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徐福涛;徐洁;张媛;金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胶体代血浆广泛用于围术期病人的液体治疗,但其增加出血的副作用使临床应用有所顾虑[1].有研究证实羟乙基淀粉能降低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2,3],但明胶、羟乙基淀粉和缩合葡萄糖体外血液稀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健康成人4%琥珀酰明胶(GF)、6%羟乙基淀粉(HES200/0.5.0.5)和12%缩合葡萄糖(PG)不同程度体外血液稀释时内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罗富荣;钟广玲;陈志雄;刘怀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用于高危老年病人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4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年龄70~101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CSA组,每组32例.EA组行硬膜外麻醉,CSA组行CSA.记录两组麻醉平面满意时的时间,以改良Bromage评分法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的程度,于动脉穿刺完毕时(T0,基础值)、麻醉平面满意时(T1)、切皮后1h(T2)、术毕(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乳酸浓度,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病人辅用麻黄碱、氟芬合剂的情况,观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SA组T1-3时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T1时MAP、HR下降(P<0.05).T0~2期间,EA组有31例(98%)病人需辅用麻黄碱,CSA组有5例(15%)病人需辅用麻黄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麻黄碱用量[(34.5±3.1)mg]高于CSA组[(4.3±0.5)mg](P<0.01).与EA组比较,CS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CSA组Bromage评分高于EA组(P<0.05);EA组有17例(51%)病人术中需辅用氟芬合剂,CSA组有7例(20%)病人需辅用氟芬合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乳酸浓度:EA组T1~3时均高于CSA组(P<0.05);EA组在T1~3时均高于基础值(P<0.05).CSA组均未发生腰麻后头痛、暂时性神经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结论CSA用于高危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彭书岐;王寿平;李杰;李珏;陈晓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输注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兔肝血流量(BF)和肝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11,输注异丙酚1.2mg·kg-1·min-1)、低剂量组(n=10,输注异丙酚0.4mg·kg-1·min-1)和对照组(n=9,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给药后0(给药前即刻)、10、20、30、40、50、60、70、80、90min的门静脉和肝动脉BF,于给药后0、30、50、70、90min采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各0.5ml作血气分析,计算肝氧供(DO2)、氧耗(VO2).结果高剂量组在给药后30~90min时肝BF较给药前即刻和对照组增加(P<0.05或0.01),同期肝DO2、VO2也较对照组增加(P<0.05),肝DO2/VO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异丙酚可增加肝BF和肝DO2,同时也增加肝VO2,但尚能维持肝DO2/VO2.
作者:陈燕;张科;罗朝志;江从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气管狭窄患者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纤维支气管镜(FOB)诊疗是紧急缓解缺氧的首选办法.在此过程中,麻醉管理的重点是建立有效通气,确保诊疗的顺利进行.采用喉罩(LMA)行机械、人工交替间歇正压通气已有报道,但该法存在漏气且不便于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缺点.本研究拟探讨全麻下气管狭窄患者经LMA高频喷射通气(HFJV)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陈彦青;俞增贵;甘秀峰;黄风怡;吴晓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戊乙奎醚为新型选择性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不仅有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而且可阻断脑内突触后膜M1受体而产生一定的中枢镇静作用,对M2受体作用不明显,故对心率(HR)影响小.咪达唑仑为短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和顺行性遗忘作用.二者术前复合应用效果如何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戊乙奎醚或阿托品复合咪哒唑仑术前肌肉注射的效果.
作者:马琳;王国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以不同初始血浆靶浓度(Cp)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诱导下短小手术患者喉罩(LM)的置入条件,探讨LM置入时适宜的异丙酚Cp.方法拟行短小手术的患者45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Ⅰ组异丙酚Cp为4μg/ml,Ⅱ组异丙酚Cp为6μg/ml,Ⅲ组异丙酚Cp为8μg/ml,每组15例.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后3minTCI异丙酚,当效应室浓度(EC)达2.5μg/ml时置入LM.观察LM的置入条件:张口度、恶心、呛咳、体动及总体条件.记录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用量、剂量及时间.记录患者静卧后5min(T1)、意识消失时(T2)、异丙酚EC达2.5μg/ml(T3)、LM置入即刻(T4)和LM置入后3min(T5)时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及BIS.结果三组T3-5时SP、DP、HR、BIS均低于T1(P<0.01).Ⅲ组T5时SP、DP和BIS均低于Ⅰ、Ⅱ组(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Ⅱ、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异丙酚EC达2.5μg/ml时异丙酚的用量、剂量均升高、时间缩短(P<0.01).与Ⅰ组比较,当异丙酚EC达2.5μg/ml时,Ⅱ、Ⅲ组完全张口度的例数、无呛咳的例数、无体动、总体条件容易的例数均升高(P<0.05),Ⅱ、Ⅲ组间上述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小手术患者芬太尼3μg/ml复合异丙酚TCICp为6μg/ml麻醉诱导下置入LM是较满意的方法.
