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增;李琪文;王继芳
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所导致软骨丢失为特点的慢性疾病.软骨胶原是软骨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代谢及结构的改变对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软骨胶原标志物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葛广勇;赵建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骨和冻干异种骨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8只中国大白兔一侧桡骨造成1 cm骨缺损,随机分为同种异体骨组和异种骨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两种移植骨,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进行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的X线片,Gary X线评分与同种异体骨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8周同种异体骨组组织学检查以及组织学评分与异种骨组有统计学差异,在其他时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冻干异种骨具有很好的成骨效果,可以作为修复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作者:刘玉增;李琪文;王继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0年7月-2003年2月应用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NeerⅡ型)和Ⅲ度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共28例,其中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锁骨钩钢板肩峰下撞击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敏;汤敏予;肖伟平;彭太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足部外伤后容易造成肌腱或骨关节外露,需要用皮瓣移位或移植修复.1995年8月-2003年10月,我们应用以腓动静脉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3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前足部软组织缺损22例,带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后足部软组织缺损14例,皮瓣全部成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邢志利;孙捷;吴春;谢玲丽;孙晟君;金俊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弧轨自锁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LPF)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387例,男239例,年龄19~71岁,平均(45.6+13.8)岁;女148例,年龄18~65岁,平均(45.6±8.2)岁.采用ALPF技术治疗,并对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6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4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和下肢痛的改善率分别为80.4%、65.9%、92.1%和87.4%,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均明显(P<0.01,P<0.05),后凸角得到满意矫正(P<0.01).并发症43例,其中术中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3.1%;术后并发症31例,发生率为8.4%.结论:ALPF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确定,并发症少.
作者:鞠传广;谭远超;张恩忠;邵诗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牵引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别及颈曲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选择颈型颈椎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29岁54例,30~49岁19例,50~65岁7例;病程0~3个月56例,3~12个月13例,12个月以上11例;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浅77例,颈椎增生2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29岁21例,30~49岁7例,50~65岁2例;病程0~3个月21例,3~12个月5例,12个月以上4例;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浅29例,颈椎增生9例.治疗组采用优值牵引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枕颌带牵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77.5%,对照组治愈率46.7%;经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94.4%,对照组治愈率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优值牵引法采用动态位牵引,符合颈段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
作者:鲍铁周;宋永伟;郭艳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多束血管束植入软骨面开窗植骨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方法:各种病因所致Ⅱ~Ⅲ期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28~45岁,平均37.8岁.采用经股骨头前外侧软骨面开窗病灶清除植骨,利用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横支等组成多条血管束,经骨隧道植入股骨头治疗.术后牵引6~8周,患肢半年内不负重活动.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5.4年,根据成人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法,评定手术前后髋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X线表现,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股骨头软骨面开窗病灶清除植骨并多束血管植入治疗Ⅱ~Ⅲ期成人股骨头坏死疗效满意,开窗软骨瓣术后都能得到修复,手术操作简单,股骨头内病灶可直观彻底清除,利于新骨形成.
作者:卢云;汪香;刘仁寿;王平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在临床上较多见,常合并深部组织损伤.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原位缝合,撕脱皮肤经处理后回植原处,皮片移植,皮瓣修复等[1].由于手掌部浅静脉较纤细,既往文献多不主张吻合[2].我们于1998年开始,在临床上采用吻合皮下静脉治疗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何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股骨远端骨折包括髁上和髁间的骨折,多系直接暴力所致的高能损伤,治疗困难且易出现后遗症.我院自1999-2003年共收治20例该类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取95°髁钢板、髁支持钢板、动力髁螺钉(DCS)行内固定,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启亮;陈思禄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临床上常见,由于许多患者同时并发多种疾病,加之髋关节置换术操作复杂,创伤大,出血多,且术中应用骨水泥时易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故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自2001年1月-2003年6月我院共施行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62例,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麻醉处理,麻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宏才;应友荣;张德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探讨活血祛瘀中药加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诺氯昔康对创伤骨折后高凝状态干预性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创伤股骨多段闭合骨折后当天入院,年龄18~45岁、ASA Ⅰ级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对照组(Ⅰ组),入院后不用任何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中药组(Ⅱ组),入院第2天即给予活血祛瘀中药.中西药组(Ⅲ组),在Ⅱ组基础上加用诺氯昔康.Ⅱ、Ⅲ组用药从入院第2天至第6天.3组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第7天(术日清晨)抽血测定:D-D二聚体(D-Di)、血小板计数(PLC)、血小板聚集率(PAgR)、凝血弹性描记仪(TEG)的相关指标:R、K、α角、MA.并与健康成年人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骨折后第2天D-Di、α角、MA与健康成年人比较P<0.05.3组患者随骨折时间延长至第7天D-Di、PAgR、α角、MA均比第1天增大,Ⅰ组增大更明显,PAgR增大的数值(25.49±18.94)与Ⅱ组(9.69±24.89)、Ⅲ组(9.70±14.80)比较有差异(P<0.05).D-Di增加工组(277.75±860.25)与Ⅲ组(-189.00±413.68)比较有差异(P<0.05).α角度增大Ⅰ组(6.17±7.25)与Ⅲ组(1.73±3.78)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患者创伤骨折后凝血功能24 h内增强,随时间延长至第7天呈高凝状态,中药、中西结合用药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降低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吴征杰;区锦燕;廖荣宗;罗富荣;周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髋关节疾病患者对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使该技术在广大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做好手术后并发症预防性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现将2000年6月-2003年7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36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余铁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三维融合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12~17岁,平均14.4岁.采用前路松解,后路矫正同时有效植骨的方法使脊柱达到三维融合.结果:31例均经过1年~4年8个月的随访,平均2.5年.患者脊柱均达到永久性融合,1°丢失4例,2°、3°丢失各1例.其余均保持原有角度,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脊柱的三维融合可使脊柱侧凸矫形水平得到良好保持,是防止畸形有效方法.
