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袁勇华;何学华;方亦兵;刘丽萍;夏晓辉

关键词:黄芪, 扩张型心肌病, 缝隙连接蛋白43, 左心室射血分数,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按照不同的给药方法随机分为黄芪组和模型对照组,黄芪组应用黄芪颗粒加双蒸馏水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定量的双蒸馏水灌胃,三组均1次/d灌胃4周。12周末超声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x43 mRN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x43分布。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组大鼠心肌Cx43mRNA、Cx43平均灰度值、LVEF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芪组较模型对照组心肌Cx43的分布紊乱有改善。结论黄芪能改善DCM大鼠心肌Cx43表达和分布,并能改善其心功能。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cF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cF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ScFN的病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结果女性患儿,足月剖宫产,生后2 d因背部、肩部皮下硬结半天入院,抗感染治疗不佳。入院第10天患儿背部硬结局部出现软化、波动,局部穿刺液镜检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性,诊断为ScFN。随访2月肿块消退,全身状况良好。结论 ScFN是一种良性脂肪疾病,大多发生在有异常分娩史的足月新生儿,常发生于生后4周内,为自限性疾患,预后良好。

    作者:王贝贝;周晓光;周晓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007-2013年上海南翔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病毒病原学哨点监测及分析

    目的:常年监测分析上海市南翔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4389例鼻咽分泌物,多重逆转录PCR法(Multiplex RT-PCR)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FLU)、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人博卡病毒(HBOV)、人冠状病毒(Cov)、肠病毒(EV)、人偏肺炎病毒(HMPV)、鼻病毒(HRV)。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同时多重逆转录PCR法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结果438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4.8%(1526/4389),前3位病毒依次为FLU 10.3%(453/4389)、RSV 7.3%(320/4389)和PIV 6.2%(274/4389);2种及2种以上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273例(6.2%)。不同年龄组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01),学龄组儿童检出率低为23.4%,其余3组检出率均≥35.0%;RSV、HRV在婴儿组检出率均较高;FLU在学龄组儿童中检出率较高为13.6%。儿童喘息性疾病中存在较高的病毒检出率,其中RSV检出率14.8%(30/204),其次为HBOV 13.8%(28/204)。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病毒检出率6.5%(8/123),与呼吸道感染组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P<0.001)。结论在连续7年的常年检测中,FLU、RSV在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存在差异,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有较高的病毒检出率,RSV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长,总体病毒检出率下降,但流感病毒在大年龄组的检出率增高。

    作者:严华杰;盛军;董蔚;钱丹;刘嘉;姚福家;邵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婴幼儿铁和锌缺乏的诊治及预防

    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生长迅速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铁和锌缺乏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仍相当多见,尤其是6~12月龄的婴儿,铁和锌被认为是婴儿辅食添加过程中的“问题营养素”[1]。作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铁和锌缺乏对婴幼儿生长、免疫、认知等都有不良影响。预防和治疗婴幼儿铁和锌缺乏是我国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虽然这两种元素在体内的功能不同,但由于铁和锌的膳食来源基本相同,这两种营养素的缺乏在婴幼儿中常相互伴随;同时铁和锌均属于二价金属离子,在人体肠道内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因此临床在诊断、治疗及预防婴幼儿铁和锌缺乏需要同时考虑。

    作者:盛晓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促进我国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当前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效学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文章概述了儿童用药现状、国内外关于合理用药的定义与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在促进儿童合理用药领域所采取的措施等,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认识,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用药观念和习惯,提高社会安全用药意识,大限度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维护儿童健康权益。

    作者:刘恩梅;陆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新生儿期急诊之一。发作时心率可达230~350次/min,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预后好。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及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PSVT新生儿临床资料。

    作者:张青凤;叶明伟;胡小霞;徐秀芬;俞建英;陈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儿童线粒体脑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预后

    目的:探讨儿童线粒体脑病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和预后。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2008—2013年收治的儿童线粒体脑病11例患儿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及线粒体基因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患儿发病年龄6个月~12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型6例,其他呼吸链酶缺陷引起的线粒体疾病5例。主要表现为抽搐、呕吐、头痛、智力低下、偏瘫等;10例患儿有乳酸升高,其中7例伴丙酮酸升高;6例脑电图示背景慢波增多;头颅磁共振显示受累部位依次为:双侧基底节2例、颞顶枕叶3例、脑内多发病变2例、额顶枕叶1例、顶枕1例、丘脑中脑1例;其中3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2例正常,1例左大脑中后动脉分支较对侧少;磁共振波谱分析(MRS)乳酸高峰者3例。2例患儿行骨骼肌病理检查,1例接受骨骼肌病理检查显示异常线粒体堆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V)缺陷结果复合物Ⅳ缺陷2例,Ⅴ缺陷1例,联合复合物缺陷Ⅰ+Ⅲ缺陷2例。5例白细胞线粒体DNA发现不同位点突变,分别为T8993G、T8993C突变、A3243G突变和11777突变。结论儿童线粒体脑病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基因突变及呼吸链酶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预后不佳。

