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保生;杨琼涛
2001年4月-200r7年6月,我院对56例60指小儿末节断指进行再植,总结如下.
作者:李文东;周丹亚;蔡晓明;张健;陈宏;章伟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3年9月-2006年11月,我科对15例手部带蒂筋膜皮瓣切取后即时发生皮瓣危象的患者,采取动脉化静脉的方法予以挽救,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作者:赵义荣;赵晓航;胡德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腕部屈肌腱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腕部单指屈肌腱损伤16例,均采用掌部小切口将屈肌腱挑出并原路回送.与近侧断端行端端缝合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盛军;李国庆;彭理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2月-2007年2月的45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51.1%.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为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0%)明显高于左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佳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作者:钱保生;杨琼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激活态雪旺细胞活性转录因子.方法 应用转录因子蛋白/DNA组合芯片技术检测激活态雪旺细胞的活性转录因子.结果 激活态雪旺细胞和正常态雪旺细胞的转录因子芯片点阵图显示:激活态雪旺细胞比正常态雪旺细胞有5个转录因子蛋白上调2倍以上,它们是AP-1、NRF-1、NF-AT、PO-B和PRDI-BF;活化的AP-1蛋白的显著增加可能就是激活态雪旺细胞增殖活性高的重要原因;NF-AT表达升高可能是协同AP-1的转录表达;激活态雪旺细胞可能通过提高NRF1和mtTFA表达,引起线粒体呼吸链酶蛋白表达升高.线粒体酶活性升高,从而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为激活态雪旺细胞的高分泌状态提供能量,促进激活态雪旺细胞的增殖;而PO-GA不仅作用于它的靶基因,而且还作用于其他的基因位点,调节转录和DNA的修复和复制.PRDI-BF的升高也与激活态雪旺细胞的特殊功能密切相关的.结论 5个转录因子蛋白上调都与激活态雪旺细胞的快速分裂、高分泌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何继银;劳杰;顾玉东;李继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联合支撑植骨治疗Bartoll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8年1月,对30例Barton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支撑植骨LCP内固定法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30例均获得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掌倾角6°~16°,平均10.4°;尺偏角17°~25°,平均20.1°.桡骨纵向无短缩.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支撑植骨治疗Banon骨折,能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关节面平整.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大的恢复.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张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 男,21岁.左腕部刀砍伤2 h急诊人院,同时伴有头部及双臀部多处砍伤.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搏146次/min,血压80/50 mm Hg(1mm Hg=0.133 kPa).头部有3条长约10 cm的伤口,创缘整齐,颅骨开裂,有大量出血.左腕自腕横纹处横行离断,近排腕骨横行骨折,创缘整齐.双臀部各有一长约2 cm的伤口,创缘整齐,有少量出血,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头颅CT示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全身多处刀砍伤.创伤失血性休克,左腕完全离断伤,颅脑开放性外伤.
作者:田勇;卡索;刘成;李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腕、掌部毁损伤利用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远端急诊手再造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对4例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残指移位再植于桡、尺骨远端,结合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重建部分手功能.结果 4例再造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长20年,短1年;再造手恢复了部分屈伸、握持、对掌功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7mm.结论 对于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将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残端,重建手指屈伸和对掌功能,是治疗该类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高燕新;张宝贵;韩宝平;阚世廉;高广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腕部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采用桡侧腕短伸肌腱替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5年7月,对12例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采用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替代术.其中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肌腱断裂6例,类风湿骨关节炎4例,不明原因2例.术后均不用石膏固定,术后2d开始练习伸手、伸腕、伸拇动作,2~3次/d;术后7d停止练习;术后4~5周可缓慢伸手持物.结果 12例术后随访均在1年以上,12个月后平均伸拇肌力已达4~5级,腕背肌腱滑动时无障碍.术后无肌腱再断裂者,伸腕、伸指时拇指末节过伸2°~5°,平均3°,拇对掌、对指功能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达100%.全部患者对术后功能满意.结论 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应用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替代术,对供区损伤小,操作方便,肌腱缝合牢固,有利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王仁润;姚建华;朱兵;邢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游离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术后再造拇指指甲的远期改变.方法 对行 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再造拇指指甲外观,测量其宽度及长度,并与健侧拇指及供趾健侧趾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82个月,平均40个月.所有患者行拇指再造时均未作甲床修整.随访发现再造拇指指甲虽然均无畸形,外观佳,但指甲长度和宽度均有缩小,曲度增大.健侧趾甲床宽度为[(19.3±2.4)mm,x±s,下同],再造拇指甲床宽度缩小为(17.1±2.3)mm,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95,P<0.01);再造拇指的甲床宽度接近健侧拇指甲床宽度(17.1±1.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但由于再造拇指甲床曲度明显增大,因而显得比健侧拇指甲床更小.再造拇指的甲床长度缩减更加明显,其测量值为(12.2±2.2)mm,与健侧趾甲床长度(14.7±2.4)mm和健侧拇指甲床长度(15.4±3.2)mm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和4.27,P均<0.01).采用原套脱伤拇指指骨或髂骨植骨作为骨性支撑的两组再造拇指的甲床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游离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术后再造拇指的甲床长度和宽度均会发生明显的萎缩,且由于指甲曲度增大,显得比健侧拇指指甲还小,因此术中无需对供趾甲床进行修剪.
