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汗症患者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不同通气模式效果的比较

欧伟明;王汉兵;章绵华;刘洪珍;杨承祥

关键词:手汗症, 患者, 纵隔镜, 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双腔气管导管, 治疗手段, 亚洲地区, 通气模式, 术野暴露, 麻醉方法, 技术要求, 年轻人, 创伤小, 费用
摘要:约有3‰的亚洲地区年轻人患有手汗症,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要求术野暴露清晰[1].双腔气管导管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本研究拟比较手汗症患者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短小手术患者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喉罩的置入条件

    目的比较以不同初始血浆靶浓度(Cp)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诱导下短小手术患者喉罩(LM)的置入条件,探讨LM置入时适宜的异丙酚Cp.方法拟行短小手术的患者45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Ⅰ组异丙酚Cp为4μg/ml,Ⅱ组异丙酚Cp为6μg/ml,Ⅲ组异丙酚Cp为8μg/ml,每组15例.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后3minTCI异丙酚,当效应室浓度(EC)达2.5μg/ml时置入LM.观察LM的置入条件:张口度、恶心、呛咳、体动及总体条件.记录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用量、剂量及时间.记录患者静卧后5min(T1)、意识消失时(T2)、异丙酚EC达2.5μg/ml(T3)、LM置入即刻(T4)和LM置入后3min(T5)时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及BIS.结果三组T3-5时SP、DP、HR、BIS均低于T1(P<0.01).Ⅲ组T5时SP、DP和BIS均低于Ⅰ、Ⅱ组(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Ⅱ、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Ⅰ组比较,当异丙酚EC达2.5μg/ml时,Ⅱ、Ⅲ组完全张口度的例数、无呛咳的例数、无体动、总体条件容易的例数均升高(P<0.05),Ⅱ、Ⅲ组间上述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小手术患者芬太尼3μg/ml复合异丙酚TCICp为6μg/ml麻醉诱导下置入LM是较满意的方法.

    作者:柯敬东;田鸣;李树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病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及心血管反应的变化

    目的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变化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地卡因喷喉对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拟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择期病人36例,ASA分级及Mallampati插管分级均为Ⅰ或Ⅱ级,年龄19~55岁,随机分为3组(n=12),即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静脉组(L组)和地卡因喷喉组(T组),诱导药物和剂量相同,当AAI达10左右时,C组直接行气管插管,L组和T组患者分别在气管插管前给予1%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和1%地卡因喷喉,记录气管插管前后1min的AAI、血压、心率及开始插管距肌松药注入的时间.结果三组AAI值、血压及心率在全麻气管插管后1min明显升高,T组AAI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L组的血压和心率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是反映气管插管反应的敏感指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减小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汤如荣;裴凌;王俊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肌肉注射戊乙奎醚或阿托品复合咪达唑仑效果的比较

    戊乙奎醚为新型选择性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不仅有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而且可阻断脑内突触后膜M1受体而产生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对M2受体作用不明显,故对心率(HR)影响小.咪达唑仑为短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和顺行性遗忘作用.二者术前复合应用效果如何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戊乙奎醚或阿托品复合咪哒唑仑术前肌肉注射的效果.

    作者:马琳;王国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脊柱矫形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n=12).以血液回收、洗涤技术处理创面出血,当洗涤血达300ml时开始回输.麻醉诱导后至切皮前输注负荷剂量抑肽酶100万单位,术中静脉输注100万单位,总量达200万单位;对照组不使用抑肽酶.分别于开放静脉后(T1,基础值)、洗涤血回输后30min(T2)、术毕(T3)抽取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s的表达并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洗涤后回输前血也取标本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洗涤血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均增加(P<0.01);对照组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ub和CD18表达于T2,3时增加(P<0.01),抑肽酶组CD11b表达于T2时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T2,3上述两指标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3增加,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时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3时降低(P<0.05).结论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黎涌;招伟贤;杨博;石永勇;高小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家兔肝血流量及肝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输注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兔肝血流量(BF)和肝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11,输注异丙酚1.2mg·kg-1·min-1)、低剂量组(n=10,输注异丙酚0.4mg·kg-1·min-1)和对照组(n=9,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给药后0(给药前即刻)、10、20、30、40、50、60、70、80、90min的门静脉和肝动脉BF,于给药后0、30、50、70、90min采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各0.5ml作血气分析,计算肝氧供(DO2)、氧耗(VO2).结果高剂量组在给药后30~90min时肝BF较给药前即刻和对照组增加(P<0.05或0.01),同期肝DO2、VO2也较对照组增加(P<0.05),肝DO2/V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异丙酚可增加肝BF和肝DO2,同时也增加肝VO2,但尚能维持肝DO2/VO2.

