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文;刘建;张建;何维栋;霍永峰;姚力
目的 探讨切取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的解剖学依据并回顾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予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灌注中华墨汁,观察皮瓣墨染范围.在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对发现的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进行追踪解剖.观察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的出现率、动脉起始来源、走行并测量其管径.临床对4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股上都直接皮动脉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血管出现率为75.0%(15侧,15条).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墨染面积分别为11.0 cm×18.0 cm、11.0 cm×19.0 cm.观察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股上部直接皮动脉出现率为72.0%(36例,36条).出现的这51条股上部直接皮动脉中,血管起源类型有三种: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共29条,占56.9%);起源于股深动脉(共8条,占15.7%);起源于股动脉(共14条,占27.4%).股上部皮支血管从起点发出后,向大腿外下方于深、浅筋膜之间走行人皮肤,其穿出点多位于髂前上棘-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上方3.0 cm、外侧2.5cm范围内,行程[(10.7±3.3)cm,(x)±s,下同].起始外径(2.7±0.2)m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8±0.4)mm、(2.4±0.3)mm.本组42例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x8.0cm~11.0cm×18.0 cm(游离皮瓣11例,带蒂皮瓣31例).术后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和皮片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该皮瓣血供良好,不携带肌肉,切取容易,可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既可带蒂转移,亦可作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
作者:苗平;周明武;王富基;刘艳;张宝岭;金关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报告腕、掌部毁损伤利用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远端急诊手再造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对4例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残指移位再植于桡、尺骨远端,结合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重建部分手功能.结果 4例再造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长20年,短1年;再造手恢复了部分屈伸、握持、对掌功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7mm.结论 对于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将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残端,重建手指屈伸和对掌功能,是治疗该类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高燕新;张宝贵;韩宝平;阚世廉;高广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单枚克氏针贯穿固定远、近侧指间关节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2007年8月,对18例锤状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枚1mm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DIP)固定于过伸位,同时贯穿固定近侧指间关节(PIP)于屈曲45°~60°位;修复伸肌腱,如伸肌腱止点处断裂或伴有撕脱骨折者,用微型骨锚或抽出式钢丝法固定.术后3周解除近侧指间关节固定,6周完全拔除克氏针.结果 术后随访2~6个月,远侧指间关节伸屈活动度为O°~70°11例,0°~600°4例,0.~55°2例,0°~35°1例.将患指与健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活动度相比较,参照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本组优11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应用单枚克氏针固定并切开修复肌腱.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是治疗锤状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培吉;江波;徐又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2月-2007年2月的45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51.1%.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为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0%)明显高于左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佳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作者:钱保生;杨琼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治疗仍以神经移位为主,其治疗效果尤其是手功能的恢复至今仍不满意.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对5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其中采用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臂丛下干直接缝合,重建患肢屈腕、指功能.
作者:赵吉连;李明东;尹占文;贾一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和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促损伤神经修复的机制.方法 制备神经生长含药血清;采用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及雪旺细胞体外培养,通过形态学分析,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采用MTr、BrdU标记和细胞计数法,观察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对雪旺细胞活力及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高剂量的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可有效地促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高、低剂量的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均能显著增加大鼠雪旺细胞的活力,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结论 神经生长液含药血清具有促进神经元生长、增强雪旺细胞活力、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龚炎培;刘小君;张琦;丁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6年9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可吸收螺钉辅助可吸收缝线捆绑内固定治疗手部掌骨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47例52处,其中36例40处骨折获得随访,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魏鹏;王欣;陈宏;胡浩良;章伟文;徐吉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中老年人多发[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桡骨远端骨折逐渐受到医患双方的普遍重视,尤其是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治疗不当易出现肢体短缩、腕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及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2-4].随着科技的发展,骨折内固定理论和内固定材料的深入研究,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普遍.由于常规手术创伤较大,干扰了腕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2005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术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葛占洲;陈秀民;王在斌;齐志远;姜志胜;韩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掌背动脉为知名小动脉,但由于外径细小,显微吻合较困难,难以用作游离皮瓣移植,因此开发利用较晚[1].2000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应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皮肤缺损57例,效果良好.
作者:于吉文;刘建;张建;何维栋;霍永峰;姚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腕部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采用桡侧腕短伸肌腱替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2月-2005年7月,对12例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采用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替代术.其中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肌腱断裂6例,类风湿骨关节炎4例,不明原因2例.术后均不用石膏固定,术后2d开始练习伸手、伸腕、伸拇动作,2~3次/d;术后7d停止练习;术后4~5周可缓慢伸手持物.结果 12例术后随访均在1年以上,12个月后平均伸拇肌力已达4~5级,腕背肌腱滑动时无障碍.术后无肌腱再断裂者,伸腕、伸指时拇指末节过伸2°~5°,平均3°,拇对掌、对指功能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达100%.全部患者对术后功能满意.结论 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应用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替代术,对供区损伤小,操作方便,肌腱缝合牢固,有利早期功能恢复.
