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联合胎心监护监测胎儿脐带异常

孙彩平

关键词:B超, 胎心率, 胎儿, 脐带绕颈
摘要:胎儿脐带异常是导致围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的为脐带绕颈.我国脐带绕颈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0%~25%.笔者初步探讨B超联合胎心监护对胎儿脐带绕颈情况进行产前监测的价值.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折断式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28例

    目前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种类较多,效果不一.我院自1996年8月-2001年2月采用经皮折断式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牟善营;张学;亓光明;潘云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同侧股动脉给药治疗下肢静脉栓塞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较为常见,我院自1991-2001年间共收治54例病人,现将本组病人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吴彬;赵桂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司培酮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司培酮(维思通)与舒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维思通组和舒必利组,用PANSS和TESS评定其疗效和副反应.结果:维思通组43例,舒必利组45例,两药对阳性症状的疗效相当,对阴性症状的疗效维思通组优于舒必利组,两组间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思通总体疗效优于舒必利.

    作者:李俊宝;张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西沙必利与胃动素的关系(附48例临床报告)

    西沙必利与胃动素均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1,2].胃溃疡患者有胃动力减退的现象,在胃溃疡综合治疗中,西沙必利能否通过调节胃动素的分泌,改善胃动力不足的症状.笔者通过对48例胃溃疡及46例浅表性胃炎两组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西沙必利与胃动素的关系.

    作者:许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与SD-Ag治疗Ⅱ度烧伤疗效比较

    我院自2001年1月至12月共收治Ⅱ度烧伤患者61例,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磨痂术+东方1号药膏+氯霉素注射液)治疗36例(治疗组)和SD-Ag涂创25例(观察组),并进行比较,兹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刚;蒋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的临床应用

    复方丹参的主药是丹参,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之功效.临床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鹿怀兴;徐迎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胆肠内引流术治疗胆结石(附75例体会)

    我院自1982年6月-2000年6月施行胆肠内引流术治疗胆石症75例,现结合部分文献,对有关内引流术进行讨论.

    作者:边洪明;崔众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近年来,国内外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为药物保守治疗提供了条件,甲氨蝶呤作为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用于异位妊娠的药物保守治疗已被一致公认[1].笔者用新型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韩美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72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复发2眼,占2.8%;移植片透明、光滑,愈合良好;术后视力保持不变或部分提高.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文波;裴春英;王俊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B-lynch子宫缝线术抢救产后出血成功1例

    患者25岁,停经39+5周,阴道流水半小时入院.既往体健,月经规律.LMP:2000年12月28日,G1P0.查体:T36.8℃,P 90次/min,R 22次/min,BP 16/9 kPa,一般情况好,心肺(-).腹围95 cm,宫高36 cm,LOA,胎心140次/min,无宫缩,宫口容指,先露-1,骨盆内外诊未见异常,棕黄色羊水断断续续自阴道流出.入院诊断:①39+5周妊娠;②胎儿窘迫(羊水Ⅲ度污染);③胎膜早破.入院后因患者家属要求剖宫产,遂完善必要辅助检查,急症行剖宫产.新生儿娩出顺利,Apgar评分1 min10分,体重3 780 g.胎盘胎膜娩出完整,子宫收缩乏力,给予缩宫素40 u宫体注射,麦角新碱0.2 mg子宫下段注射,缩宫素40 u入液静点,米索400 μg塞肛,同时按摩子宫.子宫收缩未见好转,并仍有活动性出血,遂行B-lynch子宫缝线术.具体如下:①将子宫由腹腔取出,再次检查辨认出血点,为子宫乏力致胎盘床大量出血,用两手加压宫体约10 min后,出血控制.②用10 mm圆针,1号无损伤可吸收线(或肠线)自切口右侧端下方3 cm处的切口下缘进针至宫腔.③缝针经宫腔至切口上缘距子宫右侧壁4 cm处的子宫前壁出针.④缝线沿子宫前壁拉至宫底可见加压于宫底与右侧宫角约3~4 cm处.⑤肠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与前壁出针相对称部位穿刺子宫后壁入宫腔,水平穿过宫腔至左侧后壁与右侧后壁进针处相对称部位出宫腔.⑥将缝线垂直通过宫底至子宫前壁.⑦缝针自切口上缘进宫腔,切口下缘出宫腔,至此在子宫表面从前壁至后壁可见两条缝线.⑧将缝线两端在助手双手加压的条件下牵拉,经加压见阴道内无出血,遂继续牵拉拉紧打结,常规缝合子宫下端横切口常规关腹.术后经输血800 ml,输浓缩红细胞2 u,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7 d后痊愈出院.

