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

韩方凯;马绪臣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关节滑膜软骨瘤病, 组织病理学, 滑膜骨软骨瘤病, 组织形态学, 关节镜技术, 治疗方法, 学诊断, 软骨化生, 描述, 肿瘤性, 原发性, 影像学, 类定义, 结节性, 滑膜囊, 大关节, 病因学, 临床, 腱鞘
摘要: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简称SC)又称为滑膜骨软骨瘤病,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及滑膜软骨骨化等.根据WHO(2002)分类定义,滑膜软骨瘤病为关节、滑膜囊或腱鞘的滑膜内发生的良性、结节性软骨化生.1558年由Ambroise Paré首先报告大关节滑膜软骨瘤,1846年Brodie把SC归类于肿瘤性病变,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滑膜的化生改变[1,2].1958年Jaffé首次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描述,奠定了滑膜软骨瘤病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基础[3].1933年Georg Axhausen首次对发生于颞下颌关节的滑膜软骨瘤病进行准确的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CT、MRI和关节镜技术用于SC诊断[3,4],对SC的研究有了重要进展.本文拟对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病因学、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炎骨下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ss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Bio-Oss Coll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3.8±0.9mm)、BI(1.9±0.7)、GR(2.4±1.1mm)和CAL(6.2±1.2mm);Bio-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GR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Bio-Oss Collagen组PD的降低(2.8±0.9mm)要明显大于Bio-Oss组(2.0±1.0mm)(P<0.05),余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片,骨缺损处牙槽骨均明显增加.结论 Bio-Oss Collagen和Bio-Oss两种骨材料均可明显地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和减少附着丧失,本研究中Bio-Oss Collagen要优于Bio-Oss,而且临床操作较方便.

    作者:朱卫东;沙月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骨骨折三维力学计算模型研究

    下颌骨骨折时由于附着在骨折块上的咀嚼肌牵引方向不同,常使骨折块移位,导致咬合错乱[1].1975年Champy等建立下颌骨二维力学模型[2],但用二维模型研究下颌骨的生物力学特性过于简单化.1992年Randal H等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下颌骨模型,但该研究不能再现骨折固定后下颌骨的功能状态.本研究通过建立下颌骨三维力学计算模型系统地研究功能负载条件下,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断面上的弯矩、扭矩以及剪应力与下颌牙列不同咬合点的动态变化关系,探讨咀嚼功能状态下,骨断端所产生的力学效应.

    作者:于子莹;王晓容;刘春丽;张伟;于立明;徐勇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因素

    对正畸牙移动影响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分析牙齿移动快慢的原因,也可以积极地采取措施更有效、更安全的移动牙齿,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故作此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静;唐卫忠;汪大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牙钻粘膜保护翼

    长期以来,口腔科用牙钻治疗牙体疾病时,由于牙钻转速较快,当患者突然感觉疼痛时,本能地产生身体和舌体的运动,牙钻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止转动而容易损伤口腔粘膜或舌体.尤其是儿童合作欠佳时,损伤的机会更多.

    作者:李翠平;李丽平;刘占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窝沟封闭剂对托槽周围微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窝沟封闭剂封闭后金属托槽周围微渗漏的改变,为临床上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托槽周围釉质脱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健康双尖牙72颗,随机分成3组,每组24颗,A组:37%磷酸酸蚀,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金属托槽.B组:37%磷酸酸蚀,3M Transbond光固化粘结剂粘结.C组:自酸蚀系统+3M光固化粘结剂.再将每组的24颗牙随机分成实验组(A2、B2、C2)和对照组(A1、B1、C1),每组12颗,其中A2、B2、C2 组用窝沟封闭剂涂布托槽周围,A1、B1、C1 组不涂布窝沟封闭剂.所有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共500次,然后置于1%亚甲蓝溶液中浸泡染色24小时.将样本沿牙体长轴纵行切开,25倍立体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入深点到托槽边缘的距离作为微渗漏的测量值,并对测量值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应用窝沟封闭剂与不用窝沟封闭剂组微渗漏的比较结果:A1组:A2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B1组:B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1组:C2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窝沟封闭剂能够明显减少磷酸酸蚀组的微渗漏而对自酸蚀组的作用不明显.

