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王智斌;李敏;陈昌辉;李波;吉德平;王运芳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5例可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相关的难愈或易复发的缺铁性贫血(IDA)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咏梅;周剑峰;柴建农;陈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需求,旨在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3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8位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结果54.5%的家长对疾病有一些了解,45.5%的家长对疾病一无所知;居住城市或城镇的家长中对疾病有所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地区(P<0.05);家长对疾病了解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0.438,P<0.05).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疾病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智力和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家长认为疾病给患儿带来严重影响;大多数家长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n=29),希望获得的服务方式是门诊咨询(n=29).结论目前我国直立不耐受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需求未得到满足,应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为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
作者:杨园园;陈建军;洪黛玲;杜军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是一种以多脏器损害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有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混合表现,并伴有血清学上极高滴度的斑点型抗核抗体和高滴度U1RNP抗体.
作者:薛海燕;曹兰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spondylitis,JAS)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结缔组织病.本病主要见于青壮年成人,但可于儿童期起病.现将本院2002年1月~2004年10月诊治的23例JA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杨颖丽;陈琍;任国华;陈晓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但其相应的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则逐渐增加.BPD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是目前及今后的热点问题.现将我院2001年6月~2005年2月,收治的5例BPD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胡新菊;谭丽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新生儿低血糖大多无症状,且不易察觉,若未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能导致脑损伤及智力低下[1,2].我国自1992年开始创建爱婴医院,实行24 h母婴同室后,有文献报道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较母婴分离时有上升趋势[3].故本院从1995年7月起对新生儿实行血糖监测,我院曾报道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及有关的危险因素[4],据此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于1997年1月开始实施.现将实施干预措施后7年的低血糖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周静;汤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1942年首先由Terry报道,1984年正式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该病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斜视、弱视,严重者可致盲.
作者:王玉环;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小儿脑肿瘤是常见的危及儿童健康的肿瘤,临床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对于部分以囊性为主、位于垂体-下丘脑要害部位肿瘤手术难以达到全切,术后易导致垂体功能低下和内分泌紊乱[1,2],以及对于脑肿瘤术后复发难以承受第2次大手术者,以往常采用放疗、化疗,总的疗效不甚满意更带来严重并发症,针对上述患儿的治疗,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同位素胶体32P注入瘤腔行微创性的姑息放射治疗,取得满意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莲萍;金惠明;杨波;吴靖川;施诚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各异,但以严重肾小管酸中毒昏迷起病的SLE在儿童中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昏迷患儿,经检查后确诊为SLE,现报告如下.
作者:鹿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原因所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性病变,是围产期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的原因,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研究表明新生儿HIE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可能发生DIC.
作者:黄国华;杨莉莉;谢晓恬;王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血清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与其发病机制的关系,以探讨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新途径.方法对86例临床诊断为毛支患儿抽血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测定其血清CysLTs水平,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CysLT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8.85,P<0.01);不同病毒组之间的毛支患儿血清CysLTs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毛支患儿血清CysLTs水平明显升高,与哮喘有相似之处,提示CysLTs在毛支发病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望成为防止毛支演变为哮喘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从新的途径降低哮喘发病.
作者:李兰;王智斌;李敏;陈昌辉;李波;吉德平;王运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气道反应性测定是检查支气管对吸入抗原或非特异性刺激物收缩反应的方法,也称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用于哮喘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度评估及疗效考核等[1].根据吸入诱发剂的种类、吸入方法以及判定指标的不同,气道反应性测定有多种方法[2,3].Astograph法采用强迫振荡法测定气道阻力(R)作为判断指标,整个操作在平静呼吸中连续吸入不同浓度的诱发剂,同时检测气道阻力变化了解气道反应性,十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操作简便安全,结果可靠,特别适用于儿童.我们应用该法对74例哮喘患儿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非特异性气道反应性测定,总结如下.
作者:万莉雅;张琴;袁艳;范永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继心钠素后被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又一利钠肽系统成员.我院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测定了43例心力衰竭(NYHAⅡ~Ⅳ级)患儿、26例心功能代偿期对照组(NYHA Ⅰ级)和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BNP水平,以探讨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小玉;季乃平;陈东海;童丽军;梅益斌;樊必夫;王成尧;李付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出现心律失常76例(98.7%),发生窦速71例(92.2%),其中60例在心率达快后5 min[平均(1.5±1.7)min]内发生阳性反应.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33.8%),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相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中发生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12岁、≥12岁)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窦缓多见(20/26例),其次为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5例窦性停搏患儿停搏时间平均为18.2 s(1.5~60 s).结论HUTT时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发生阳性反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缓、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严重阳性反应.
作者:李雯;王成;李茗香;何芝香;郑慧芬;薛小红;林萍;谢振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儿童及青少年阶段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是由各种触发因素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并进一步导致自限性晕厥发作.VVS很少威胁生命,但反复发作对患儿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大,因此深入分析本病不同年龄的发病特征,及时进行正确诊治十分必要.现就75例临床诊断VV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杨思睿;孙景辉;曹殿波;朴金花;周岩;翟淑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从IL-10和TGF-β1分泌的角度研究IVIG对新生儿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IVIG和PHA不同组合对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C)或CD3+T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培养;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IL-10和TGF-β1的分泌,并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IVIG可抑制PHA诱导的新生儿CBMC IL-10和TGF-β1的分泌.IVIG对新生儿CBMC IL-10和TGF-β1分泌的抑制作用与细胞是否被活化无关.IVIG对脐带血CD3+T淋巴细胞IL-10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新生儿CBMC,对脐带血CD3+T淋巴细胞TGF-β1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IVIG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并非通过诱导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发挥作用,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或通过其他间接机制而起作用.IVIG对IL-10和TGF-β1分泌的影响可能因所作用的细胞类型和细胞所处的状态不同而不同,因此应在充分了解新生儿免疫状态的基础上合理使用IVIG.
作者:赵惠君;郝轶群;陈同辛;朱亚忠;李庆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1993年日本学者Kitamura等[1]从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发现的一种可增加大鼠血小板环磷腺苷水平的新型多肽类物质,可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胞内分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利钠、调节肾功能,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分化,作为神经递质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某些激素的释放,在机体自稳态的维持及某些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现就ADM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仕勇;王侃;陆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生理盐水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经过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确诊的30例POTS患儿分为对照组(10例)及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及生理盐水250 ml,bid治疗;治疗组给予健康教育、口服生理盐水以及美托洛尔1 mg/(kg·d).随访3个月后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在HUT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症状评分及在HUT过程中的心率、血压改变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vs 40%,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及在HUT过程中心率增加的程度较治疗前的基础值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8.20±4.69 vs 4.70±3.93,P<0.05及(40.35±13.92)次/min vs(27.30±10.18)次/min,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HUT过程中心率增加的程度也显著降低[(27.30±10.18)次/min vs(38.80±11.69)次/min,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的治疗组患儿疗效稳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口服生理盐水可有效地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作者:张清友;杜军保;王喻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过程中,心肌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70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腹腔接种0.1 ml的CVB3建立VMC模型,10只同周龄同品系小鼠腹腔接种Eagle's液作为对照组.VMC组于接种后3、7、15、30 d,对照组于30 d处死,采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并对NGF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MC组3~30 d各时点心肌N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以7 d时为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而且NGF蛋白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结论NGF过度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小华;张新刚;王时俊;陈瑞珍;杨英珍;李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们从2003年起对61例学习困难儿童以及47例同年龄段正常儿童进行智力水平和结构的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生;张梅虹;濮泽琼;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