    作者:杨延冬;管东东;李法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肌电图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慢性酒精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非常严重,特别是周围神经的损害常见.我们对84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肌电图研究,发现94%有肯定的肌电图异常改变,其周围神经损害符合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延秋;张炜;刘树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外伤诊治1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诊断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年5月至2001年5月收治的111例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11例脾外伤中,手术治疗94例,治愈90例,治愈率为95.7%;采用非手术疗法17例,治愈13例,治愈率为76.5%.死亡4例,死亡率为3.7%;脾切除术32例,保脾手术70例(含脾片大网膜内袋状移植8例);有12例延迟性脾破裂占10.8%.结论:脾外伤的诊断应以临床征象为主,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重视延迟性脾破裂.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作者:李英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5F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肝脓肿的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1年7月间收治72例急性肝脓肿病人,年龄15~65岁,其中男31例,女41例;脓肿单发58例,多发14例;发热66例,肝区疼痛55例,畏寒及寒战25例,黄疸3例,白细胞>10×109/L 71例.随机分3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引流并抗生素灌洗术26例,内科保守治疗24例,外科手术治疗22例.

    作者:郭妮;宋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纤维喉镜诊治喉咽异物32例

    咽异物在耳鼻咽喉科各类异物中为多见,一般在门诊或急诊室处理.喉咽异物的诊断和治疗多由间接喉镜完成[1].有时针状异物难以发现或取出,遇此情况,我们改用OLYMPUS ENF TYPE T3纤维喉镜,成功钳取32例,报告如下.

    作者:蒋东英;刘亭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恩丹西酮和/或氟哌啶预防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病人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恩丹西酮,尤其是小剂量恩丹西酮和氟哌啶伍用对术后及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120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将所有病人随机双盲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单用恩丹西酮8 mg,B组恩丹西酮4 mg+氟哌啶5 mg,C组为对照组用0.9%NS.三组的药物分别加入PCEA药盒与PCEA药同时注入硬膜外腔.观察术后48 h内使用PCEA病人恶心呕吐例数及其持续时间.结果:A、B两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1),A、B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丹西酮可有效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恩丹西酮伍用小剂量氟哌啶与单用大剂量恩丹西酮其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相当.

    作者:肖珂青;曹淑珍;孙霞;刘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17例

    肺栓塞的栓子以周围深静脉或盆腔静脉血栓常见,约80%~95%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1],而发生急性肺栓塞后,常因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导致死亡,死亡率可达25%[2].近年来,随着胃癌、直肠癌患病率的增高及人口的老龄化,胃肠恶性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作者结合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发生的17例急性肺栓塞病人进行分析及讨论.

    作者:宋延强;吕文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早期新生儿死亡233例原因分析

    为了解新生儿出生及死亡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产科及儿科工作,降低病死率,对在我院10年内出生的所有新生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英;董爱红;李淑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

    1 临床资料1.1 对象本院1995-2000年收住脑血管病患者480例,其中男299例,女18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脑脊液检查证实.

    作者:刘明;张秀华;刘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近年来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我们采用醒脑静注射液结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淑华;王英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脑、胸腹联合损伤的诊治体会

    颅脑、胸腹部联合损伤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较为典型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哲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