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林;章鸣;郭翱;胡玉祥;丁法明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s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天移植NSCs.实验分为3组:NSCs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天,A组B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天BDNF的表达量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s在移植后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表达,是其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岩峰;吕刚;赵宇;金哲;黄涛;于德水;董宝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骨折后骨血肿块和骨髓基质细胞的骨再生潜能,以及骨血肿块和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移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促进骨折愈合的新途径.方法:在新西兰兔胫骨上制造骨缺损模型,3 d后取出骨血肿,并从股骨抽骨髓血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将骨髓基质细胞联合骨血肿块回植到实验组骨缺损区;对照组骨缺损医则单纯行骨血肿块回植.定期拍X线片和取出骨痂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缺损处骨痂生成数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骨髓基质细胞联合骨血肿块移植组的骨痂形成数量和骨膜反应明显多于以单纯骨血肿块移植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成骨样细胞形成数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有较强的骨再生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和骨血肿块联合移植比单纯骨血肿移植成骨效果更好.
作者:李贵涛;彭湛贤;张国红;罗狄鑫;陈为坚;徐汪洋;齐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单纯性滑膜结核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因此,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转化为全关节结核.由于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在微创条件下进行滑膜彻底清理以及术后的抗结核药物应用,使得膝关节滑膜结核能进行更积极的早期治疗.
作者:张旭辉;张卫东;曹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尺桡骨中下段骨折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1~26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0min~1周.右侧39例,左侧29例;尺桡骨下段骨折45例,尺桡骨中段骨折2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相应手法复位、夹板或夹板加石膏托固定的方法.结果:68例患者随访0.5~1年,平均8个月,依据疗效评价标准,优57例,良11例.X线片示解剖复位38例,近解剖复位20例,功能复位10例.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刨伤小、疗效好、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王策;吴院学;段永辉;陈建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自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们采用小切口经皮置入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东升;管廷进;魏传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阿胶强骨口服液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生物力学、25-(OH)D3和1,25-(OH)2D3的影响,探讨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机制.方法:4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所有大鼠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后导致雌激素缺失从而诱导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在实验的第4、8、12周采用DEXA法分析股骨头及粗隆部的骨密度,生物力学技术分析股骨头生物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25-(OH)D3和1,25.(OH)2D3的含量.结果: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股骨头及粗隆部骨密度明显提高(P<0.05);大载荷(ML)及大压应变(MS)等指标明显增强(P<0.05);血液、肝脏和肾脏组织中25-(OH)D3和1,25-(OH)2D3的舍量明显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胶强骨口服液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胶强骨口服液在雌激素缺失早期即可在蛋白水平上调节25-(OH)D3和1,25-(OH)2D3的表达,激活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增强骨质量,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帅波;沈霖;杨艳萍;谢晶;周丕琪;李恒;郭向飞;赵佳;武嘉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小粗隆至股骨干峡部之间的骨折,Seinsheimer Ⅲ-Ⅴ型骨折即股骨粗隆下粉碎骨折,一般为高能量创伤所致,股骨长度常有短缩,有时骨折波及大小粗隆及梨状窝,受伤后由于外展肌、外旋肌、髂腰肌等牵拉,出现骨折近端屈曲、外展、外旋的典型畸形.
作者:赵洪双;高志学;曹立峰;廖文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组织工程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及技术,构建、培育活组织,研制生物替代物,以修复或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维持或改善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组织工程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①种子细胞的体内、体外培养;②支架材料的研究与开发;③种子细胞与基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调控等.骨创伤、肿瘤和炎症等导致的骨缺损是目前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难治病,惟一的方法是通过骨移植进行修复.利用骨组织工程培养的人工骨不仅可修复大面积的骨缺损,而且可按需塑形及大量制备,是一种理想的创伤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材料.
作者:李娟;戴文达;董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垂直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联合入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3-56岁,平均36岁.按Young-Burgess分类:APCⅢ型损伤9例,LCⅢ型损伤14例,VS损伤11例.入院骨盆外支架固定、抗休克处理,全身情况稳定后,均通过前联合人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同定.结果:34例术后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口愈合良好,骨折均3~6个月愈合.按Mja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10例,中3例.无畸形愈合,遗留跛行3例,腰骶痛4例,双小腿、足麻木3例.结论:前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稳定性,效果满意.