    作者:陈燕;张科;罗朝志;江从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胺酮预给药对体外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胺酮预给药对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凋亡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CGNs随机分为8组:C组:培养基中不加药液;G组:培养基中加入300μmol/L谷氨酸;K1、K2、K3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100、1000μmol/L氯胺酮预先孵育1h后,再加入谷氨酸;LK3组:培养基中加入20μmol/LLy294002,30min后加入1000μmol/L氯胺酮,1h后加入谷氨酸;L组:培养基中加入Ly294002;LG组:培养基中加入Ly294002,30min后加入谷氨酸.20h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Hoechst33258核染色后,观察凋亡CGNs;提取DNA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二乙酸荧光素染色法测定CGNs的存活率.结果谷氨酸可诱导大鼠CGNs凋亡.CGNs存活率:与G组比较,C组、K1、K2、K3、L组升高幅度下降(P<0.05),L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K3组低于K3组(P<0.01).CGNs存活率(Y)与氯胺酮浓度(X)呈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0.202logX+0.2596,r2=0.919(P<0.01).结论氯胺酮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谷氨酸诱导大鼠CGNs的凋亡,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其抗神经元凋亡作用.

    作者:曹林;曹德雄;苏兴文;江伟健;邱鹏新;颜光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论著摘要应符合本刊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致本刊作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文内著录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氨基己酸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氨基己酸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氨基己酸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在CPB预充液中单次加入氨基己酸200mg/kg,B组在CPB预充液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0)、CPB8min(T1)、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T3)、术后2h(T4)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Plm)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同时记录术后24h内出血量及输库血量.结果与T0比较,B组血浆t-PA、t-PA/PAI活性在T1~3、Plm活性在T1,2、D-dimcr浓度在T1~4时升高(P<0.05或0.01).与B组比较,A组血浆t-PA活性、t-PA/PAI在T1~3、Plm活性在T1,3、D-dimer浓度在T2~4时降低(P<0.05或0.01).术后24h出血量及输库血量A组少于B组(P<0.05).结论CPB可激活纤溶系统;氨基己酸可抑制CPB引起的纤溶系统激活,减少术后出血和输库血量.

    作者:石凤梧;陈子英;刘苏;张文立;陈立华;赵宏;刘林力;韩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8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51~66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术中及术后用芬太尼镇痛,B组术中及术后用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镇痛,两组术后均给药2d.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后4、12、24、48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术前1d~术后8d连续监测心电图V1、V5和Ⅱ导联、血压及心率变化.分别于术前1d、术后6h、术后1、2、7、8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结果两组术后4、12、24、48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术日~术后2d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升高,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低于A组(P<0.05或0.01).与术前1d比较,A组术后6h~术后8d、B组术后6h~术后7d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及CD63表达均升高,A组术后6h~术后7d、B组术后6h~术后2d血小板膜CD62p表达升高,B组术后8d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降低(P<0.05或0.01),两组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7~8d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降低(P<0.05或0.01),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可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作者:王军;胡毅平;丁浩中;黄政坤;顾静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不同方式给药维库溴铵时效关系的比较

    心脏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并发症已逐渐引起重视[1].多种因素可影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效,不同给药方式即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拟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持续静脉输注与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的时效关系,为心脏手术合理应用肌松药提供依据.

    作者:栾秀姝;陈雷;张东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连续腰麻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用于高危老年病人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4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年龄70~101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CSA组,每组32例.EA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行CSA.记录两组麻醉平面满意时的时间,以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于动脉穿刺完毕时(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乳酸浓度,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病人辅用麻黄碱、氟芬合剂的情况,观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SA组T1-3时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T1时MAP、HR下降(P<0.05).T0~2期间,EA组有31例(98%)病人需辅用麻黄碱,CSA组有5例(15%)病人需辅用麻黄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麻黄碱用量[(34.5±3.1)mg]高于CSA组[(4.3±0.5)mg](P<0.01).与EA组比较,CS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CSA组Bromage评分高于EA组(P<0.05);EA组有17例(51%)病人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CSA组有7例(20%)病人需辅用氟芬合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乳酸浓度:EA组T1~3时均高于CSA组(P<0.05);EA组在T1~3时均高于基础值(P<0.05).CSA组均未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结论CSA用于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彭书岐;王寿平;李杰;李珏;陈晓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通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常见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恶性高热救治成功一例

    患者女性,15岁,ASAⅡ级,体重35kg.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

    作者:郑曼;徐福涛;徐洁;张媛;金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格式的补充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危重患者抗凝血酶与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方法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87例(病例组),病例组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患者分为SIRS组(n=68)与非SIRS组(n=19)、MODS组(n=37)与非MODS组(n=50).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1人,作为对照组(n=31).分别测定病例组患者进入ICU第1、3、5天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进入ICU第1天血浆AT:A、PLG:A、PLT降低,血浆FIB、D-D浓度升高(P<0.01);与非SIRS组、非MODS组比较,SIRS组、MODS组各时间点血浆AT:A、PLG:A、PLT降低,血浆D-D浓度升高(P<0.01);与进入ICU第1天比较,第3、5天SIRS组、MODS组血浆D-D浓度升高,第5天血浆PLT,FIB浓度下降(P<0.05或0.01);第5天MODS组血浆PLG:A降低(P<0.05);第5天非MODS组血浆AT:A、PLG:A升高(P<0.05).结论血浆AT:A、PLG:A、PLT、FIB及D-D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IRS和MODS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作为SIRS和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早期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作者:潘景业;王明山;王均炉;徐斐;金艳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