    作者:陈健;邹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孕母妊娠高血压对新生儿多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原发性高血压对新生儿多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母亲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新生儿100例,根据母亲妊娠期血压,分为子痫前期组53例、妊娠高血压组47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母亲新生儿100例为对照组(足月儿12例,无诱因早产儿88例)。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身长、头围、Apgar评分、羊水污染、胎盘早剥、宫内窘迫情况、神经发育评分、血清肌酸激酶、肺动脉压力、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常规、头颅磁共振(MRI)等资料。结果三组新生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头围、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以及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5项指标均以子痫前期组低,且子痫前期组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高。三组新生儿产前异常(羊水III度污染、胎盘早剥、宫内窘迫)以及并发症(重症感染、心肌损伤、红细胞增多症、肝肾功能损伤、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呼吸衰竭等)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均以子痫前期组的发生概率高。子痫前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其他两组升高,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痫前期组的被动肌张力评分低于妊娠高血压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新生儿头颅MRI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子痫前期组异常率高。结论母亲妊娠原发性高血压可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内分泌系统紊乱、心功能减退、血液黏滞度增加、神经发育迟缓;母病情愈重,对新生儿各系统影响愈大。

    作者:张焕改;郭玮;谷惠芳;王敬群;耿淑霞;刘鹏;刘香;杨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上海市儿童医院招聘启事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中国现代儿科、小儿外科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儿科专家。上海市儿童医院拥有泸定路、北京西路两院区,核定床位数700张。因医院临床工作发展需要,面向全国招聘以下人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1例报告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生67d女性患儿,出生起即混合喂养,出生后2周起反复腹泻、腹胀、呕吐、黏液血便、喂养困难、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实验室检查见贫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牛奶特异性IgE阴性。4次住院及入院时均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回避牛奶蛋白4周后,症状消失,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符合牛奶蛋白过敏以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特征。结论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症状体征多样,临床需注意辨别。

    作者:方铁夫;杨敏;龚四堂;陈佩瑜;耿岚岚;许朝晖;梁翠萍;李慧雯;何婉儿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夜醒与婴幼儿认知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影响婴幼儿夜醒的环境因素,探讨婴幼儿夜醒与认知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3年2月义乌市城区和乡镇各1个点作为项目点,共抽取2~30个月婴幼儿116名。以问卷形式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儿童出生及家庭社会经济的相关情况;采用简易婴儿睡眠问卷(BISQ)收集儿童夜醒次数及时间等相关睡眠情况;同时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婴幼儿认知发育评估。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2.99±8.55)月(2~30个月),男孩占50.86%(59/116)。<1岁婴儿,偶尔夜醒仅占5.26%,夜醒1次占29.82%,夜醒多次占64.91%;≥1岁幼儿则分别为32.20%、45.76%和22.03%。<1岁婴儿和≥1岁幼儿夜醒次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婴儿平均夜醒时间为(0.49±0.31)h,≥1岁幼儿为(0.31±0.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P<0.001)。≥1岁幼儿随着夜醒次数增加,智力发育指数(MD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24);夜醒时间与MDI呈显著负相关(r=-0.26, P=0.035)。<1岁婴儿的夜醒次数和夜醒时间与MDI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夜醒次数及时间是≥1岁幼儿MD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持续夜醒婴幼儿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王爱萍;孙莞绮;骆晓萍;黄芳;陈晓英;姜艳蕊;王燕;徐小娟;宋沅瑾;朱绮;章依文;江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中国)培训中心招募学员通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肾)科联合香港玛嘉烈医院青少年部是国内首家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培训中心(IPNA Training Center);中心主任为丁洁教授(北京),副主任为谢纪超医生(香港)、肖慧捷主任医师(北京)、姚勇主任医师(北京),主要专家还有钟旭辉医师(北京)、赵孟准名誉顾问医生(香港)、赖伟明顾问医生(香港)和汤佰朝副顾问医生(香港)等,中心秘书为钟旭辉副主任医师。按照IPNA规定,学员在培训中心经过系统培训期满后,经中心评估、IPNA审查后可以获得“IPNA Fellow”的称号,并享有IPNA给予的如下待遇:(1)获得IPNA颁发的“IPNA Fellow”证书;(2)获得 IPNA赠送的一部Pediatric Nephrology专著;(3)由IPNA资助(免会议注册费,提供交通费和食宿费)参加一次亚洲或国内学术会议、或继续医学教育(CME)课程。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肾 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第五届全国、全军儿科细胞治疗学学习班暨高峰论坛

    由中华医学会再生医学会、干细胞工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会、中国生物医药协会再生医学分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儿科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全军儿科细胞治疗学学习班暨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4月17-19号在北京举行(16日报到)。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儿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TLR-4、TNF-α、IL-6与早产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Toll样受体(TLR)-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与早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新生儿120例分为足月新生儿40例,胎膜早破早产儿40例,特发性早产儿40例。均在出生30 min内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新生儿血清TLR-4、TNF-α和IL-6水平。结果胎膜早破早产儿、特发性早产儿的血清TLR-4、TNF-α、IL-6水平均高于足月儿(P均<0.05)。两组早产儿的TLR-4均分别与该组TNF-α和IL-6水平呈正相关性;而TNF-α和IL-6水平之间也呈正相关性(P均<0.01)。结论 TLR-4、TNF-α、IL-6水平的改变可能与早产相关。