作者:葛建华;徐瑞生;雷玉凯;鲁晓波;卓乃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体质参数、肌肉功能的状况.方法:对参加试验的37例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与37例正常女性,采用MES系统同步检测体重、体脂百分比、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大肌力等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患者组患侧肢体与对照肢体比较中,患肢的肌肉分布系数高于对照肢体(P=0.009);在肢体的肌肉功能状态比较中,患肢的下肢大肌力,下肢肌肉功能指数,单位体积肌肉肌力都显著弱于对照肢体(P<0.05).患者组的双侧下肢大合力、肌肉功能指数、单位体积肌肉肌力都显著弱于对照组(P<0.001);结论:女性膝OA患者中,有效肌力要低于正常女性,而肌力降低主要是由肌肉效能的降低而非量的减少引起.
作者:庞坚;曹月龙;石印玉;周吉韦;王翔;石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比较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门诊就诊的70例Bennett骨折患者,按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35例(纸夹板内收位固定)和对照组35例(石膏外展位固定)进行治疗.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固定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分别于骨折后6、8、12、16、20及24周按改良的Gabriele评分系统对其患手功能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的优良率在8、12、16及20周时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和2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功能评分方面,8、12、16、20及24周时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ennett骨折的治疗中,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相比能明显加快患手功能的恢复,而且固定轻便、舒适,患者易于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在临床推广.
作者:宋亚文;姚家骤;田宁宁;齐越峰;赵兴玮;王红杰;张立强;张伟;刘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周围局部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将7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成2组,38例患者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另38例不注射.术后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PCA的用量.结果:在麻醉后恢复室及术后4h,患者VAS疼痛评分注射组比对照组明显低.患者PCA使用量,与对照组6h及12 h相比,注射组使用量明显少;术后24h内PCA使用总量注射组也比对照组明显少.注射组患者未观察到任何与混合镇痛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镇痛泵的用量.
作者:翁文杰;王锋;陈东阳;袁涛;徐志宏;蒋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随着骨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提高患者伤后生活质量的要求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深入,对于骨盆环损伤要求更精确的诊断,更安全、科学的手术设计.
作者:徐荣明;李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黄韧带骨化可见于脊柱各节段,临床相关报道均集中于颈椎及胸椎,腰椎黄韧带骨化较少提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起因不同[1],腰椎黄韧带骨化多为腰椎管狭窄症中黄韧带增生、肥厚及钙盐沉着为特征的一种退行性变,严重者易导致不可逆性重度椎管狭窄.
作者:甄平;刘兴炎;李旭升;高明喧;薛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足部先天性畸形中常见的疾病.自2003年至2007年采用手法按摩配合聚乙稀塑质夹板治疗1岁以内患儿单纯型马蹄内翻足78例113足,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大为;王清玉;李学正;李杰;卢圣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62岁.2002年3月初开始,无明显外伤史,逐渐出现腰痛伴一侧腿痛4年余,时轻时重,经对症治疗有好转而没有引起重视.近半年腰腿痛症状加重,伴典型间歇性跛行,站立和行走时症状加重,而下蹲或坐下休息和卧床时减轻,疼痛从左侧臀部放射至间侧小腿外侧与足背.
作者:张功林;高国良;章鸣;蔡国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1999年11月至2002年5月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下肢手术患者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16-82岁,平均49.5岁.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可能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24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10例,全膝置换术后14例.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分别为9、6、7和12例.结论:研究发现高龄、深静脉血栓既往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乔尿病及骨水泥、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作者:徐斌;徐洪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Colles骨折指发生于桡骨远端2.5 cm范围内且向背侧移位的松质骨骨折,常见于跌倒时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所致,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2000年至2006年在门诊急诊中共采用自握单杠式复位治疗Colles骨折112例,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王许太;李金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采用MR观察和评价手法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修复软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门诊45-70岁骨关节炎患者50例,将以上病例根据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配对分为手法治疗组和口服药物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每周手法治疗1次和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1500 mg/d(分3次口服),治疗1年,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MR检查,观察治疗前后Noyes评分结果、测量软骨大缺损直径和软骨客积.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oye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手法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软骨缺损大径减小,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软骨缺损大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患者软骨面缺损大径也呈现减小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手法组治疗3、6、12个月时软骨缺损修复好于药物组.手法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软骨总容积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软骨总容积较治疗前增长58%;药物组患者软骨总客积呈现增加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组治疗3、6、12个月时软骨总容积增加高于药物组.结论:中医手法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能够增加软骨客积、修复软骨缺损,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有效方法.
作者:杜宁;陆勇;顾翔;胡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本文对<中国骨伤>杂志2006年第10期与2007年第10期所载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类文章进行了仔细阅读,针对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就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读者在提高科研工作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葛毅;胡良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