    作者:李正明;陈思韩;刘新强;陈杰;李宁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行下颌前部加宽术

    目的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大,宜于推广使用.

    作者:伊彪;王兴;李自力;梁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龋病替代疗法中乙醇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在成功构建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脱氢酶基因(adhB)置换变链乳酸脱氢酶基因(ldh)重组质粒pMDLA的基础上,构建表达载体pET-28a-adhB,在大肠杆菌中进行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表达载体,通过SDS-SAGE和乙醛指示平板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adhB,通过SDS-PAGE检测可见特异性蛋白表达条带,在乙醛指示平板上可见阳性菌落.结论根据测序及大肠杆菌表达结果,可确定该重组质粒中adhB已完全替换ldh,为下一步构建乳酸脱氢酶活性缺陷的变链突变株奠定基础.

    作者:柳静;黄洋;张颖丽;周春华;欧阳红生;逄大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瓷贴面修复树脂充填前牙的受力分析

    IPS Empress热压铸造陶瓷材料用于瓷贴面修复受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随着树脂充填材料不断改进,开始提出将瓷贴面修复用于经过完善树脂充填的牙体缺损患牙[1].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瓷贴面修复邻面树脂充填患牙的受力情况,为临床选择不同贴面邻面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刘亦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颌面部急诊外伤630例临床分析

    同成年人相比较,儿童颌面损伤急诊治疗,由于患儿正处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因而,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均有可能给患儿留下短暂或持久性的容貌改变,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生理的负面影响,本组资料收集了我院近年来收治630例儿童颌面外伤急诊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分析研究.

    作者:陆东辉;徐明跃;徐晓明;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粘结加冠治疗折裂牙的疗效观察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折裂牙的保留治疗逐渐受到口腔科医师的重视.牙冠折裂波及髓室底者,传统采取钢丝环扎、牙髓治疗加金属铸造(烤瓷)全冠修复的综合方法治疗.近年,随着牙本质粘结剂的更新换代,粘结强度不断提高,采用各种粘结剂粘结折裂牙,用以保存患牙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治疗38颗患牙,采用Super-bond(超级粘结剂)加全冠保留折裂牙的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江川;乔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侧向运动轨迹的研究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侧向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侧向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正常(牙合)15例,单侧后牙反(牙合)7例,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左右侧向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侧向运动中非工作侧矢状向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工作侧髁突向后运动的幅度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侧向运动轨迹形态与正常(牙合)有明显差异,其两侧关节囊、韧带松驰.

    作者:任利玲;马东洋;康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咪唑安定在颌面外科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咪唑安定是一种新型水溶性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治疗指数和安全性高,较强的顺行性遗忘作用等特点.我院麻醉科自2002年将咪唑安定作为麻醉诱导的常规用药以来,通过三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咪唑安定在颌面外科手术麻醉中具有以下优点:①能有效地降低静脉全麻药(丙泊酚)、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的用量;②能够有效地减少病人对拔管过程的痛苦回忆;③明显缩短手术拔管时间.

    作者:邵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简称SC)又称为滑膜骨软骨瘤病,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及滑膜软骨骨化等.根据WHO(2002)分类定义,滑膜软骨瘤病为关节、滑膜囊或腱鞘的滑膜内发生的良性、结节性软骨化生.1558年由Ambroise Paré首先报告大关节滑膜软骨瘤,1846年Brodie把SC归类于肿瘤性病变,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滑膜的化生改变[1,2].1958年Jaffé首次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描述,奠定了滑膜软骨瘤病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基础[3].1933年Georg Axhausen首次对发生于颞下颌关节的滑膜软骨瘤病进行准确的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CT、MRI和关节镜技术用于SC诊断[3,4],对SC的研究有了重要进展.本文拟对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病因学、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概述.

