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骏;高伟阳;徐华梓
目的 分析改良(足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远端缺损的方法,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对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8例拇指远端缺损的患者,应用改良的(足母)甲皮瓣移植术进行拇指再造.其中Ⅰ类A区缺损5例,Ⅰ类B区缺损8例,Ⅱ类A区缺损5例.手术对躅甲皮瓣设计、骨骼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针对跖背动脉的分型,采用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术后随访观察再造拇指的外观、感觉、关节活动度、握力和拇、示指捏力及满意度.根据足功能评定分析行走及弹跳功能,评价手术对足部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1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8~26个月,再造拇指外观良好,接近健侧拇指.部分患者再造拇指指间关节保留良好的活动功能,手指捏力和握力达健侧的60%~90%.改良的手术方法对足部功能和外观的不良影响明显减小.足部并发症少,没有明显疼痛,外观、行走功能均良好.足功能评定显示:静止站立时足负重区、重心没有明显变化,站立负重区主要为躅趾趾腹、前足掌部及足跟;供足单足站立时重心轻度外移或不变,前后摆动身体重心位于两足之间,或轻度偏向健足.结论 改良的(足母)甲皮瓣移植术是一种安全的拇指再造方法,对供足功能影响更小.根据拇指缺损程度和血管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创伤,简化手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李玉成;潘勇卫;栗鹏程;王澍寰;田光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女,56岁.因右拇指扳机指,于2007年10月24日在当地医院行局部封闭治疗,药物为2%利多卡因加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共5 ml.注射后右手疼痛明显,颜色由红润转为苍白,在当地给予镇痛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自述疼痛逐渐加重,不能人眠.
作者:姜晓华;刘庆锋;高卫东;高峰;杨天昀;刘庆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动力性外固定器治疗指骨关节内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动力性外固定器结合内固定治疗指骨关节内骨折、脱位16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4周,14例开放伤口全部愈合.16例中有3例出现针道感染,通过加强局部护理得到改善;除1例因重度疼痛无法忍受外,其余患者均认为可以耐受该外固定支架,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术后伤指无伸肌腱粘连.随访X线片见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关节脱位得到纠正,关节间隙恢复正常.结论 动力性外固定器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损伤小,能够对关节进行有效固定,维持关节牵引,允许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指骨关节内骨折、脱位的方法.
作者:尹路;阚世廉;詹海华;鲁毅军;李瑞华;高燕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关节面翻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4例(5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关节面翻转的患者,用CT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术前3例获得确诊,1例(双侧)漏诊.术后4例获得6~30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术前腕关节尺偏角为-10°~15°(平均12.5°),掌倾角为-25°~0°(平均-10°);术后尺偏角为20°~30°(平均25°),掌倾角为0°~20°(平均11.0°).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4侧,良1侧.术后无针道感染、针孔骨折、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关节面翻转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阳运康;徐杨博;卓乃强;李忠;鲁晓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指端是手指功能的重要承担者,如捏持、触摸、感知等,而这些功能又有赖于指端的皮肤、指甲的完好及手指长度的完整,故手指指端毁损的有效修复是手指功能康复的重要基础.
作者:李杭;刘杰;汤钟铭;庞德云;谢振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病变中较常见的一种.早期采用药物治疗.但对处在中期和慢性期的患者,因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采用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症状和畸形.其病变不仅累及桡腕关节,还累及腕尺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炎症还波及到周围腱鞘内滑膜,尤其是桡、尺侧腕伸肌腱及拇长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
作者:张建平;张传芸;王凌椿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2年3月-2006年10月,我们对3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再配合行掌桡侧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临床均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占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术前评估、术后处理在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血管危象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1995-2007年间,我院收治的203例236指再造手术的患者,提出了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防治血管危象的必要性,分析血管危象发生的时间、性质以及不同的处理和转归,比较2004年后针对性术前处理(多普勒超声检测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减少血管危象发生的影响.结果 足趾移植再造术后41指发生血管危象,其中19指经保守治疗后,危象缓解,再造指全部存活;手术探查22指,成活21指,失败1指.总成活率达99.6%.2004年后收治的123指再造术,经针对性术前处理后,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2.2%,较之2004年以前的23.0%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提高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的成活率,关键在于如何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严谨的手术设计,把握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的处理是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的重要因素,积极手术探查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
作者:章伟文;陈宏;李学渊;徐吉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腕骨摘除腱团填塞术广泛用于月骨无菌性坏死、第一腕掌关节炎及舟骨近端陈旧性骨折的治疗.填塞腱团取材比较广泛,包括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环指指浅屈肌腱以及阔筋膜等,其目的在于以腱团填充腕骨摘除后的空间,以阻止关节塌陷.
作者:皮彦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腱鞘囊肿是手外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又以腕背部指伸肌腱及拇长伸肌腱腱鞘囊肿多见.大部分患者选择挤破的方式来消除腕背突出囊肿,虽然简单、有效,但并非毫无不良后果.
