因的产物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 000的P-糖蛋白.

    作者:赵行远;孙宁东;吴建平;侯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IL-2系统、IL-6、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为研究IL-2系统、IL-6、T细胞亚群在晚期肝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我们检测部分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IL-2、sIL-2R、IL-6和T细胞亚群,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作者:赵彩彦;刘金星;汤慧花;甄真;宋艳改;冯忠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癌诊治的若干进展及展望

    据卫生部统计,自90年代以来原发性肝癌(肝癌)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全球每年约有31万患者、中国每年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2%.近年来肝癌诊治有了较大进展,现简述如下.

    作者:周信达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