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骨髓抑制肝脾同调浅议

孙延国

关键词:干扰素, 骨髓抑制, 肝脾同治
摘要:病毒性肝炎应用干扰索是针对病因的治疗,骨髓抑制严重限制了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根据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将干扰素骨髓抑制分为肝气郁结、肝气横犯脾胃、肝脾两虚、湿热蕴脾、中虚肝寒五个证型进行肝脾同治,临床效果明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994~2010年中医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分析国内中医理论研究状况,为理论领域研究方向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1994-2010年有关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辨证论治及药性的研究文献,通过Excel软件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17年间,国内有关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辨证论治、药性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经络与辨证论治为主流研究方向,经络占文献总数的26.5%,辨证论治占文献总数的63.8%.2004年后,整体研究加强,文献数量增速较快.结论:经络与辨证论治研究占主导,藏象、天人相应、药性研究较弱,中医理论研究整体平衡需要调整.

    作者:韩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地骨皮药效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对地骨皮的药效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参考文献29篇.

    作者:张秀云;周凤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脘痛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辨治三方面对胃脘痛的源流进行考证,追溯胃脘痛的病名沿革,探析不同时期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以期对现代胃脘痛的研究有所启迪.

    作者:姜德友;王得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慢性肾衰竭湿浊病机与治法探讨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衰败、湿浊内蕴是其基本病机环节,“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从湿浊论治是治标之法,具体有化湿泄浊、通腑泄浊、淡渗利湿、发汗泄浊.佐以扶正、活血通络,可达标本同治.

    作者:周爱珍;盛梅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艾灸联合缩宫素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艾灸联合缩宫素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产后30 min内出血量≥200 ml,同时存在产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产妇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使用宫缩素肌内注射,治疗组采用艾灸神阙、关元穴联合肌内注射缩宫素.观察产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产后2h、24h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艾灸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显著减少产后2h、24h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作者:包玲燕;徐海冰;杨明群;褚桂莲;颜小玲;王家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抑郁症中医文献相关认识

    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探讨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之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特点,以期为本病诊断标准的制定、辨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法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论述的相关病证有郁证、百合病、癫证、脏躁、梅核气、奔豚等.

    作者:鱼浚镛;田金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干扰素骨髓抑制肝脾同调浅议

    病毒性肝炎应用干扰索是针对病因的治疗,骨髓抑制严重限制了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根据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将干扰素骨髓抑制分为肝气郁结、肝气横犯脾胃、肝脾两虚、湿热蕴脾、中虚肝寒五个证型进行肝脾同治,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孙延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计算机技术在中医工程学中应用概况

    对计算机技术在中医工程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20篇.

    作者:刘霞;张砚;王益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从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对胃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研究及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研究的进展.参考文献14篇.

    作者:周庆勇;孙志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炒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从止血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概述了中药炒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近况.参考文献27篇.

    作者:徐平;时昭红;张江春;石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术后肠梗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术前大承气汤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氯化钾口服对于大肠癌术后肠梗阻防治的作用.方法:将50例大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采取术前大承气汤及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加氯化钾口服;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的肠道准备及术前处理方式,比较两组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痊愈率均为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肛门排气(胃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0.04±10.72)h和(53.39±8.08)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平均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0.04±10.72)h和(53.39±8.08)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72 h后外周血CRP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17±2.72) ρ/mg· L-1和(13.60±3.18)ρ/mg·L-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WBC分别为(6.82±1.55)×109/L和(7.28±1.65)×109/L,两组比较P>0.05.结论:大承气汤加减防治大肠癌术后肠梗阻疗效显著.

    作者:朱欢欢;吕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系统分离的中药及其组分寒热药性矩阵判别与应用研究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着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作者:王厚伟;窦彦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高血压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将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高血压证候诊断.方法:对传统BP算法存在的不 足进行改进,采用成比例的共轭梯度算法,建立高血压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并运用检测样本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总体识别率达89.5%.结论: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预测能力.

    作者:温宗良;岳桂华;杨靖;张爱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宋代国家医学藏书与医学学术史关系的探讨

    以反映宋代国家藏书的《宋史·艺文志》记载的医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发展的关系;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分析比较,探讨国家医学藏书与宋代医学学术变化的关系.认为中医学发展到宋代,从基础到临床各科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方书著作尤为繁盛,伤寒研究著作颇丰,并且出现了运气类著作,而魏晋隋唐时期盛行的寒食散和房中术等著作消失.

    作者:尹桂平;田思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阶段女性E2、FSH、INHB、白细胞ER-β表达的比较研究

    目的:从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角度探求女性衰老的现代生物学表征机制,揭示《内经》“天癸”理论的现代实质与内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血清E2、FSH、INHB水平;运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ER-β的表达.结果:与壮盛期及渐衰期相比,衰退期女性血清E2水平显著降低,FSH浓度明显升高;壮盛期血清INHB浓度高,渐衰期出现下降趋势,衰退期则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ER-β表达在壮盛期到渐衰期呈逐渐增高趋势,渐衰期后逐渐降低,至衰退期达到低值.结论:女性衰老确有生物学独特表征,与《内经》“天癸”理论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基本吻合,其生物学机制与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石作荣;王欣;张玉芳;王诗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对《针灸大成》中风记载的分析

    对《针灸大成》中有关中风的内容加以整理,包括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针灸治疗方案、中风病预防、预后和急救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分析认为《针灸大成》在中风病的辨治上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注重辨证论治;治疗手法明确;针法灸法并重.

    作者:张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痤疮中医证型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概述

    从肝郁、肺(胃)热、湿热、痰湿和肾虚火旺五个方面,概述了近年痤疮中医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参考文献13篇.

    作者:申朝霞;陈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益气化瘀胶囊治疗慢性收缩性心衰气虚血瘀证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胶囊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例心功能Ⅱ~Ⅲ级患者(LVEF≤45%)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口服益气化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00例口服安慰剂胶囊,服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观察期间均以常规西药抗心力衰竭为基础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评估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LVEF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48.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中药,能提高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且具有安全性.

    作者:苗建红;李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中药干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对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中药干预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冠心病主要诱导因素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冠心病中药单体、单味药、复方对患者或模型动物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参考文献39篇.

    作者:孟冰雪;郭栋;赵启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便秘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从病名渊源、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论治四个方面,对历代中医古籍关于便秘的论述进行了系统归纳、分析与整理.认为虽然病名不一,但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而且论述全面深刻,外及六淫,内涉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治法有攻有补,有柔有润,标本兼顾,对于现代临床便秘的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董佳容;曹振东;毛旭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