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屈传强;王慧煜;郭洪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生理学, 慢性并发症, 进展综述, 改变判断, 发病机制, 发病率, 临床, 病因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临床发病率可达47%~91%, 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达80%~100%, 因而对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显重要. 现将近年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附16例报告)

    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HD-IVIg)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 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院自1999年4月~2002年3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BS)16例, 取得良好效果, 并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思鸿;王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甘露醇首剂效应可能是脑出血血肿扩展的原因

    近年来有关脑出血脑内血肿扩大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关注的问题. 本文收集10年内收住院经CT证实幕上出血906例, 就首诊CT表现与应用甘露醇后CT变化, 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米艳娟;高燕军;张风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失, 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栓塞或血栓性血管性疾病. TIA是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 近的研究发现, 第一次TIA后3.7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24.5%, 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9.2%[2]. 所以弄清TI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对防治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很有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几年的TIA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吴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以脑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7例临床分析

    肺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患者可因咳嗽、咯血等表现而被发现. 如以呼吸系统以外症状为首发表现, 临床容易误诊. 现收集我院和宣武医院1996年至今的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7例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复习, 对肺癌脑转移的误诊原因、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进香;刘占矿;王少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报告

    病历摘要: 患者, 男, 20岁, 主因双下肢无力, 抬头无力加重1年, 伴吞咽困难, 言语不清10天入院, 查体: T 36.5℃, P 100次/分, BP 130/100mmHg, 神清构音障碍, 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颈部、肩胛带、骨盆带肌力减退, 肌肉压痛, 四肢近端肌力Ⅲ+, 远端肌力Vo-, 肌张力低, 腱反射减弱, 病理征未引出, 步态呈鸭步, 心肺腹(-).

    作者:高轩;冯凯;马建国;王海英;郑华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单用妥泰治疗儿童癫痫近期疗效初探

    目的:观察单用妥泰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儿单独应用妥泰治疗, 并追踪观察4个月, 治疗起始剂量是0.5mg/kg/d, 每周增量0.5mg/kg/d, 目标剂量为4mg/kg/d, 增量期8周, 然后维持用药. 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发作次数, 发作表现形式, 不良反应等, 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根据2月平均月发作频率与用药前月平均发作频率比较, 总有效率为74%, 有效剂量为2.0~3.5mg/kg/d, 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单用妥泰治疗儿童癫痫是有效的和较安全的.

    作者:吴军;谭利明;蒋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临床发病率可达47%~91%, 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可达80%~100%, 因而对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显重要. 现将近年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屈传强;王慧煜;郭洪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无症状性脑梗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后脑梗塞已被临床工作者广泛认识. 但对SAH继发的无症状性脑梗塞研究较少, 这些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病人的脑血管病易患因素、药物的影响及病人的预后等相关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 现结合我们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的总结分析, 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乔大伟;杜艳秋;萨仁;杨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心综合征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脑出血条件下神经肽Y(NPY)活性变化及其在脑心综合征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动态监测大鼠脑出血过程中血浆及脑干NPY活性变化、血清心肌酶谱(CK-MB)变化以及大鼠心电图的改变.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率为80%, 大鼠脑内血肿开始形成的6小时血浆及脑干NPY活性、血清CK-MB均显著升高,并以脑出血24小时血肿高峰期时为显著, 随后逐渐下降.结论:脑出血时常伴有心电图异常、血清CK-MB改变, 中枢及外周神经肽Y含量升高可能参与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作者:许志强;蒋晓江;陈曼娥;王景周;刘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并发症分析

    随着GDC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其所具有的完全可控性, 易操作性等特点, 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 本文通过对2000年来临床遇到的几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从而对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冯国强;薛振生;尹宝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状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措施在于促进血肿尽早吸收、控制脑水肿、减轻或逆转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 目前临床上内科治疗尚缺乏促进血肿迅速溶解吸收的有效药物, 基本上属对症治疗, 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近年随着CT的广泛应用, 显微外科, 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 使手术更加安全、精细, 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高血压脑出血趋向于外科清除血肿治疗, 国外一组资料显示死亡率为23%~52%[1]. 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治疗方式, 治疗时机等诸多因素有关, 现就高血压脑出血血清除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余震;吴碧华;胡长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颅内结核的MR诊断

    随着结核发病率的增高, 颅内结核感染率有明显的回升趋势, 而且在发病年龄上也发生变化, 主要以中青年患者为多, 固然颅内结核依据病史、体征及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多能作出诊断, 但MR检查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而且在显示病变范围、病程分期及观察治疗效果、判断预后上有重要价值. 现就我院4年来收治并经MR检查、临床随访确诊的45例颅内结核报告如下.

