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文;薄其兰;郭静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较为常见,我院自1991-2001年间共收治54例病人,现将本组病人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吴彬;赵桂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解新生儿出生及死亡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产科及儿科工作,降低病死率,对在我院10年内出生的所有新生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英;董爱红;李淑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久效磷对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毒机制.方法:采用改进Hafemen法.结果:测得正常家兔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单位为27.24;家兔中毒6 h酶活力单位为23.68,中毒24 h酶活力单位为18.04,中毒36 h酶活力单位为27.26.经统计学方差分析各组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久效磷对家兔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刘长福;安国花;王桂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荨麻疹为一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了探讨其常见吸入性致敏原情况,对100例有完整记录的荨麻疹患者进行了抗原测定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牟爱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复方丹参的主药是丹参,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之功效.临床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鹿怀兴;徐迎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诊断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年5月至2001年5月收治的111例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11例脾外伤中,手术治疗94例,治愈90例,治愈率为95.7%;采用非手术疗法17例,治愈13例,治愈率为76.5%.死亡4例,死亡率为3.7%;脾切除术32例,保脾手术70例(含脾片大网膜内袋状移植8例);有12例延迟性脾破裂占10.8%.结论:脾外伤的诊断应以临床征象为主,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重视延迟性脾破裂.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作者:李英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于1999年12月至2001年6月应用MH-1型多功能微波热疗机治疗炎性肿块4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峰;马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381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分为4组,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级心功能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经χ2检验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除联律和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无关,但联律和持续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增加.
作者:宋耀祥;温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72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复发2眼,占2.8%;移植片透明、光滑,愈合良好;术后视力保持不变或部分提高.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文波;裴春英;王俊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哮喘、肺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喘支60例、哮喘40例、肺炎20例年龄1~4岁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液标本进行红细胞C3b(RBC-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检测.结果:小儿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RBC-C3b受体花环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RBC-IC花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喘支急性期RBC-C3b受体花环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RBC-IC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哮喘急性期RBC-C3b、RBC-IC较对照组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本试验对小儿喘支、哮喘、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为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曲少莲;许静;杨长春;杨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HBV-DNA定量分析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我们对部分HBVM阳性患者进行了血清HBV-DNA定量测定,旨在探讨患者血清携带HBVM与HBV-DNA检测结果的关系.
作者:韩兆东;阮月芹;张元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科1997-2000年应用纤维喉镜下YAG激光烧灼治疗声带囊肿1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文汇;刘丽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2001年收治76例脑梗死患者单用悦安欣注射液治疗,并采用单盲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戚传福;苑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黄芪是传统中药,能补诸虚,可固可托,具有益气补虚、升阳、固表排脓、消肿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笔者参考近年文献,将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作者:付之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为药物保守治疗提供了条件,甲氨蝶呤作为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用于异位妊娠的药物保守治疗已被一致公认[1].笔者用新型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韩美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院自1982年6月-2000年6月施行胆肠内引流术治疗胆石症75例,现结合部分文献,对有关内引流术进行讨论.
作者:边洪明;崔众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颅脑、胸腹部联合损伤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较为典型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哲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子宫手术的优点.方法:对本院因子宫良性疾病需手术治疗的150例行下腹小横切口手术,并对手术方法及步骤进行改良,与同期内子宫良性疾病需手术治疗的50例腹部正中纵切口进行比较及术后随访.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总出血量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愈合及术后腹壁瘢痕形成等方面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研究组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快,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瘢痕形成小,无网膜及肠管粘连,病人痛苦小.
作者:王桂梅;任爱兰;魏敏;李家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应用胎儿心电图(FECG)诊断胎儿宫内缺氧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查手段.它能反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区分胎儿心电微细变化,是传统听诊和其它电子监护仪器不能替代的新型检查方法,对早期诊断和处理胎儿宫内缺氧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对321例孕妇进行胎儿心电图监护,把较完整的正常和异常胎儿心电图各100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耿军;赵晓飞;徐建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25岁,停经39+5周,阴道流水半小时入院.既往体健,月经规律.LMP:2000年12月28日,G1P0.查体:T36.8℃,P 90次/min,R 22次/min,BP 16/9 kPa,一般情况好,心肺(-).腹围95 cm,宫高36 cm,LOA,胎心140次/min,无宫缩,宫口容指,先露-1,骨盆内外诊未见异常,棕黄色羊水断断续续自阴道流出.入院诊断:①39+5周妊娠;②胎儿窘迫(羊水Ⅲ度污染);③胎膜早破.入院后因患者家属要求剖宫产,遂完善必要辅助检查,急症行剖宫产.新生儿娩出顺利,Apgar评分1 min10分,体重3 780 g.胎盘胎膜娩出完整,子宫收缩乏力,给予缩宫素40 u宫体注射,麦角新碱0.2 mg子宫下段注射,缩宫素40 u入液静点,米索400 μg塞肛,同时按摩子宫.子宫收缩未见好转,并仍有活动性出血,遂行B-lynch子宫缝线术.具体如下:①将子宫由腹腔取出,再次检查辨认出血点,为子宫乏力致胎盘床大量出血,用两手加压宫体约10 min后,出血控制.②用10 mm圆针,1号无损伤可吸收线(或肠线)自切口右侧端下方3 cm处的切口下缘进针至宫腔.③缝针经宫腔至切口上缘距子宫右侧壁4 cm处的子宫前壁出针.④缝线沿子宫前壁拉至宫底可见加压于宫底与右侧宫角约3~4 cm处.⑤肠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与前壁出针相对称部位穿刺子宫后壁入宫腔,水平穿过宫腔至左侧后壁与右侧后壁进针处相对称部位出宫腔.⑥将缝线垂直通过宫底至子宫前壁.⑦缝针自切口上缘进宫腔,切口下缘出宫腔,至此在子宫表面从前壁至后壁可见两条缝线.⑧将缝线两端在助手双手加压的条件下牵拉,经加压见阴道内无出血,遂继续牵拉拉紧打结,常规缝合子宫下端横切口常规关腹.术后经输血800 ml,输浓缩红细胞2 u,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7 d后痊愈出院.
作者:杨延冬;管东东;李法升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