作者:柯敬东;田鸣;李树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可发生全身炎性反应,其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可促进活化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心肌损伤[1].离体实验证实,异氟醚不仅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2,3],还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4,5].异氟醚是否可以抑制粘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粘附分子表达,进而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吸入异氟醚围术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P-选择素、L-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评价其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谭嵘;徐军美;冯华;常业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心内直视手术作为应激刺激能够诱发机体炎性反应,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该反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如何调节机体炎性反应已成为当前此类手术的重要研究课题.米力农(Milrinone)可产生正性变力和血管扩张的双重作用,对机体炎性反应也有调节功能.其对成人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如何,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静脉输注米力农成人和小儿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变化,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张健;方能新;夏云;曾一平;钱梅;徐志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18岁,体重48kg.1996年在外院行脊柱侧弯哈氏棒矫形手术.2003年6月29日来本院行哈氏棒拔除手术.术前X线检查:内固定棒扭曲,一侧棒杆断裂.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未见异常.心前区听诊无异常杂音.眼科检查:形觉检查中裸眼视力左眼0.1,右眼0.2;矫正视力左眼1.0,右眼1.2;光觉检查中明适应和暗适应均中等;色觉检查中左眼色弱,右眼尚可.
作者:尹学军;谢卫农;司家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8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51~66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术中及术后用芬太尼镇痛,B组术中及术后用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镇痛,两组术后均给药2d.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后4、12、24、48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术前1d~术后8d连续监测心电图V1、V5和Ⅱ导联、血压及心率变化.分别于术前1d、术后6h、术后1、2、7、8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结果两组术后4、12、24、48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术日~术后2d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升高,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低于A组(P<0.05或0.01).与术前1d比较,A组术后6h~术后8d、B组术后6h~术后7d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及CD63表达均升高,A组术后6h~术后7d、B组术后6h~术后2d血小板膜CD62p表达升高,B组术后8d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降低(P<0.05或0.01),两组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7~8d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降低(P<0.05或0.01),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可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作者:王军;胡毅平;丁浩中;黄政坤;顾静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方法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87例(病例组),病例组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患者分为SIRS组(n=68)与非SIRS组(n=19)、MODS组(n=37)与非MODS组(n=50).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1人,作为对照组(n=31).分别测定病例组患者进入ICU第1、3、5天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进入ICU第1天血浆AT:A、PLG:A、PLT降低,血浆FIB、D-D浓度升高(P<0.01);与非SIRS组、非MODS组比较,SIRS组、MODS组各时间点血浆AT:A、PLG:A、PLT降低,血浆D-D浓度升高(P<0.01);与进入ICU第1天比较,第3、5天SIRS组、MODS组血浆D-D浓度升高,第5天血浆PLT,FIB浓度下降(P<0.05或0.01);第5天MODS组血浆PLG:A降低(P<0.05);第5天非MODS组血浆AT:A、PLG:A升高(P<0.05).结论血浆AT:A、PLG:A、PLT、FIB及D-D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IRS和MODS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作为SIRS和MODS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早期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作者:潘景业;王明山;王均炉;徐斐;金艳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氨基己酸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氨基己酸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在CPB预充液中单次加入氨基己酸200mg/kg,B组在CPB预充液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0)、CPB8min(T1)、30min(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T3)、术后2h(T4)时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Plm)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同时记录术后24h内出血量及输库血量.结果与T0比较,B组血浆t-PA、t-PA/PAI活性在T1~3、Plm活性在T1,2、D-dimcr浓度在T1~4时升高(P<0.05或0.01).与B组比较,A组血浆t-PA活性、t-PA/PAI在T1~3、Plm活性在T1,3、D-dimer浓度在T2~4时降低(P<0.05或0.01).术后24h出血量及输库血量A组少于B组(P<0.05).结论CPB可激活纤溶系统;氨基己酸可抑制CPB引起的纤溶系统激活,减少术后出血和输库血量.
作者:石凤梧;陈子英;刘苏;张文立;陈立华;赵宏;刘林力;韩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硬膜外麻醉中注射器被细菌感染的机率接近5%,穿刺针被细菌感染的机率为17%[1].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时,硬膜外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增加了细菌感染的风险[2].盐酸布比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有抑菌作用[3].而左旋布比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这四种药物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绿脓杆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表面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变形杆菌生长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薛昀;吴新民;张生锁;赵敏;严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冠心病患者围术期易发生心肌缺血,围术期发生心肌缺血者较无心肌缺血者出现心脏病态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约9倍[1],而β-受体阻滞药可预防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1,2].本研究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肌钙蛋白I(cTnI)观察阿替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影响.
作者:杨沛;景桂霞;张义长;叶平安;王均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冠心病伴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预后较差,左室射血分数(LVEF)<30%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禁忌证,主张进行心脏移植.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及围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CABG的适应证不断扩大[1].1998年10月至2003年2月,本院为31例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病人(LVEF<30%)成功施行了CABG,现将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汪炜健;吴辉;李立环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