作者:张立山;潘勇卫;田光磊;陈山林;李玉成;易传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旋绞伤致拇指撕脱离断,临床并不少见,因血管、神经、肌腱及皮肤缺损和指骨粉碎骨折、指体挫伤,再植难度较大.以往临床曾采用邻指血管神经转移术、静脉桥接桡动脉[1]、静脉动脉化[2]、桡动脉腕背支返折[3]等方法重建拇指血运.200-2007年,我院利用撕脱离断的血管与拇指尺背侧动脉吻合再植拇指撕脱性断指18例,结果全部存活,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智丰;张朝;滕云升;赵玲珑;吴勐;梁高峰;周勇;潘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中老年人多发[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受到医患双方的普遍重视,尤其是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治疗不当易出现肢体短缩、腕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及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2-4].随着科技的发展,骨折内固定理论和内固定材料的深入研究,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普遍.由于常规手术创伤较大,干扰了腕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2005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术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葛占洲;陈秀民;王在斌;齐志远;姜志胜;韩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切取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的解剖学依据并回顾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予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灌注中华墨汁,观察皮瓣墨染范围.在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对发现的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进行追踪解剖.观察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的出现率、动脉起始来源、走行并测量其管径.临床对4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股上都直接皮动脉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血管出现率为75.0%(15侧,15条).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墨染面积分别为11.0 cm×18.0 cm、11.0 cm×19.0 cm.观察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股上部直接皮动脉出现率为72.0%(36例,36条).出现的这51条股上部直接皮动脉中,血管起源类型有三种: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共29条,占56.9%);起源于股深动脉(共8条,占15.7%);起源于股动脉(共14条,占27.4%).股上部皮支血管从起点发出后,向大腿外下方于深、浅筋膜之间走行人皮肤,其穿出点多位于髂前上棘-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上方3.0 cm、外侧2.5cm范围内,行程[(10.7±3.3)cm,(x)±s,下同].起始外径(2.7±0.2)m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8±0.4)mm、(2.4±0.3)mm.本组42例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x8.0cm~11.0cm×18.0 cm(游离皮瓣11例,带蒂皮瓣31例).术后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和皮片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该皮瓣血供良好,不携带肌肉,切取容易,可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既可带蒂转移,亦可作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
作者:苗平;周明武;王富基;刘艳;张宝岭;金关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由于手的特殊功能,劳动和生活中接触物体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木刺、花刺、鱼刺等的伤害,并遗留在手指中,造成手的疼痛而影响功能,给患者造成痛苦.这些异物在放射影像设备下不能显影,临床医生不能够确定异物的性质和部位,给治疗带来了困难.2003年12月-2007年5月,我们应用彩色超声检查诊断确定异物的性质、部位,并且在其导引下顺利取出异物16例,效果满意.
作者:宓士军;马秀青;周广军;田小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手部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恢复差.目前国内评价肌腱功能恢复的方法就是术后复诊时医生对患者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指定的TAM(手指肌腱功能恢复率)[1],但没有患者的主观评价.2003年8月-2004年2月,对入住我科行单纯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的患者,采用中文版的患者自我功能评定表-DASH调查表[2].以配合客观评价术后的功能效果,从而达到较为完整全面的评价.
作者:娄湘红;陈振兵;李萍;康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6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1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疗效满意.
作者:王万军;张国锋;范建荣;庄而慷;王炜;孙华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治疗仍以神经移位为主,其治疗效果尤其是手功能的恢复至今仍不满意.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对5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其中采用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臂丛下干直接缝合,重建患肢屈腕、指功能.
作者:赵吉连;李明东;尹占文;贾一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由于肢(指)体外伤的复杂性,常造成部分离断肢(指)体无法再植而废弃.若合理运用,于废弃肢(指)体切取游离皮瓣修复其他肢体或手指组织缺损,可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功能的丧失.2001年以来,我科共治疗9例,疗效满意.
作者:姜辉;张帅梅;王晨霖;李金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高糖(培养)对离体雪旺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周围神经再生时糖尿病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brockes改良法从新生Wistar乳鼠坐骨神经组织中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实验分为三组:采用正糖(含5 mmol/L葡萄糖)为对照组.高糖(含30 mmol/L葡萄糖)为高糖组,高糖高渗(含30 mmol/L葡萄糖+100 mmol NaCI)为高渗组;每组6对.采用XTT法测定雪旺细胞活性,3H-TdR掺人法检测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高糖组、高渗组同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渗组与高糖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高糖对离体雪旺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较高渗同时存在时为轻.结论 周围神经再生时糖尿病性损伤可能与高糖状态影响雪旺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有关.
作者:吴波水;王文健;陈伟华;应健;汪洋;席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IGF-1R和FGFR2)在巨指患者受累组织内的表达情况,探索巨指的发病机理及神经组织与巨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对15例巨指病理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分析,并与15例对照组织(多指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15例巨指组织均有神经受累增粗,组织学检查符合神经纤维脂肪性错构瘤表现.巨指组织中IGF-Ⅱ、bFGF及其受体IGF-1R和FGFR2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指标本中,IGF-Ⅱ、bFGF和IGF-1R在雪旺细胞和神经轴索中的表达均高于脂肪和纤维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GF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巨指受累组织中IGF-Ⅱ、bFGF及其受体有高表达,而且这两种生长因子在外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较增生的脂肪、纤维组织高.
作者:刘波;王满宜;田光磊;潘勇卫;黄啸原;刘洪洪;黎广平;武竞衡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