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现象剖析

张琳;梁庆红;段恕诚

关键词:新生儿, 肠道内细菌, 细菌移位, 现象剖析, newborn infants, 多脏器功能衰竭, 微生态平衡, 危重症患者, 感染性疾病, 肠粘膜屏障, 肠源性感染, 外组织, 粘膜上皮, 因素影响, 免疫功能, 临床研究, 健康状态, 动物实验, 淋巴结, 肠系膜
摘要:肠道是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健康状态下因其完善的微生态平衡、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和成熟的免疫功能,这些细菌被有效地限制于肠道内,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可穿过相对完整的肠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器官和血流,可引起肠源性感染,肠道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1].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细菌移位是危重症患者促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2,3].近年来动物实验表明健康动物在新生早期普遍存在细菌移位现象,并认为这种肠道细菌移位是诱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视儿童继发性肾损害的临床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儿童继发性肾损害有增多趋势,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原发性肾疾病相对薄弱.因此在重视研究儿童原发性肾脏疾病的同时,也应关注继发性肾损害的研究.现从临床上常见继发于系统性疾病的肾损害、感染后肾损害及药物性肾损害三方面讨论目前我国儿童继发性肾损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易著文;党西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IL-8水平及甲基泼尼松龙的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IL-8等炎前因子参与HSP的发病过程.本研究通过检测HSP患儿在不同临床疾病期、不同临床类型、不同治疗方法时IL-8水平变化,探讨本病发病机制、变化规律、疗效反应及临床意义.

    作者:董扬;鹿玲;邓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静脉内铁剂治疗在儿童血液透析中应用的meta分析

    贫血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原因多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降低、血透时血液丢失及食物铁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加速红系造血,导致其对铁的需求明显增加.使用铁替补剂的主要目的是使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升高至正常范围.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均显示,铁剂治疗可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从而节省费用.

    作者:沈蕾;许小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新生儿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现象剖析

    肠道是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健康状态下因其完善的微生态平衡、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和成熟的免疫功能,这些细菌被有效地限制于肠道内,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可穿过相对完整的肠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器官和血流,可引起肠源性感染,肠道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1].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细菌移位是危重症患者促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2,3].近年来动物实验表明健康动物在新生早期普遍存在细菌移位现象,并认为这种肠道细菌移位是诱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潜在原因.

    作者:张琳;梁庆红;段恕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巴特综合征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是1962年由Bartter等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肾小管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肾电解质丢失、低钾性碱中毒,伴高肾素、高醛固酮血症.不同类型BS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现将我院自1998年来收治的3例BS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作者:黄柳一;姚斌;莫樱;蒋小云;陈述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电点燃致癎大鼠海马TNF-α mRNA表达和细胞凋亡观察

    目的测定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癫癎大鼠海马TNF-α mRNA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NF-α/TNF-R1介导的死亡信号途经在癫癎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癎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电点燃大鼠海马组织的TNF-α mRNA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该部位细胞凋亡变化.结果电点燃大鼠海马TNF-α mRNA表达升高,点燃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明显增多.结论在电点燃癫癎大鼠模型中,TNF-α可能参与了点燃过程,海马细胞凋亡增加,这些与癫癎发作密切相关.

    作者:陈旭勤;王浙东;包关水;李岩;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粘着斑激酶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和意义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与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剖宫术取出孕21 d大鼠作为早产鼠,分别置早产鼠于85%高氧环境下3、7和14 d,各组均以空气组早产鼠为对照,留取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对高氧组和空气组肺组织FAK多肽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检测,采用RT-PCR方法对FAK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FAK mRNA和蛋白在空气组早产大鼠肺组织均有较高水平表达,高氧暴露3、7和14 d后,FA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尤以高氧14 d明显.结论高氧抑制FAK表达是导致正常肺泡化过程受阻以及不成熟肺组织损伤后异常修复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以及毛细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王华;常立文;李文斌;陈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一种少见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1972年由日本病理学家Kikuchi及Fujimoto首次报道,又称为Kikuchi-Fujimoto病.儿童病例较少见,漏诊、误诊率较高.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报告如下.

    作者:张冬梅;周晨燕;高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1例报告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伴发巨大胆囊积液及重度肝损害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梅;徐乃军;李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无脾肿大体征的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诊断:附3例报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儿童患者少见,约占同期儿童白血病总数的1.9%、3.2%、3.4%、5.9%左右[1-4].典型的CML主要表现为轻度贫血、乏力、低热、脾脏肿大,持续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并出现各阶段的幼稚粒细胞;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系增生为主,有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但<20%,同时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90%以上患者骨髓中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无脾肿大体征的儿童CML尚未见报道,本组报告3例患儿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常规检查极不典型的早期CML,分析其患病的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治疗.

