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指纹图谱对西黄滴丸胆红素含量的测定

丛晓娟;李峰;朱晓静;吴超

关键词:西黄滴丸, 高效液相色谱法, 胆红素, 指纹图谱
摘要:目的:建立西黄滴丸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并进行指标成分胆红素的定量分析,为整体控制西黄滴丸质量和对天然牛黄定性定量检测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250 mm,粒度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乙腈(非线性梯度洗脱),指纹图谱检测波长239 nm;胆红素定量分析检测波长453 nm。结果:建立了10批西黄滴丸的对照指纹图谱,各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8,确立共有峰11个,其中以胆红素峰为参照峰,并确定对胆红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为西黄滴丸全面质量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调经种玉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经种玉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脾肾阳虚型PCOS患者30例,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调经种玉汤,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每月的B超、基础体温及月经第22天的孕酮情况,以了解患者是否排卵。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周期排卵率42%。结论:调经种玉汤能调节PCOS患者的内分泌紊乱,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排卵率。

    作者:李瑞丽;傅金英;于胜男;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四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雷公藤提取物中内酯类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内酯类含量的影响。方法:氯仿渗漉、氯仿回流、水提醇沉、醇提水沉4种提取方法提取雷公藤粗提物;将粗提物经柱层层析分离纯化,以所得雷公藤内酯类的含量为指标,考察4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结果:4种提取方法的氯仿萃取物量及雷公藤内酯类粗品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氯仿回流法、氯仿渗漉法、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结论:氯仿回流法和渗漉法对雷公藤内酯类提取率较高,但氯仿用量大,实验成本较高。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适宜工业大生产。

    作者:付志明;尹履伟;李佳;韩春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

    目的:探讨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晋隋唐时期主要医学文献,对其中有关针灸补肾的资料,如辨证选穴、腧穴配伍、刺灸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此时期针灸补肾的穴位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并已出现具体穴位名。医家仍主张“针主泻而灸主补”的观点,阴虚内热者多用针刺法,阳虚里寒者则用灸法。结论:晋隋唐时期是针灸补肾逐步发展的时期,推动着针灸补肾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邴长建;周胜红;周建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综汤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3例

    目的:探讨肾综汤治疗毒瘀互结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肾综汤加激素治疗;对照组31例单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对照组7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综汤能明显改善毒瘀互结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症状,且能防治患儿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于妮娜;孙响波;潘月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溯源

    通过对“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文献进行溯源,认为“心主神明”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以五脏五形为核心的理论特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流思想。而明以前“脑主神明”与道家及炼丹术相关,明以后受西方医学影响较大。同时指出以“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并非一个名称的简单替换,还须建立一个新的医疗模式。

    作者:于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脾胃论治原发性高血压

    脾胃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认为原发性高血压与脾胃所处的特殊地位、功能及痰湿体质有密切关系,调理脾胃功能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法则之一,主要治则为健脾化痰、清热和胃、活血化瘀,常用方剂为黄芪建中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泽泻汤加味等。

    作者:赵恒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防风通圣丸中麻黄佳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确定防风通圣丸中麻黄药材的适宜提取溶剂及其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制备麻黄水煎、醇提样品和不同提取工艺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elchro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95∶5),检测波长207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25℃,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各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并计算提取率,确定麻黄的适宜提取溶剂及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麻黄水煎和乙醇提取样品中的提取率分别为62.8%和67.8%;盐酸麻黄碱的提取率随提取挥发油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以8h为高。结论:采用水煎法提取盐酸麻黄碱,提取挥发油时间若不超过8 h,盐酸麻黄碱是稳定的。

    作者:王正平;高燕;赵渤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张从正治外伤法浅析痛随利减

    列举了张从正应用痛随利减法则治疗外伤疼痛的医论、医案。认为痛随利减的机制是外伤疼痛多源于局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通则痛”,用下利的方法起到了刺激并加快气血运行的作用,达到了使人体气血在各部位再分配的效果。

    作者:张普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试论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其应用

    李东垣尤重视脾胃,创制“阴火”一词,阴火即是相火,以强调因为元气亏虚所致的妄行的相火。生理上阴火起于下焦,内寄于心包络、少阳;病理上,根据相火妄动作用的部位不同,表现有所不同,并确立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法。