作者:王仁润;姚建华;朱兵;邢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游离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临床方法.方法 对9例残留甲床的拇指套脱伤患者,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趾腓侧游离皮瓣瓦合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9例拇指瓦合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皮瓣颜色、质地良好,拇指指甲生长良好,外形和功能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0mm.供区示指及足趾植皮区愈合良好,无明显功能影响.结论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游离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是治疗残留甲床的拇指套脱伤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朱轶;黎斌;肖方生;徐长春;杨晟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手部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恢复差.目前国内评价肌腱功能恢复的方法就是术后复诊时医生对患者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指定的TAM(手指肌腱功能恢复率)[1],但没有患者的主观评价.2003年8月-2004年2月,对入住我科行单纯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的患者,采用中文版的患者自我功能评定表-DASH调查表[2].以配合客观评价术后的功能效果,从而达到较为完整全面的评价.
作者:娄湘红;陈振兵;李萍;康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07年6月收治的21例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的患者,采用AO空心钉和钢丝张力带固定尺骨鹰嘴骨折,修复和皮下前置尺神经,支具保护下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18例获得12~19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3例失访.肘关节功能按Broh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优14例,良3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为94.0%.尺神经疗效评定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S)、运动(M)分级标准评定疗效:优M4S3,6例,良M3S310例,可M2S21例,差M1S1以下1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尺骨鹰嘴横形开放骨折合并尺神经断伤,采用可靠的内固定和尺神经前置修复方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明显提高术后的疗效.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陈星隆;李晓阳;蒋良福;杨景全;周飞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联合支撑植骨治疗Bartoll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8年1月,对30例Barton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支撑植骨LCP内固定法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合适的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30例均获得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掌倾角6°~16°,平均10.4°;尺偏角17°~25°,平均20.1°.桡骨纵向无短缩.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支撑植骨治疗Banon骨折,能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关节面平整.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大的恢复.
作者:陆晓生;彭昊;凌尚准;张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旋绞伤致拇指撕脱离断,临床并不少见,因血管、神经、肌腱及皮肤缺损和指骨粉碎骨折、指体挫伤,再植难度较大.以往临床曾采用邻指血管神经转移术、静脉桥接桡动脉[1]、静脉动脉化[2]、桡动脉腕背支返折[3]等方法重建拇指血运.200-2007年,我院利用撕脱离断的血管与拇指尺背侧动脉吻合再植拇指撕脱性断指18例,结果全部存活,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智丰;张朝;滕云升;赵玲珑;吴勐;梁高峰;周勇;潘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由于肢(指)体外伤的复杂性,常造成部分离断肢(指)体无法再植而废弃.若合理运用,于废弃肢(指)体切取游离皮瓣修复其他肢体或手指组织缺损,可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功能的丧失.2001年以来,我科共治疗9例,疗效满意.
作者:姜辉;张帅梅;王晨霖;李金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1年4月-200r7年6月,我院对56例60指小儿末节断指进行再植,总结如下.
作者:李文东;周丹亚;蔡晓明;张健;陈宏;章伟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术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解剖学依据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侧成人尸体手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链的组成、分支、分布及其同大鱼际肌相互交通吻合的情况.2007年2月以来,临床应用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转移术修复拇指组织缺损17例.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恒定地向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发出3~5支肌皮穿支,节段性参与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链,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3±0.1)mm,x±s,下同],均有1条静脉伴行.17例术后肌皮瓣全部存活,拇指外观及功能满意,11例患者在术后1周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1~8.2)mm.结论 正中神经掌皮支营养血管链同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肌皮穿支恒定吻合,该肌皮瓣是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作者:陶圣祥;喻爱喜;郑晓晖;余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6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采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1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疗效满意.
作者:王万军;张国锋;范建荣;庄而慷;王炜;孙华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电生理检测分析臂丛颈,神经根的主要代表肌.方法 选择16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的患者,术中采用电生理检测,对颈7神经根支配肌的波幅进行分析,确定颈7神经根的主要代表肌.结果 电生理检测表明背阔肌与肱三头肌长头均可较好地代表颈7神经根的功能.尤其是肱三头肌长头在所有16例患者的检测中,刺激颈7神经根所得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值均明显大于其余神经根所得波幅值;而背阔肌有4例(占25.0%),在刺激颈6神经根时所得CMAP波幅值与颈,神经根接近.结论 将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作为定位颈,神经根的代表肌更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作者:田东;徐雷;张凯莉;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