    作者:谷惠芳;戎小平;张焕改;成春苹;刘雪;耿淑霞;刘香;刘鹏;郭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生长发育状况随访分析

    目的:观察早产小于胎龄儿(SGA)和适于胎龄儿(AGA)出院后体格生长及智能发育状况。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出院的早产儿220例,根据出生时状况分为SGA组和AGA组,在矫正月龄7个月内定期测量身长、体质量、身长,头围,并由专职人员进行发育商测试,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纠正1~6月龄SGA组体质量Z值均小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7月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1~5月龄SGA组身长Z值均小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6月龄之后差异消失;纠正1~7月龄SGA组头围Z值均小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及AGA组在纠正5~7月龄发育商分别为96.7±9.2及10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大运动、认知及语言能区得分均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早产儿在纠正7月龄内体质量追赶性生长较好,但身长追赶性生长则相对较差,头围追赶差;SGA早产儿纠正5~7月龄智能发育水平总体落后于AGA早产儿,尤以大运动、认知和语言能区落后较明显。

    作者:吕峻峰;施玉麒;黄云丽;杨春晖;赖春华;王维琼;杨冰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尿路感染合并无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尿路感染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2月龄,临床表现为发热、颈抵抗及前囟隆起,伴有尿道口充血及异常分泌物。脑脊液白细胞计数30×106/L。患儿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阴性。尿培养为屎肠球菌生长。经静脉抗感染治疗10 d,病情好转,随访病情无复发。结论尿路感染患儿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其机制可能与细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症反应有关,临床上需与细菌性脑膜炎进行鉴别,如明确为前者可适当缩短抗感染疗程。

    作者:胡笑月;徐晓华;华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儿科杂志》征订启事

    《临床儿科杂志》创刊于1983年,由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办,编委会由近200名全国各地的著名儿科专家教授组成。本刊遵循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反映儿科领域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主要读者为二、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期除设一个系统疾病专栏(包括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心血管、肾脏、免疫、遗传、代谢、内分泌等系统)外,另设综合报道、儿童保健、实验研究、临床病理(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文献综述、临床经验点滴、误诊分析、临床用药、诊治技术、循证医学、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等十余个专栏。本刊自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自20世纪90年代起连续被评为临床医学类及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起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且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硫酸镁预防婴儿痉挛症ACTH治疗相关性高血压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过程中高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46例IS患儿,以入住医院分为硫酸镁组23例,给予硫酸镁联合ACTH治疗;对照组23例,单用ACTH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硫酸镁组患儿没有出现高血压,全部完成疗程;对照组出现6例高血压,18例完成疗程。硫酸镁组在高血压的发生及疗程完成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能预防ACTH在治疗IS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生,有利于完成疗程,尽早控制病情。

    作者:刘秀国;李久伟;石秀玉;鞠俊;邹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黄芪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按照不同的给药方法随机分为黄芪组和模型对照组,黄芪组应用黄芪颗粒加双蒸馏水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定量的双蒸馏水灌胃,三组均1次/d灌胃4周。12周末超声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x43 mRN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x43分布。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组大鼠心肌Cx43mRNA、Cx43平均灰度值、LVEF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芪组较模型对照组心肌Cx43的分布紊乱有改善。结论黄芪能改善DCM大鼠心肌Cx43表达和分布,并能改善其心功能。

    作者:袁勇华;何学华;方亦兵;刘丽萍;夏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儿童脑卒中15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59例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9例脑卒中患儿中,男100例、女59例,发病年龄中位数1.8岁(1 d~12岁),高峰发病年龄中位数为0.9岁(3个月~2.8岁)。首发症状以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和惊厥为主。常见危险因素为:感染4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2例,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14例),头部外伤42例,维生素K缺乏29例,烟雾病8例,心脏疾病11例,自发性出血11例,不明原因12例。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好发年龄为幼儿期;而出血性脑卒中(HS)以维生素K1缺乏为主,好发年龄为婴儿期。头颅影像检查以基底节病灶及大脑中动脉受累常见。确诊时间中位数为1.4 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8 d;病情高峰时间中位数为4.3 d。结论 AIS是儿童脑卒中的常见类型,感染和头部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维生素K缺乏仍是引起婴儿HS的常见因素。

    作者:宁泽淑;杨理明;江志;陈波;张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单次潮气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测定单次潮气肺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和比较住院且<1岁的756例初次喘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1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单次潮气肺功能。部分达峰时间比≤第20百分位和≥第80百分位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出院1年后电话随访其喘息情况。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与支气管肺炎患儿比较,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吸气时间,吸呼比,呼出25%、50%潮气容积时的呼气流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达峰时间比≤第20百分位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年内再喘息的比例为37.5%;达峰时间比≥第80百分位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年内再喘息比例为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潮气肺功能测定提示,阻塞程度较重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再次喘息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李睿;王吉安;许家增;杨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