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烈烈;徐旭仲;吴道珠;高伟阳
目的 评价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不同的注药方法(2点注药或3点注药)对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60例肘管综合征拟行肘管切开尺神经松解前置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点注药组(30例)和3点注药组(30例).2点注药组定位在桡神经和肌皮神经,3点注药组定位增加正中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完全,比较2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点注药组的阻滞成功率(95.5%)要高于2点注药组(54.5%,P<0.01),两组间差异主要由于2点组的正中神经阻滞率较低.但2组的外科麻醉完全率并无显著差别.结论 神经刺激器辅助的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地用于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于这一术式,定位肌皮神经和桡神经2支神经足以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作者:张洁;车薛华;梁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自2004年10月以来,我们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前、中斜角肌神经支切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OS),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高庆国;张连波;李树义;姜兴超;张健;褚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后神经根再植入脊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大鼠颈5~7神经根性撕脱伤实验动物模型,伤后将C5~7神经根即刻植入脊髓.分别于神经根植入后3周、3个月、6个月取材.应用组织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技术及神经示踪技术,对神经中枢及吻合口下段神经干检查.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内尼氏体数目和形态的改变;周围神经纤维再生数目、距离,轴索和髓鞘发育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对动物生长和存活有较大的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在3个月内持续减少,3个月后趋于稳定,6个月时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细胞坏死比率在40%左右,残存的神经元多为受损的神经元,尼氏体减少或消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轴突可重新生长入周围神经干,再生神经纤维轴索较细,大部分髓鞘发育不完全,轴突再生距离较短,肌皮神经6个月内无神经纤维再生.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回植入脊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坏死比率为40%左右,残存神经元多为受损神经元,再生神经纤维表现为动力不足和发育不全,对终末器官功能恢复没有意义.
作者:宣昭鹏;路来金;刘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手外科专业,在我国仍然是以诊治手部急性创伤为其主要任务,包括断肢(指)再植、指再造、皮瓣及各种组织移植等,使我国在手外伤的修复重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
作者:寿奎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本期选登了几篇手部功能重建的文章.狭义的功能重建指的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上肢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可逆性损伤的功能重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已形成了常规的功能重建的方法,尤其是桡神经、正中神经,效果很好,尺神经则可纠正畸形,改善部分功能.
作者:阚世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前臂外伤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在临床上较常见,但其症状容易被外伤引起的疼痛、出血等情况所掩盖,漏诊率较高,如不能早期明确诊断,则影响手术效果及日后功能的恢复.2000-2006年,我们共收治桡神经深支损伤41例,应用显微技术进行早期修复,效果显著.
作者:王晓峰;陈宏;黄建;胡浩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春风拂面、阳光明媚的红五月里,由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于2007年5月23日至5月28日在古都北京的中苑宾馆隆重举行.
作者:田光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2006年12月,右手因操作轧钢机时不慎被机器(高温)挤压伤,1 h后送入我院.临床检查:右手掌、背侧皮肤软组织自腕关节起至指根向远端逆行套脱,套脱组织因热压变性.大鱼际肌全部外露,拇指近节指骨外露,远节手指及近节软组织缺失.
作者:刘明;梁炳生;刘敏;杜张荣;崔忠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2例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晚期患者,进行旋前畸形矫正和旋后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其中6例行指浅、深屈肌腱交叉延长术,17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19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腕屈肌旋后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42例患者均获得6~34个月的随访.旋后功能恢复:优9例,良18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为64.3%.手功能恢复:优11例,良15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61.9%.结论 对中、重度晚期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患者,应针对其不同的挛缩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贾英伟;梁炳生;张登峰;常文凯;乔虎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SD大鼠微型组织瓣实验模型,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对30只SD大鼠后肢进行解剖,建立隐动脉微型组织瓣实验模型(组织瓣面积为1.0 cm×1.0 cm).将30只SD大鼠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2组,进行同体对照,每组30块组织瓣.组1保留进入组织瓣的隐动脉和伴行静脉,切断所有进入组织瓣的其他血管;组2保留进入组织瓣的隐动脉,切断结扎隐动脉之伴行静脉和所有进入组织瓣之浅表静脉.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质地及弹性;同时通过血管造影观察静脉回流重建的情况.结果 组织瓣肿胀:术后第1天,组1所有组织瓣皮肤颜色正常,仅3块出现轻微肿胀,皮瓣质地弹性好;第2天肿胀消退.术后第1天,组2所有组织瓣皮肤颜色轻微淤紫,肿胀明显,皮瓣质地较紧张;第2天,所有组织瓣皮肤淤紫消退、肿胀明显转变为轻微肿胀,紧张度减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7、9、1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瓣存活:组1除1块皮缘有0.1 cm皮肤干性坏死,其余组织瓣全部存活.组2有2块皮缘有0.1 cm皮肤干性坏死,3块组织瓣湿性坏死;其余组织瓣皮肤颜色正常,无肿胀,皮瓣质地、弹性略差.结论 微型组织瓣移植有别于大面积组织瓣移植,其静脉回流重建主要在术后前三天依靠组织瓣与受区创面和创缘建立侧支循环.在确保动脉吻合通畅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静脉吻合失败,仍有较高的成活率.但要具有良好组织瓣质地,动、静脉吻合通畅仍是其必备条件.