作者:陆晓文;李明;侯铁胜;徐杰;石志才;倪春鸿;张子峰;羊国民;陈步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尤因氏肉瘤(Ewing's 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恶性肿瘤,亦称为未分化网织细胞肉瘤.以聚集的小圆细胞为主要结构.尤因氏肉瘤是人体骨组织第4位好发的恶性肿瘤[1],绝大多数发生于3~25岁(平均13岁)[2],其发病率在儿童恶性骨肿瘤中列第2位[3].原发于脊柱的尤因氏肉瘤相对少见,而原发于椎管内的更为罕见.Robert等[4]曾报道过1例儿童原发性胸椎管内尤因氏肉瘤.
作者:张继东;张晓林;董荣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带锁髓内针的设计原理,制作材料和工艺在不断改进.我院自2002年7月以来应用自锁型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波;邵高海;周永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行螺钉及钉板系统固定时,首先要打入股骨颈导针,而打导针主要是控制颈干角与前倾角,目前对导针的颈干角控制有了准确、简便的瞄准装置,而对前倾角的控制仍旧停留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成为手术难点,2003年至2004年,我院自行设计了股骨颈前倾角瞄准器,经过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作者:孙观荣;全仁夫;李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髋关节置换一般多适用于老年人,年轻患者应用较少,这与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关.因为关节置换后,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出现远期的假体磨损、松动、下沉以及骨溶解等问题,使其功能障碍或丧失.我院于1974年至2003年10月共进行髋关节置换385例,48岁以下32例38个髋,从适应证掌握、假体类型选择、术后功能要求及效果等均与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所差别,本文予以分析探讨.
作者:于进祥;孙建平;雷林革;戴奇峰;黄伟;陆庄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验生骨再造散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用42只健康家兔,做双侧桡骨3 mm缺损的骨折,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对照组(仙灵骨葆)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以生骨再造散、仙灵骨葆和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术后第1、2、3、4周采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se).术后第14天和第31天分批处死兔子取桡骨标本,摄X线片,作生物力学测试和骨痂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骨折后第14天和第31天,实验组的X线片计分显示骨折修复优于空白对照组,生物力学性能和骨痂组织形态学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与药物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ALPase在第1周和第4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周3组ALPase都不同程度升高,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无差异;第3周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的ALPase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生骨再造散能缩短骨折愈合过程所需时间,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与仙灵骨葆疗效相似.
作者:李红专;张晓刚;吴佳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或髋关节脱位(DDH)是年轻人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原因.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延迟或防止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育不良髋的特征主要为平直、陡斜的髋臼顶,不能充分覆盖股骨头.如出生后早期采用蛙式位支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未予治疗或治疗不恰当的患者,经常残留髋臼发育不良.骨骼生长结束后,残留的髋臼发育不良不能自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恢复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增加了髋臼和股骨头的负重区域,从而防止关节软骨的进一步破坏,达到延迟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目的.
作者:王金成;高忠礼;张远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AO骨折分型、Lo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植入物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患者95例,术前按照AO骨折分型、Lo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植入物,随访79例,观察临床疗效,评估三者相结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术前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17例,其中16例Frankel分级恢复1级或1级以上;腰痛按Denis评分:P156例,P217例,P36例.②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固定术后各自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平均复位分别为6.59 mm、15.68°,12.90 mm、20.75°,15.07 mm、23.80°.③本组无断钉、内固定松动滑脱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O分型结合Load-sharing及IG评分法则,对胸腰段骨折手术入路及内植物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翟晓军;陈其昕;陈维善;兰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