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家兔肝血流量及肝氧代谢的影响

陈燕;张科;罗朝志;江从勋

关键词:二异丙酚, 肝, 局部血流, 氧耗量
摘要:目的观察输注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兔肝血流量(BF)和肝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11,输注异丙酚1.2mg·kg-1·min-1)、低剂量组(n=10,输注异丙酚0.4mg·kg-1·min-1)和对照组(n=9,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给药后0(给药前即刻)、10、20、30、40、50、60、70、80、90min的门静脉和肝动脉BF,于给药后0、30、50、70、90min采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各0.5ml作血气分析,计算肝氧供(DO2)、氧耗(VO2).结果高剂量组在给药后30~90min时肝BF较给药前即刻和对照组增加(P<0.05或0.01),同期肝DO2、VO2也较对照组增加(P<0.05),肝DO2/V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异丙酚可增加肝BF和肝DO2,同时也增加肝VO2,但尚能维持肝DO2/VO2.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短小手术患者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喉罩的置入条件

    目的比较以不同初始血浆靶浓度(Cp)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诱导下短小手术患者喉罩(LM)的置入条件,探讨LM置入时适宜的异丙酚Cp.方法拟行短小手术的患者45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Ⅰ组异丙酚Cp为4μg/ml,Ⅱ组异丙酚Cp为6μg/ml,Ⅲ组异丙酚Cp为8μg/ml,每组15例.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后3minTCI异丙酚,当效应室浓度(EC)达2.5μg/ml时置入LM.观察LM的置入条件:张口度、恶心、呛咳、体动及总体条件.记录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用量、剂量及时间.记录患者静卧后5min(T1)、意识消失时(T2)、异丙酚EC达2.5μg/ml(T3)、LM置入即刻(T4)和LM置入后3min(T5)时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及BIS.结果三组T3-5时SP、DP、HR、BIS均低于T1(P<0.01).Ⅲ组T5时SP、DP和BIS均低于Ⅰ、Ⅱ组(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Ⅱ、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Ⅰ组比较,当异丙酚EC达2.5μg/ml时,Ⅱ、Ⅲ组完全张口度的例数、无呛咳的例数、无体动、总体条件容易的例数均升高(P<0.05),Ⅱ、Ⅲ组间上述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小手术患者芬太尼3μg/ml复合异丙酚TCICp为6μg/ml麻醉诱导下置入LM是较满意的方法.

    作者:柯敬东;田鸣;李树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本刊对统计学符号及统计学方法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汗症患者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不同通气模式效果的比较

    约有3‰的亚洲地区年轻人患有手汗症,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要求术野暴露清晰[1].双腔气管导管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本研究拟比较手汗症患者纵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

    作者:欧伟明;王汉兵;章绵华;刘洪珍;杨承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通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病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及心血管反应的变化

    目的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变化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地卡因喷喉对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拟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择期病人36例,ASA分级及Mallampati插管分级均为Ⅰ或Ⅱ级,年龄19~55岁,随机分为3组(n=12),即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静脉组(L组)和地卡因喷喉组(T组),诱导药物和剂量相同,当AAI达10左右时,C组直接行气管插管,L组和T组患者分别在气管插管前给予1%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和1%地卡因喷喉,记录气管插管前后1min的AAI、血压、心率及开始插管距肌松药注入的时间.结果三组AAI值、血压及心率在全麻气管插管后1min明显升高,T组AAI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L组的血压和心率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是反映气管插管反应的敏感指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减小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汤如荣;裴凌;王俊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不同方式给药维库溴铵时效关系的比较

    心脏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并发症已逐渐引起重视[1].多种因素可影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效,不同给药方式即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拟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持续静脉输注与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的时效关系,为心脏手术合理应用肌松药提供依据.

    作者:栾秀姝;陈雷;张东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异氟醚麻醉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可发生全身炎性反应,其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可促进活化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心肌损伤[1].离体实验证实,异氟醚不仅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2,3],还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4,5].异氟醚是否可以抑制粘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粘附分子表达,进而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吸入异氟醚围术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P-选择素、L-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评价其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谭嵘;徐军美;冯华;常业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恶性高热救治成功一例