    作者:盛倩;孙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茶藨子木层孔菌多糖硫酸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茶藨子木层孔菌多糖硫酸酯(PRP-S18和PRP-S22)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H22实体瘤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PRP-S18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RP-S22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RP-S18联合环磷酰胺组、PRP-S22联合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测定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低剂量(每天20 mg/kg)时,PRP-S18和PRP-S22对小鼠的肿瘤抑制率高,分别为34.99%和33.47%;在此剂量下,PRP-S对肿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没有影响。 PRP-S18和PRP-S22与环磷酰胺合用均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抑制率,其中PRP-S18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未加重环磷酰胺单独应用造成的免疫损伤。结论:PRP-S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抑瘤率明显提高。PRP-S佳活性的发挥需要一个合适的硫酸取代度和适宜剂量。

    作者:刘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蟾酥透皮贴剂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含量

    目的:研究 HPLC 法测定蟾酥透皮贴剂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5μm,20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6 nm。结果:华蟾酥毒基在0.2632~1.5792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1.19%(n=6);脂蟾毒配基在0.3208~1.9248μg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09%,RSD=1.06%(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蟾酥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史磊;李峰;林桂涛;郭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伤寒杂病论》理论源流考

    针对学界多认为《伤寒杂病论》理论主要源自医经论著及《伊尹汤液》的观点进行了逻辑辨析,提出该书继承与发挥了先前医经家和经方家的论著学说,学术理论主要源自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论著,药物理论主要源自《神农本草经》等著作而非《伊尹汤液》。

    作者:方春平;刘步平;朱章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清热化痰汤对痰气郁结型矽肺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热化痰汤对痰气郁结型矽肺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矽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药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痰汤,疗程3个月。采用肺功能检查治疗前后呼吸功能,中医证候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 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52.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痰汤可有效治疗痰气郁结型矽肺。

    作者:李春红;王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风热毒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

    目的:明确清热解毒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热毒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清热解毒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急性期,安宫牛黄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中风急性期热毒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热毒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作者:马丽虹;李可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7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眠安方,对照组采用氯硝西泮片,疗程为28 d,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量表)评定。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2.1%,对照组87.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97.57%,对照组81.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半月后,两组不良反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眠安方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氯硝西泮具有类似疗效,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静;杨文明;陈幸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保元养心汤加味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保元养心汤加味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脉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180例冠脉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加保元养心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防治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冠脉狭窄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元养心汤加味具有减少冠脉术后再次狭窄的作用。

    作者:闫西鹏;卢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逆灸关元、命门穴对极限耐力运动大鼠NOS、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时的运动耐力及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骨骼肌及心肌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游泳能力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干预20 d后进行力竭游泳,观察力竭时间并检测相应的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力竭组钠-钾-ATP酶活性明显降低,NOS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而逆灸关元、命门对酶活性影响不大(P>0.05)。与力竭组比较,逆灸关元、命门均可使力竭大鼠游泳时间延长,钠-钾-ATP酶活性增高(P<0.05,P<0.01);逆灸命门还使其 NOS活性明显降低且与逆灸关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逆灸命门、关元穴均能提高极限运动大鼠的运动耐力,延长其游泳力竭时间,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NOS、激发钠-钾-ATP酶的活性有关。

    作者:罗丽;李晓泓;孙志芳;莫捷;朱世鹏;丁娜;章庆庆;王洋;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清热养阴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外周血MDA、SOD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外周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其氧化应激情况。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双盲配对设计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二阴煎颗粒冲剂和利培酮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利培酮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生命体征、躯体检查、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价其安全性;并检测外周静脉血MDA、SO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MDA含量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SOD含量高于治疗前,对照组低于治疗前。结论:清热养阴法能有效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轻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氧化应激的程度。

    作者:王娣;贾竑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概述

    从药材来源、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说明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进行了概述。

    作者:董晓旭;付京;倪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神精间病”初探

    通过对《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的文献研究和探讨,就“神精间病”病机学说,从心肾不交、形神观、阴阳观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认为“神精间病”病机学说对指导虚劳病、神志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于惠青;于俊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