    作者:张少平;陈向荣;许淑惠;曾秀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并发双眼玻璃体大量出血Ⅰ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玻璃体出血又称Terson综合征, 早由Terson于1900年首次报道.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出血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往往提示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 我院近期收住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在疾病恢复期并发双眼玻璃体大量出血致视力严重受损. 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守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眩晕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相关性研究(附118例报告)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变, 而颈椎病变又是影响椎动脉颅外段血流的主要原因. 基底动脉环(Willis氏环)是侧支循环系统, 但其先天异常者占半数左右, 当脑血供障碍时, 常不能提供良好的代偿性作用. 我们收治眩晕患者118例, 均行脑MRA检查, 发现一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者69例, 占58.47%, 基底动脉环先天异常者26例, 占22.03%. 而非眩晕患者35例脑MRA结果, 均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环组成动脉的狭窄或缺如, 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曦;方哲明;陈金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脑卒中脱水治疗致痛风性关节炎15例临床分析

    一、引言急性脑卒中常需脱水治疗, 其致肾功能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 但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则较少见, 且易与其他关节肿痛疾病相混淆, 造成不必要的误诊及治疗, 延误病情. 为总结经验, 本文收集从1999年7月~200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10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应用甘露醇及速尿致痛风性关节炎15例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作者:甄建壮;陈英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氨基胍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产生的一氧化氮对缺血-再灌流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 氨基胍是iNOS的选择性抑制剂, 具有脑保护作用. 本文对iNOS的特点、缺血时的变化规律、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和氨基胍的特点、酶抑制机制及缺血时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瑞春;王卫华;王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Ⅰ例报告

    患者, 女44岁, 因反复呃逆发作9个月、头痛、面部瘙痒两个月、双下肢无力10余日入院. 入院前9个月, 患者频繁呃逆, 于外院做胃肠道功能详细检查未见异常, 对症治疗持续40天缓解. 2月前再发频繁呃逆, 伴呕吐、枕部疼痛、面部瘙痒, 经对症治疗不缓解, 10余日前出现双上肢疼痛、双下肢无力、排尿略困难, 查头CT无异常. 既往: 无特殊. 入院查体: 内科系统无异常. 神清, 语明, 左眼裂小、左瞳孔小, 光反应存在, 面部痛觉过敏, 颈2~胸2皮肤痛觉过敏, 左上下肢肌力4级, 双胸6以下音叉振动觉减退, Lhermitte征(+), 双下肢腱反射亢进, 双Babinski征(+). 辅检: 颈段MRI示颈膨大处脊髓肿胀, 髓内散在8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 与脊髓纵轴平行, 增强时病灶强化.

    作者:傅峻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消化道及循环系统症状起病的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 LSM)是中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脂质沉积在肌纤维中而引发的一组肌病,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近年来国内不时发现并报导本病, 但迄今尚未见同时合并消化及循环系统症状的病例报告.

    作者:许庆成;吴祖舜;吴晋;张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新型隐球菌性结节性肉芽肿误诊为胶质瘤1例

    患者, 男23岁, 因头晕头痛1个月伴呕吐4天, 于2002年4月17日3:30PM步行入院, 查: 神清, 双侧瞳孔等园等大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 呼吸平稳, 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病理征(-)、颈抗(+), 2002年4月16日头颅CT示右侧颞顶区不规则混杂密度影, 边界模糊不清, 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呈花环样强化, 病灶周边见广泛指状水肿带, 右侧脑室受压, 变形, 闭塞, 中线明显向左移位, CT印象: 脑内占位性病变, 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