作者:邢进峰;施铁军;赵巍;陈中;曹扬;林平;姜丹生;汪志明;倪东亮;杨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大鼠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体外增殖、分化的生物学活性以及植入体内后存活、分化和迁移的情况.方法对GFP转基因大鼠的胚胎脊髓NSC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并应用特异性抗体分别对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建立F344大鼠胫神经切断的动物模型,将体外稳定传代的GFP-NSC单细胞悬液移植于胫神经远侧段.移植12周后取材,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体内的存活、分化和迁移情况,并对胫神经冰冻切片行神经元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通过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了稳定传代的GFP-NSC,体外诱导分化形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GFP-NSC体内移植后,部分分化为神经元,并发出轴突样的结构向远端生长.结论 GFP-NSC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体内移植后可以分化为神经元,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移植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及治疗其他神经元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沈云东;徐建光;徐文东;徐雷;陆九州;顾玉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单纯断腕或断指常见,且再植成功率高,而断腕合并断指则较少见.我院于2006年8月17日收治一例断腕合并拇、中、环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
作者:李光富;柯凤梅;戴黎明;王成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7例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者,采用以小指固有伸肌为动力肌,实施肌腱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3个月.拇指对掌功能满意,优6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在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中,将小指固有伸肌腱作为动力肌,手术方式简单,效果满意.
作者:张宝贵;阚世廉;李瑞华;詹海华;周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治疗方法很多.2005年9月以来,我院采用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钟云祥;汪庆红;林潮东;姚卫兵;王泽民;郑富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四边孔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使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常继发于肩外伤和上肢过度运动后,临床较少见.常规治疗方法是经肩后路或肩前路的神经松解手术.2005-2006年,我科尝试在内窥镜辅助下,对2例患者进行腋神经松解术,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洪建军;高伟阳;李志杰;陈星隆;闫合德;李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280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缺损的临床分析,探讨本术式修复手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5年6月,对280例手部不同指别、不同部位的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术后对其疗效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术后280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5例皮瓣于术后48 h内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拆除部分缝线、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1~2年,其中2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皮瓣臃肿、瘢痕挛缩、怕冷、冻疮、供区瘢痕触痛、麻木等.280例中,95例为指腹缺损而行皮瓣内神经与指背神经缝合,术后皮瓣感觉恢复满意,两点分辨觉为5~9 mm,外形较未缝合神经的皮瓣饱满.结论 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手指缺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但要正确选择适应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陈建生;方建根;王星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带指背神经筋膜蒂顺行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邻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1年10月-2006年5月,对38例手指近、中节的掌、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邻指带指背神经筋膜蒂顺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38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5个月~1年,手指功能及外观良好,伤指无疼痛,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两点分辨觉为8~10 mm.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疗程短,疗效满意,是治疗手指皮肤缺损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陈超;邵新中;刘月波;刘德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肌皮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9月,应用游离腓动脉肌皮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4.5 cm~12.0 cm×7.0 cm.6例均直接以比目鱼肌皮穿支为血管蒂,血管全部采用端端吻合法.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略臃肿,外观及弹性良好.结论 腓动脉比目鱼肌皮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学渊;王晓峰;滕晓峰;陈宏;章伟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设计以肘内侧皮穿支动脉为蒂的臂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22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系统观测上臂内侧皮肤的供血特点,肘内侧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分支及供血范围;以肱骨内上髁上1.0 cm水平为轴点,以内髁上皮穿支动脉为轴心动脉,设计臂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肘部及前臂近端的皮肤缺损.临床应用3例4块皮瓣.结果 臂内侧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为网状血管皮瓣,在肱骨内上髁近端1.0 cm范围有一恒定皮穿支逆行于臂内侧皮下组织内,供血范围达臂内侧远2/3.临床应用3例4块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臂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对于肘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方法.
作者:路来金;宣昭鹏;刘彬;李瑞君;刘志刚;张志新;孙希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观察国人不同位置臂丛神经的正常形态.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11例健康志愿者行右侧臂丛神经检查,并用神经刺激针确认.在臂丛神经通路上缓慢移动超声探头或改变方向,以检查神经的连续性,获得佳的臂丛神经纵面图和横断面图.所有臂丛神经声像图特征、解剖的变化、进针和神经定位均被记录.结果 11例健康志愿者臂丛神经均能清楚显示,在超声引导下行电刺激均被证实为神经组织.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纵面上表现为线性较强回声结构.结论 高频超声能提供高质量的臂丛神经声像图.
作者:金烈烈;徐旭仲;吴道珠;高伟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