作者:曾宪利;辛畅泰;莫忆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肢体畸形的大鼠模型.方法 采用抗肿瘤药物白消安,在wistar孕鼠孕第12天(GD12)按25 mg/kg给药,观察胎鼠的畸形类型及畸形率.结果 胎鼠的畸形类型以多指(趾)、并指(趾)、分裂手(足)为主,其中多指(趾)常见.另外,还可出现缺指(趾)、无指(趾)、掌(跖)骨缺失及骨化不全、胫(腓)骨缺失及骨化不全.结论 成功建立畸形类型稳定的wistar大鼠多指(趾)、并指(趾)、分裂手(足)畸形动物模型,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研究肢体畸形的发生机制.
作者:王科杰;关德宏;刘丽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复拇指畸形治疗中骨关节的处理疗效.方法 对52例65指复拇指畸形的患者,针对不同类型,采用截骨关节矫形、侧副韧带肌腱修复重建和指套状瓣修复存留指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拇指关节外形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到38例47指,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9年,其中4例4指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经过2次手术后,得到良好矫正.其余43指,术后拇指外形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1.5%.结论 复拇指畸形治疗中,关节的处理是矫形手术的关键,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术后继发性畸形.
作者:姜浩力;庄永青;傅小宽;熊洪涛;付强;常丽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男,28岁.因全身多发性黄色素瘤20余年术后复发入院.患者3岁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双手及全身多发性肿物,肿物大多位于各关节及肌腱部位,合并大小及形状各异的片状皮肤改变,无疼痛等不适症状,肢体活动无明显受限.一直未予治疗.
作者:刘增兵;于亚东;王立;邵新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平面末节断指的再植方法.方法 2004-2007年,对63例71指末节断指,按损伤部位分为4区,采用静脉移植和吻合掌侧静脉的方法进行再植.结果 术后71指存活70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再植手指饱满,手指长度正常,指甲外观满意.再植指两点分辨觉平均为6.5 mm,除Ⅳ区关节融合者外,其余拇指指间关节与远侧指问关节活动度平均为69°.结论 对末节断指的处理,为保留手指长度和指甲,血管移植修复是必要的,尤其是Ⅱ区和Ⅲ区,同时行掌侧静脉吻合对末节再植的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蒋良福;高伟阳;李志杰;闫合德;褚庭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男,37岁.右手握铁锤干活时从高处坠落,右手掌尺侧垫着铁锤柄着地,当即感右手腕疼痛、活动受限,并感拇、示、中指麻木,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右腕部肿胀,腕掌尺侧偏中部可触及肿块并有明显压痛.
作者:党洪胜;张劲松;严永祥;赵猛;刘家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男,32岁.因右手2~5指机器绞扎伤1.5 h人院.检查:右示指尺背侧纵行挫裂伤,中、环指背侧中节以远软组织缺损和甲床缺损,指伸肌腱与部分指骨外露,小指Ⅲ度缺失.
作者:张功林;章鸣;郁辉;王干生;陈剑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测量,分析各影像学参数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2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患者,利用StarPACS影像系统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X线片的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情况,并分析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自测腕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有50例(占80.6%)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优良.当桡骨高大于6.0 mm,掌倾角大于5°,尺偏角大于18°时,自测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影像学指标和自测腕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桡骨高>掌倾角>尺偏角.结论 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等可以作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评估的影像学指标,手法复位后影像学不达标者应当重新复位或采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当首先考虑桡骨高的恢复.
作者:汤骏;高伟阳;徐华梓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 男,20岁.右腕胀痛无力20 d,加重3 d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胀痛无力,未行处理,近3 d症状加重.临床检查:右腕皮肤轻度肿胀,皮温正常.右尺骨茎突略突出,触压有颗粒感,压痛明显.手指活动及感觉正常.
作者:黄若昆;林月秋;宋小飞;徐永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7年间先后在北京、悉尼、雅典分别召开了全国、亚太地区及国际手外科专业的学术会议,就手外科专业中的相关领域如断指再植、手指再造、肌腱损伤、手部骨关节病变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促进了学术发展,其中大部分资料已由会议参加者在相关期刊中作了报告.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假狂犬病病毒减毒株C7神经根注射后标记神经元在脑和脊髓的分布,为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的脑功能重塑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 取SD大鼠20只,根据脊髓和脑组织取材时间随机分为4组:6 h、12 h、24 h和36 h,每组5只动物.在右侧C7神经根注射假狂犬病病毒液2 μl.动物存活6~36 h后,使用抗病毒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相应脊髓节段(C1~C7)和脑中感染的阳性神经元.结果 病毒注射后6~36 h,脊髓和脑中的一些结构及区域可见阳性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C1~C7节段脊髓灰质、外侧类巨细胞网状核、A5细胞、红核,第一、二运动皮质,第一、二感觉皮质等.随着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脊髓和脑中被标记神经元的数目也明显增多.结论 本跨突触病毒示踪研究发现上述标记的脊髓和脑组织结构与C7神经根存在直接或(和)间接突触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对C7神经根的神经支配和调节.
作者:魏海峰;陈亮;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