    作者:韩方凯;马绪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安氏Ⅱ1错(牙合)早期不同矫治方法对(牙合)关系的影响

    目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观察不同矫治方法对骨性Ⅱ1分类错(牙合)咬合关系的作用.方法选择非拔牙的骨性Ⅱ1分类错(牙合)儿童30例,随机分为2组,E组用方丝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16个月,T组用Twin-block功能矫治,治疗及观察16个月,以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评价疗效.结果两种方法均可改善Ⅱ类(牙合)关系,功能矫治组主要表现为骨性作用,牙性作用占少部分,而固定矫治组为牙性作用.结论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Ⅱ1分类错(牙合)儿童进行早期功能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的改善.

    作者:谢丽丽;左艳萍;董福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兔下颌骨骨折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下颌骨骨折对两侧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探讨损伤后颞下颌关节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术后48h和1、3、5、8周5个时相组及一个对照组,每组5只,用多功能打击装置造成各组动物左侧下颌骨骨折,夹板坚固内固定骨折断,按时项处死动物取左侧颞下颌关节,观察伤侧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状突软骨内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结果各时项标本均可见到颞下颌髁状突及关节盘不同程度的损伤,髁状突肥大细胞检测到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结论下颌骨骨折可致颞下颌关节损伤,VEGF和其受体Flt1可能参与颞下颌关节损伤的修复.

    作者:吴国民;张茹慧;高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紫杉醇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的抑制增殖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和对照组原代培养鼠肺成纤维细胞L929根据不同药物浓度分为9组,药物作用72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改变;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L929细胞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低于MEC-1细胞(P<0.05).结论 TNF-α联合紫杉醇对ME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湲波;董青;董福生;王洁;王琳;杨金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人工牙种植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Ⅱ型糖尿病患者行人工牙种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行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515例,共植入1335颗种植体,其中Ⅱ型糖尿病病例26例,共植入76颗种植体.结果基台接入前,共54颗种植体失败,其中Ⅱ型糖尿病病例失败6颗,生存率92.1%;非糖尿病病例失败48颗,生存率96.0%.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37个月,Ⅱ型糖尿病患者共有2颗种植体失败,累积生存率为89.4%.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种植生存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低,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种植生存率临床上可以接受.

    作者:黄建生;周磊;张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婴幼儿血管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的本院近年来接诊了数百例脉管病变患者,按新分类对血管瘤患者采取了系统的治疗,本文对随访到的72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检查、治疗和愈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口服强的松、局注平阳霉素.并用动物实验观察平阳霉素对面神经和腮腺的影响.结果治疗时间短1例是三个月,治疗半年的17例,治疗一年25例,一年半19例,二年6例,两年以上4例,长治疗时间3年4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8.7个月.小痊愈年龄在半岁,大3.8岁.平均病变消失年龄在1.4岁.动物实验:28天,腺体腺小叶形态恢复,神经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激素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可以有效的控制瘤体生长,缩短患儿的痊愈年龄.

    作者:吴美娟;赵福运;刘宇;孙开华;李建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基于工业用CT断层影像的牙列缺损模型三维构建

    目的介绍一种获取牙颌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可利用数据的方法.方法利用低能量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industrial compued tomography,ICT)机扫描标准牙列缺损石膏模型,通过三维重建获得该模型的CT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后得到边缘轮廓数据,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建立牙列缺损石膏模型的CAD模型.结果实现了牙列缺损石膏模型的几何模型重建.结论该扫描方法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得到密集、完整的点云数据,几何模型可编辑性强,有利于后期可摘局部义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和快速成型加工.

    作者:吴琳;吕培军;杨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IL-6在糖尿病与牙周病双向关系中的作用

    糖尿病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多种全身并发症的系统性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DM)在中国正处于高发期,患者达四千万,而且每天至少以三千人的速度增长,同时还有一部分未被诊断的2DM患者[1].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重度牙周病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认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2].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损严重且进展迅速,同时,牙周病也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完善的牙周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糖尿病和牙周病呈现一种双向关系[3、4],两者可能存在协同的病生机制,研究表明如致炎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在糖尿病、牙周病发展中均起着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近年来国外关于IL-6与糖尿病和牙周病的关系研究较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谷宇新;张金廷;李庆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