    作者:文金全;冯海琳;孙熠;庞菊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NICU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分析

    新生儿眼病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疾病,如果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可以影响小儿的视功能,甚至造成视力严重缺失.研究资料表明有围产期病史的幼儿常存在严重的视功能紊乱,并认为有围产期病史的幼儿将是眼病的高危人群[1].为此,我们对入住NICU的新生儿进行眼底筛查,旨在早期发现高危新生儿眼底疾病,现将筛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秀芳;张敏;侯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苦参碱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梗阻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54只大鼠中的36只行单输尿管结扎术(UUO),另18只行假手术.结扎后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和苦参碱组各18只,术后第5、10及15天分别处死各组中的6只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 Ⅰ)的表达情况;行HE和Masson染色,动态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苦参碱能显著减少肾组织CTGF的表达,减少处于增殖状态下的细胞数和肾小管间质区肌成纤维细胞(MyoF)的浸润,减轻ColⅠ的沉积,并有效地改善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苦参碱对梗阻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CTGF的蛋白水平,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提示苦参碱有潜在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程的作用.

    作者:金玉;李磊;张宏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身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的根本机制是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外周血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通过自身抗体-自身抗原的相互作用,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终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的器官之一,狼疮性肾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儿的预后.自身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其血中抗体水平与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活动性指标等密切相关.自身抗体在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什么途径导致肾脏损害?综合相关文献,自身抗体导致狼疮性肾炎主要有3种可能机制,以下分别加以介绍,并着重叙述抗体通过核小体介导与肾脏结合的发病机制.

    作者:钟旭辉;黄建萍;杨霁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回肠贮袋成形术后疗效观察

    全结肠切除和回肠J型贮袋成形手术(ileal J pouch-anal anastomosis)是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遗传性肠息肉患儿外科处理时一种有效的方法,早在80年代初Utsonomiya等就介绍了用J-Pouch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虽然有术后并发症,但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回肠贮袋术用于儿童全结肠性巨结肠及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例报告不多[2].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和随访25例全结肠切除和回肠J型贮袋成形术后患儿大便情况,以了解其远期疗效及贮袋炎发生情况.

    作者:葛莉;施诚仁;王捍平;杜勇;潘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补体与小儿肾小球疾病

    补体是正常血清和体液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糖蛋白,由于它是抗体实现其溶细胞作用的必要的补充条件,故被命名为补体[1].在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型存在,当被活化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在机体中除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外,也参与免疫病理过程[2].现从临床角度简述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肾小球疾病及应用前景.

    作者:杨霁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选择素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存在止血功能的异常,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出血,血小板的活化是导致其止血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P选择素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颗粒膜蛋白活化依赖性单克隆抗体,存在于静息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激活后转移至浆膜表达,为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标志物.目前对血小板的活化是否介导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尚无肯定的结论,为此我们观察了血小板活化释放的P选择素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

    作者:杨杰;米文杰;王玉玮;孙若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孤立性血尿为表现的薄基底膜肾病54例分析

    目的探讨薄基底膜肾病(TBMN)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对54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经肾活检证实的TBMN患儿进行分析.所有患儿行肾穿刺,分别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及基底膜厚度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基底膜(EBM)Ⅳ型胶原α1、α5和肾小球基底膜(GBM)Ⅳ型胶原α1、α3和α5链表达.结果所有病例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均匀性变薄,无基底膜分层、撕裂等改变,部分病例存在节段性足突消失.4段基底膜厚度分别为(170.7±45.0)nm、(175.6±47.9)nm、(181.8±36.3)nm和(170.0±32.9)nm.EBM和GBMⅣ型胶原α链检测,发现异常2例.结论薄基底膜肾病主要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确诊有赖肾活检电镜基底膜厚度测定,须与Alport综合征鉴别.

    作者:朱光华;何威逊;罗运九;方明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

    在原发性免疫致病作用诱发肾小球损伤后,产生一系列继发性损伤介质,导致炎症反应,这些损伤介质包括炎症效应细胞和炎症介质,现就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易著文;毕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1942年Vander Meer首次报告了由卡氏肺孢子虫(也称卡氏肺囊虫)引起的人体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未治疗的PCP死亡率极高.现将我院1988~2004年间10例PCP病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原;王菊香;钱江潮;周海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外科大手术等急性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性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即多个器官功能改变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MODS继续进展的严重的终末期阶段.

    作者:陆国平;张灵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