    患者女性,15岁,ASAⅡ级,体重35kg.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

    作者:郑曼;徐福涛;徐洁;张媛;金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L-精氨酸联合缺血预处理对下肢手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L-精氨酸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1],但与缺血预处理联合应用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通过比较L-精氨酸、缺血预处理及联合应用对下肢手术患者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探讨L-精氨酸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燕建新;刘彬;张铁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连续腰麻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用于高危老年病人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4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年龄70~101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CSA组,每组32例.EA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行CSA.记录两组麻醉平面满意时的时间,以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于动脉穿刺完毕时(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乳酸浓度,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病人辅用麻黄碱、氟芬合剂的情况,观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SA组T1-3时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T1时MAP、HR下降(P<0.05).T0~2期间,EA组有31例(98%)病人需辅用麻黄碱,CSA组有5例(15%)病人需辅用麻黄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麻黄碱用量[(34.5±3.1)mg]高于CSA组[(4.3±0.5)mg](P<0.01).与EA组比较,CS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CSA组Bromage评分高于EA组(P<0.05);EA组有17例(51%)病人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CSA组有7例(20%)病人需辅用氟芬合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乳酸浓度:EA组T1~3时均高于CSA组(P<0.05);EA组在T1~3时均高于基础值(P<0.05).CSA组均未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结论CSA用于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彭书岐;王寿平;李杰;李珏;陈晓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脊柱手术时俯卧位致患者左眼失明一例

    患者,女,18岁,体重48kg.1996年在外院行脊柱侧弯哈氏棒矫形手术.2003年6月29日来本院行哈氏棒拔除手术.术前X线检查:内固定棒扭曲,一侧棒杆断裂.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未见异常.心前区听诊无异常杂音.眼科检查:形觉检查中裸眼视力左眼0.1,右眼0.2;矫正视力左眼1.0,右眼1.2;光觉检查中明适应和暗适应均中等;色觉检查中左眼色弱,右眼尚可.

    作者:尹学军;谢卫农;司家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深低温停循环大鼠脑损伤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深低温停循环大鼠脑损伤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红细胞压积(Hct)10%组(H1组)、Hct20%组(H2组)、Hct30%组(H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只.H1、H2、H3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18℃,90min),C组不进行体外循环转流.复温到36~37℃后循环、呼吸功能稳定60min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定皮层、海马和丘脑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Tau)含量,并进行三个脑区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与H2组比较,H1组皮层和海马受损神经元个数增加,而H3组皮层和海马受损神经元个数减少(P<0.05),三组间丘脑受损神经元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H2和H3组皮层、海马和丘脑GLu、Asp、Gly、GABA和Tau含量均高于C组(P<0.05).与H2组比较,H1组皮层和海马Glu、Asp和Gly含量增加,H3组皮层和海马Glu、Asp和Gly含量降低(P<0.05).三组各脑区GABA和Tau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稀释到Hct为30%时深低温停循环大鼠复灌后的脑损伤较轻,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较低有关.

    作者:苏殿三;王祥瑞;郑拥军;赵延华;张挺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血浆代用品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健康成人静脉血内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胶体代血浆广泛用于围术期病人的液体治疗,但其增加出血的副作用使临床应用有所顾虑[1].有研究证实羟乙基淀粉能降低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2,3],但明胶、羟乙基淀粉和缩合葡萄糖体外血液稀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健康成人4%琥珀酰明胶(GF)、6%羟乙基淀粉(HES200/0.5.0.5)和12%缩合葡萄糖(PG)不同程度体外血液稀释时内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罗富荣;钟广玲;陈志雄;刘怀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硝普钠过量引起氰化物中毒一例

    患者,男,25岁,体重65kg,因背部突发性刀绞样疼痛伴头晕、胸闷、心慌4d入院,CT示Ⅰ型夹层动脉瘤,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检查:血压(BP)200/100mm Hg(1 kPa=7.5mm Hg)、心率(HR)110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8%~99%、血常规、肾功能、胸部X线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未见异常.入院后口服地尔硫卓30mg/次、奥美拉唑25mg/次,巯甲丙脯酸12.5 mg/次,每天3次,静脉输注硝普钠(SNP)4.5~6μg·kg-1·min-1,控制BP在103/45~150/80 mm Hg之间,共10d,总量5 310mg.

    作者:韩建民;黄立宁;刘志军;董振明;张达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脊柱矫形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n=12).以血液回收、洗涤技术处理创面出血,当洗涤血达300ml时开始回输.麻醉诱导后至切皮前输注负荷剂量抑肽酶100万单位,术中静脉输注100万单位,总量达200万单位;对照组不使用抑肽酶.分别于开放静脉后(T1,基础值)、洗涤血回输后30min(T2)、术毕(T3)抽取中心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s的表达并进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洗涤后回输前血也取标本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洗涤血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CD18表达均增加(P<0.01);对照组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ub和CD18表达于T2,3时增加(P<0.01),抑肽酶组CD11b表达于T2时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T2,3上述两指标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3增加,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2时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抑肽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T3时降低(P<0.05).结论抑肽酶对自体血回输脊柱矫形术病人术中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黎涌;招伟贤;杨博;石永勇;高小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期刊杂志著录格式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病人治疗效果的观察

    动物实验表明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可缓解心肌缺血[1,2],TEA有助于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3].但TEA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如何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冠心病病人TEA前后心肌灌注显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探讨其对冠心病病人的疗效.

    作者:杨玲;王雄;王陆健;刘建中;胡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